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维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异客”一词,时下流行的唐诗选本及王诗专集均未为之作注释义。本文从该词出现的具体语境出发,运用语素义与词义构成具有共变性的词汇学理论,对该词的含义作了分析与概括。此外,还从修辞的角度,对该词在“九月”一诗中的独有价值作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2.
汉字知多少     
吴心 《黄埔》2006,(6):52-53
汉字究竟有多少,可以通过字典、词典得知。研究字典、词典属文字学领域。文字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史称“小学”。周代时,“小学”指识字而言,汉代时,“小学”的含义逐渐有了变化,识字变成了专门的学问,内容包括:解释文字的形体结构,正读字音等。宋代时,开始有人把“小学”称做“文字之学”,因此,“小学”就是有关文字研究的学问。文字之学的内容分为三类:体制(字形)、训诂(字义)、音韵(字音)。大约在战国末年到汉初,古代第一部训诂词典《尔雅》形成,首创按文字内容性质分类解释词义的体例,这也是世界词典编纂史上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词典…  相似文献   

3.
经验证明,在高二下学期政治课教学中,最容易为学生混淆的概念莫过于“认识来源于客观事物”(第六课)与“认识来源于实践”(第九课)了。对此,我是这样给学生解释的:它们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1。含义(内涵)不同。“认识来源于客观事物”指的是,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认识来源于实践”指的是,认识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形成的、产生的、发展的。2.角度不同。从认识的对象、内容的角度来说,“认识来源于客观事物”。而从认识的产生、形成、获得的角度来说,“认识来源于实践”,即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把客观事物作为改造…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同义词的界定一直存在分歧,从语言范畴(词义)角度界定同义词,更为明晰确切。界定和认识同义词,有助于认识现代汉语的丰富性、表意的精密性以及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语言风格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翻译单位是翻译所运用的基本单元,从语言学、心理学、语言哲学等角度,不同的学者对翻译单位作了不同的解释。翻译单位是语言符号间的层次关系,这一观点符合翻译单位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双语翻译的最大等值。  相似文献   

6.
论黄侃治学的系统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韶军  高山 《求索》2011,(10):184-186
本文从学术研究范围、治学读书、研治剖析、由本源而衍演、条例证据及效用等五个方面的系统性出发,论述黄侃治学的系统精神及方法。黄侃治小学,要求文字声韵训诂相贯穿,要求系统研读经史子集以为助力,要求对具体某部书系统剖析,要求研治小学发展源流,要求关注治学条例、证据及效用,重视这五个方面对学术内容的重要性。而这五个方面的系统性也是环环相扣,是黄侃推动学术极大进步的原因之一。通过对黄侃治学系统性的探寻,提高我们学术研究水平,是本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运用历史的、辩证的、阶级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现象、经济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之分析能力,是通过政治科学习学生应着力提高的重要能力。一、什么是分析能力所谓分析能力,是指将整体分解为部分并确定各部分关系的能力。它反映在从事物现象入手,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及其本质的过程中。从认知心理学角度上看,分析能力与理解能力,是在认识过程中两种不同的思维能力。因为,没有对事物现象的分析,就不能做到对事物本质联系的理解;而没有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则对此事物相联系的现象的分析就失去了科学依据。从获取知识的角度…  相似文献   

8.
我们建议编一部古汉语常用词词典——《汉语逆引词典》。它不同于传统顺引词典(如《辞海》、《辞源》)把复词汇集在以首字为字头的条目下注音释义。而恰与之相反,是把复词汇集在以尾字为字头的条目下,逆引倒排,分别注音释义。其编辑特点,用一句话说,就是以词义为经,以词性为纬,形成一种独特新颖的编排体系。 以词义为经,就是说词典的各组语词首先是按词义编排,词典里汇集在一起的词条在意义上互有联系,或相同,或相近,或相反,或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汉语逆引词典》又是一部同义词词典,近义词词典,反义词词典,或者分类词典。分别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系统科学的角度 ,论证了相互作用规律与对立统一规律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和补充之不可分割的逻辑关系 ,从而证明相互作用律在现代辩证法体系中应是与对立统一律处于同一逻辑层次的基本规律。文章还通过对人类认识史的考察 ,分析了相互作用律在近代被“贬谪”的根本原因及其在现代需予以提升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理学,它是如何产生的?这是我国学术界一个重要的争论问题。有人认为理学就是宋学,即区别于汉唐以来训诂词章之学的宋代“性命义理”之学;有人认为理学是“我国特定时期(公元十世纪到十九世纪中叶)的断代哲学史的总称”;有人认为理学是“存天理,去人欲”,“把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制度安放在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和人性论的基础上,给封建制度涂抹上合理性和永恒性的油彩”的哲学学说;有人认为理学传播和产生的历史就是朱熹《伊洛渊源录》所揭示的“道统”的传宗史。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理由,但都不能真正反映理学作为一个思潮在北宋产生与兴起的实际情况。本文试图从思潮、人物、学派、演变及其终结的角度,对理学作一粗略的概述。  相似文献   

11.
真理是具有层次性的,这个问题理论界已有人论及(见李权时:《略论真理的层次性》,载《江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但对真理究竟应该划分为几个层次,尚没有回答。本文试就真理层次的具体划分作一试探,以求抛砖引玉。一、真理层次的涵义要给真理划分层次,首先必须对真理层次的涵义进行规定。我认为,所谓“真理的层次”,是指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表征、一定本质和一定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之所以具有层次,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真理的根本属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这种符合总是历史的、具体的,是受主体和客体自身的发展状况和条件所制约的。因而,真理的发展就会在纵向和横向的无限序列中表现出不同的层次。从纵向上看,人类的认识能力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客观世界反映的深度和广度上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只能达到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以来,我国的民族研究界随着研究对象、范围的变化和学科意识的增强,重新提起了民族概念和民族定义的疑点,其中包含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民族认同问题.由于民族、社会、语言和文化等多种研究领域是交叉的,本文也尝试从综合的角度来切入这方面讨论,采取一种逆推的和以微见著的方式,从既有的民族划分,特别是在各民族的方言或支系群体中,来考察群体共同称谓这种特定的语言符号是怎样作用于不同层次的群体认同.  相似文献   

13.
《北京观察》1999,(9):26-29
6月23日,市政协学委会召开了“提高市民文明素质问题”研讨会。与会政协委员和有关方面人士畅所欲言,积极提供稿件。本刊特选登部分内容,从不同角度反映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郭海洋 《求索》2012,(9):201-202,175
理据是语言系统自组织过程中促动或激发某一语言现象、语言实体的产生、发展或消亡的动因。词汇发展的历史表明,词汇的发展就是理据性逐渐增强,任意性逐渐降低的一个过程,因此对理据的研究是词汇研究的重点。在研究方法上可以采取共时、静态的描写同时也可以进行历时、动态的考察,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研究方法也应适当改变。本文以东北方言"趁"的构词理据为研究对象,考察其词义在历史发展各阶段所表现出的不同变化,并从语言学角度对这些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为其在共时阶段所表现出的相关问题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15.
戴庆厦  田静 《思想战线》2003,29(5):129-133
研究濒危语言的活力,有助于认识濒危语言的共时特点及历史演变规律,有利于对其演变趋势作出科学判断。土家语是一种濒危语言,其特点主要是语言活力处于逐渐衰退之中,濒临消亡。仙仁乡保留了土家语衰退不同阶段的立体层次,从平面上反映了土家语走向濒危的历史轨迹。濒危语言研究应从社会历史条件和语言本体状态两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6.
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地反映了一个民族或一定地域内的各个人们共同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物质文化特点和精神风貌,包括该民族的社会历史、生产活动、生活方式、社交礼仪、宗教信仰以及民族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内容。也即是说它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不断发展的轨迹。因此,节日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化娱乐活动,而且“是一种综合文化”,它具有民俗学、民族学、史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党史学的角度,剖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一脉相承。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发展的理论。它与不同的民族文化相联系、与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或从不同的角度对它作解读,就会产生不同的传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这一传脉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兼类词指的是在一定的词类系统中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词类的词。[1](p259)本文从词义引申、词类活用、语言接触、方言影响、语法化等五个方面考察了兼类现象的成因,认为词义引申导致词语语义—句法功能的转化,词类活用及"入句变类"衍生固定的新义,语言接触产生欧化语法现象,对方言用法的吸收合并以及语法化现象的影响扩展词义,并指出词义引申尤其是词汇语义—句法功能转化是兼类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地名的文化生态分析——以岭南部分地名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彬 《学习与实践》2006,(8):145-150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具有既可悟、又可视的特点,体现着自然、社会的双重性,进而使得地名学成为边缘或交叉学科。作为语言景观的地名,是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地名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又能折射出地理环境的特征,反映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和人类对地理环境特征的认识。此外,它也反映出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关系,体现着文化生态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0.
吕慧  肖祥 《学习与实践》2008,(9):106-109
能否从“是”中推出“应该”的休谟难题一直备受争议,从价值认识论的角度对其分析,将“是”和“应该”各自作“科学认识”和“价值认识”的二分,我们发现:从价值事实的“是”中,推不出科学规律的“应该”来,或从价值的“应该”中,推不出科学的“是”来。而科学发展观是价值需求与科学规律的统一。任何以价值需求凌驾于科学规律之上都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在现实生活中极易造成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