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已有研究主要从网络传播、群体心理、民主政治、政策法规以及互联网技术本身去思考和研究网络暴力问题,而很少将这种社会现象放置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大背景下从整体上去理解和把握。本文尝试从社会失范与道德危机两个方面对网络暴力的社会根源加以探讨,认为网络暴力虽发生在网上其根源在网下,伴随最近三十年快速社会转型的社会失范和道德危机是引发网络暴力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2.
塑造积极网络社会心态是提高网络治理能力、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议题,同时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青年作为网络使用主体,是网络社会心态的重点研究对象。培育青年群体积极网络社会心态迫在眉睫,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健全网络监管制度机制,保障青年网络社会需求;发挥网络媒体作用,提高青年网络社会认知;融合线上线下心理教育,调适青年网络社会情绪;把握网络舆情发展态势,引导青年实施网络利他社会行为;着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青年网络社会价值观和认同感。综合施策,全方位、多角度地培育青年积极向上的网络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和应用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青年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社会心态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青年群体以积极社会心态存在的同时,空虚浮躁的社会心理、焦虑和追新求奇的生活态度、弱势心理强化、价值观的扭曲、人际关系的冷漠等消极的社会心态也普遍存在。所以,了解新媒体时代青年社会心态的特点和现状,为准确分析现状成因及对青年不良社会心态的正确引导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从青年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过程中的极端行为出发,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着重分析了从众效应、个人成就动机效应、去个性化效应、群体非理性效应等社会心理因素,对青年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过程中极端行为的影响与互动,并据此为提高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合理化建议,确保实现青年以理性的心态参与网络民族主义,从而强化青年大学生的理性爱国行为,引导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理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从青年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过程中的极端行为出发,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着重分析了从众效应、个人成就动机效应、去个性化效应、群体非理性效应等社会心理因素,对青年网络民族主义参与过程中极端行为的影响与互动,并据此为提高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合理化建议,确保实现青年以理性的心态参与网络民族主义,从而强化青年大学生的理性爱国行为,引导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理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浅析网络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云 《党史博采》2007,(11):28-29
互联网以其前所未有的独特的传播方式已成为人类共享社会文明的便捷手段之一.网络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大学生更是以鲜明的视觉和具有广泛传播性知识群体的角色成为参与网络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给青年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因此,我们应采取措施,扩大其积极影响,同时尽可能防止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网络暴力带来了什么?在网络暴力事件中,参与的人往往以一种高昂的斗志、饱满的情绪以及极高的热情对某个人或某个事件进行驳斥、鞭策,这部分网民会以道德名义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会通过网络追查并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语言进行围攻,使当事人在现实中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威胁。它危害的不仅仅是网民个体的心理、隐私、生活,更包括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和对政府权威的侵蚀。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证考察城市青年的政治参与现状以及社会资本对于政治参与的影响发现:城市青年的政治参与虽少,但已呈现多样化。在构成社会资本的关系网络、人际信任、社团参与三个变量中,关系网络对于政治参与不具有显著影响,社团参与对于政治参与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人际信任对于政治参与的影响则因信任对象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当前,社团培育以及诚信建设是促进城市青年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网络语录是研究青年亚文化的一个比较形象而直接的触角。从网络盛行的笑话、怪话、狠话中反映青年行为存在无奈颓废、无聊娱乐、暮气世故、嘲讽恶搞和偏激暴力五种行为或状态,从中可见青年亚文化中的犬儒主义与民粹倾向,要通过主流文化和价值影响、引导和改造青年亚文化中所存在的这种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对福州市区青年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的调查,从政治参与的认知、情感、动机和态度四方面,对青年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心理状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普遍且表现活跃。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管理存在管理者缺乏对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关注、理论认知与现实实践的反差、对网络自组织活动引导与服务明显不足等现实问题。主体间性思想教育模式是适合目前网络青年自组织活跃的新范式。学生管理者可以通过成为学生经常参与的网络自组织成员、依托骨干学生建立与培育网络青年自组织、建立学生自治的正式互动平台、建立立体网络沟通方式、强化现实青年自组织主导网络青年自组织五种途径来建构网络主体间性思想教育模式,这也对高校学生管理者提出了较高的素质要求。  相似文献   

12.
无业青年实施网络诈骗犯罪现象较为严重,其实施手段带有一定的智能性无业青年的网络素质低下。心理歪曲,经济地位低下,教育失当,这些都是无业青年网络诈骗犯罪实施的重因素。为此,有必提高无业青年的网络素质,树立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转变对无业青年的态度,加强对学生的生理心理教育,提高无业青年的整体素质.以便有效防控无业青年实施网络诈骗犯罪。  相似文献   

13.
社区建设,目前还是一个较新的实践课题,既要靠政府和居民,也要靠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这客观上为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条件;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增强,社会对在校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促使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书本知识,而且还要参与社会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参加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不失为一条双赢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青年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缺少各种社会支持网络,导致其陷入经济贫困、政治贫困、能力贫困和心理贫困状态,从根本上限制了青年农民工的城市融合。必须通过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人际和谐关系三个方面,构建农民工社会支持网,进而实现社会融合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青年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是机遇与挑战、机会与压力并存.一方面,他们享受到了由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物质生活条件、个人选择自由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他们也承受了基于现实需要的代内压力和历史逻辑的代际压力--即"社会压力".面对社会压力之时,青年将会以退出或参与的方式进行抉择,而我们所能做的要竭力树立青年的忠诚,重塑价值现,进行有效的制度设计,以拓宽参与的渠道,减少退出的概率,以保证青年成长的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正网络暴力本身的词义。“网络暴力”一开始是在舆论平台中出现的一个新闻评论词汇,所谓网络仅仅发挥修饰的作用,表示该类暴力现象主要是在互联网中发生的;所谓暴力表达的是比喻的含义,比喻人们在互联网中的特定活动类似遭受暴力攻击一样。若要全面了解“网络暴力”这一概念的含义,根本就是要掌握“暴力”的含义。依照刑法学理论,暴力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力度、程度、目标、性质和内容。就其词汇本身来看,暴力首先具有强制属性和非法属性,其次就是暴力的作用目标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其  相似文献   

17.
网络社会作为当代青年成长最为重要的背景之一,在更加凸显青年的主体特性的同时,也造就了青年的成长困局。文章从教育视野出发,沿着当代青年"网络原住民—网络新青年—圆梦新一代"的成长路径,明确了网络社会给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而重新审视了我们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和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18.
网络政治参与和民主型社会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以其传播速度的快捷性、传递范围的广泛性、民意表达的自由性、网络言语的民主性和公开性成为普通公民参与政治的相应的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崭新的网络政治参与,对提高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增强政治效能,提高人们的政治能力和素质以及促进民主社会建立的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是民主社会构建的必然要求。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逐步发展也是民主社会构建的动力源泉,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网络政治参与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也促使我们积极思考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9.
从近年诸多网络反腐案例来看,民众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其参与心理主要表现为:监督心理、安全心理、从众心理、宣泄心理。对民众网络反腐的参与心理进行分析研究,对于进一步提高民众参与网络反腐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农民政治参与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政治参与发展的程度与水平,决定着农村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农民的不同政治参与行为,是由不同的政治参与心理支配的.分析当前支配农民政治参与活动的心理,剖析农民中不同的政治参与心理所导致的政治参与行为以及这些政治参与心理的成因,对我国农村的政治现代化大有裨益.我国当前农民的政治参与心理可分为制度化主动型、制度化被动型、非制度化主动型、非制度化被动型以及淡漠型.这些心理类型与特点的形成是受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以及农民自身素质影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