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义与利     
义需要利的承认和支持 ,利也需要义的认可和制约。义建立在利的基础上又规范着利 ,义本身也包含着利 ,义就是合理配置起来的利。义与利既有区别的一面 ,又有联系的一面 ,就其总体而言 ,二者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在义与利的价值关系中主张以“义”为重,同时兼顾“利”。其根本特点是“义以为上”、“义然后取”、“义以生利”。正确认识和借鉴先秦儒家“义利”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哲学史上,"孔墨杨"义利观存在较大差异:孔子重"义"贵"利",墨子主张"交相利",杨朱"重生轻物"。综观三家义利观,都包含有许多合理因素,在历史上产生过积极的社会影响。研究三家义利观之差异,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其积极因素,正确处理"义"与"利"、私利与公利等方面的关系,对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提供中介服务时,是重利轻义还是重义轻利,是义利对立还是义利统一,是见利忘义还是以义导利,是中介组织从业人员面临的道德困境。目前,在中介活动中普遍存在着重利轻义、义利对立、见利忘义等问题。要在中介活动中实现义与利的辩证统一,就要坚持利不伤义、以义生利、以利彰义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我国儒家文明中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智慧,值得我们加以重温和借鉴,以更好地促进科学发展。儒家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观念、整体生命观、整体消费观,儒家重义轻利、先义后利、以义制利的义利观,儒家反对纵欲、提倡导欲、节欲的节欲观,对于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 传统义利观的根本特征是“贵义贱利”,以“义”为最高的价值目标,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学的价值观。“义”,指思想行为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即道德,“利”,指利益、功利,即物质利益。孔子最早把义、利对立起来,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战国时孟子认为君王只讲“仁义”就够了,不应该谈“利”。西汉董仲舒发展了孔孟的义利观,提出  相似文献   

7.
儒家的义利观既肯定对正当利益的追求,又提出在义和利两难选择时先义后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务员比任何社会群体都面临更为复杂的义利关系,摆正权力、私利、正义的位置是公务员群体的一门必修课,儒家的义利观正可以为他们提供启示。首先,要对义和利的内涵有正确认识,既勇于追求正当利益,又信仰并积极追求高尚道德。其次,要坚定义高于利的价值取向,坚持非义不取利。再次,要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善于运用权力为大众谋利益。  相似文献   

8.
刘新仲 《工会论坛》2004,10(3):104-104,109
中国传统的义利观是后世儒家在综合了先秦、儒、墨、道、法四大流派义利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核心思想是义利并举、贵义兴利、以义为上和以义制利。为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们应当对中国传统义利观进行科学批判 ,继承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鉴于目前有关警察职业伦理的论述仅囿于平泛的道德条目列举,匮乏必要的理性的价值支持。本文在对影响譬察义利观的诸要素逐一梳理后,探讨性地提出了与转型期相顺应的新型警察义利观建构的架构思路:即旨在使警察之“义”、“利”保持适度张力的重义淡利、崇义兼利、以义驭利的新型义利观。  相似文献   

10.
儒家的义利观与西方的社会规范伦理有着本质区别,它是一种德性伦理,致力于人性的自我完善。本文以《论语》为中心,探讨和分析孔子义利观的基本内涵: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以义为利。"见利思义"阐述的是优先性的原则,它要求主体在面对物质利益时要优先考虑是否符合道义;"义然后取"规定了主体可以获取的"利",肯定了物质利益的合理性;"以义为利"是一种超越,孔子不仅将"义"与"利"纳入到个体修身的视域中,还将其纳入到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中,主张统治者要引导民众按照道义的要求,追求物质利益,要求统治者发展国之大利。  相似文献   

11.
古之“义”、“利”有辩析不精之弊 ,并且儒、墨和董、颜各执一词 ,均有偏失 ;其失在于推向极至而察变化的思维方法和理性、感性截然二分并尖锐对立的思维定势 ,义利科学统一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义利具体统一的条件是 :公平的规则和分明的层次。  相似文献   

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加强小康社会的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利感召力。而思想道德建没是小康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对公民、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成为小康社会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杂家的代表作,<吕氏春秋>对先秦各派义利思想进行了整合与创新.在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人生态度、公私关系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具有开放性、民本性等特征.在建设和谐社会视域下考察分析先秦杂家义利观的内容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开放的理念处理各种矛盾关系;坚持义以为上的原则,以义制利,见利思义;一切工作落脚于以人为本.这对建设社会主义义利观、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的义利观曾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主要的内容之一 ;就其自身而言 ,中国传统的义利观主要包含“义以生利” ,“义利统一”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行义言义 ,功贤耕织”、“何必曰利 ,仁义而已” ,“好义欲利 ,人之两有” ,“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及“义利之辨”等诸方面的丰富内容。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对塑铸中国人的人格及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都发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本文欲通过对中国古代义利观的研究 ,说明它对目前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及构建现代义利观的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论传统荣辱观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荣辱观强调民族大义,行仁义之事,重羞耻心(自我约束),追求精神永恒,以义制利,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等,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对于青年科学价值观的培养有积极的意义。应整合这些资源,彰显传统荣辱观中具有合理价值内核的因素,使其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统一,以发挥其对青年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走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人们的义利观经过摩擦、激荡,必将出现重构的局面。市场机制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物质财富日益丰富,为“义”、“利”统一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市场经济以个人利益作为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义利观也必然以承认合理的个人利益作为自己的基础。社会主义的义利观是在更高基础上的义利统一观。这种义利观是对旧义利观的“扬弃”,既重“利”又重“义”。它对正当个人利益予以最大限度的承认,营造最大限度抵制和排除非正当个人利益的机制,也使体现多数人利益的“义”得到最大的限度的宏扬。它既重视个人利益,也重…  相似文献   

17.
略论孔子德治思想体系中的经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义利观是其德治方略中经济主张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人们的欲利和求富观念乃人性所在,但"利"应受"义"制约,应义主利从、重义轻利.孔子德治经济思想在实践上则主要表现为他的惠民、富民主张,他强调统治者"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认为均无贫、薄赋敛,去奢取俭,是安民之道.他重视发展农工商,建议废关卡,统一度量衡.孔子与柏拉图的治国经济主张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8.
朱熹解《易传》“ 利者义之和”“ 利物足以和义”,不仅讲“利物”与“和义”的统一,强调“利物”之重要,表明对于利物、利人、利天下百姓的重视,而且由此进一步讲义利的相互联系,讲“利不是不好”;同时批评《苏氏易传》“义非利则惨洌而不和”,反对把义与利并列为二物,反对惟利是求。在此基础上,朱熹认为,对于利,既要从义利关系的层面看,又要从利害关系的层面看;既讲“利不是不好”,又讲“以利为心则有害”,反对求利之心。这一思想不仅在后世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且可以为今天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中应当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主要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先义后利的精神、求是务实的思想、"言必信,行必果"的精神、"和谐相济"的思想等.  相似文献   

20.
作为在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两类规则,党内法规与国家法之间的相互协调既是法治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必然要求。实现二者的相互协调,需要做到基本精神的融通、基本制度的衔接、避免和消除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