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作风是指组织或个人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思想作风和思想方法关键是要解决好知和行的问题,需要有认识的自觉和实践的自觉。具体来说是要提倡三学:一学史鉴。古人云,以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据史载,唐太宗常说,殷鉴不远,  相似文献   

2.
快乐工作、幸福生活是每一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然而现实中,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诸多困惑:不满意薪酬待遇而失衡;不满意自己的职位而失落;不满意同事对自己的态度而烦恼:不满意上司的工作风格而郁闷;不喜欢手头的工作而无奈……由此看来,正如古人所言:不如意事常八九。  相似文献   

3.
论照镜子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可见常照镜子之妙用,难怪古今中外所有的人都喜欢照镜子。现代赶潮靓女俊男为了常照镜子,衣袋和手皮包里镜子是必备之物,时不时的拿出来照照自己,或整理头型或涂脂抹粉,并不在意自己衣着是否得体。某些时髦男女专门把牛仔服挖洞,故意剪破,有些女孩更是胆大妄为,居然敢在大庭广众场合显露性感部位,突出自己可爱之处。如此出众打扮,我看普普通通的镜子怕是照不得,只好请天上玉皇大帝拿出他的镜子来,照一照这人间妖女妖男。  相似文献   

4.
以花为镜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一个人要是以花为镜,从中又可以得地些什么呢?小唐姑娘出生正一个贫寒的工人家庭,手脚残疾,但她身残志不残;刻苦自学,先后拿到了3个大专文凭。可是,社会却以冰冷的面孔封锁着小唐火?..  相似文献   

5.
和建中 《创造》2016,(7):52-53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见,“以史为鉴”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是多么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只有不忘历史,学习历史,才能不断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养分,才能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中国的形象建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由他者主导的。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文明交往空前深刻,大众传媒空前发达,中国应该抓住机会为自己发声,通过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将形象建构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文化传播的内容和策略入手,协调表层文化与底层文化、平衡历史传统与当代生活、兼顾中国立场与天下情怀,通过分析受众实现分层传播,在传统文化的内核里融入现代化的中国元素,将古老、现代和未来的中国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多元文化平等互鉴的基础上,构建符合国际期望和自身利益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7.
谈心的时机     
统揽全局,当好“领导”。古人言: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基层连队工作千头万绪,指导员要善于抓主流、控全局,从繁杂工作中探寻特点规律,善于把握全局。对支委决定的事项,要按照职责分工抓落实;对自己负责的工作,要主动与连长通气;对连长分管的工作,要密切配合,作为领导还要善于做好团结的工作,成为促进连队团结的纽带和“粘合剂”,做官兵的知心人、贴心人。  相似文献   

8.
牟尼 《小康》2007,(7):82-84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当下,历史的书写和阅读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热潮,那么,我们今天应当怎样阅读历史?我们希望在历史中寻求什么?在当下的写作和阅读中,又存在什么样的误区?本期文化专题,将溯源探流,追踪探讨历史热的兴起过程和它的内在原因,以期与大家一起寻找到进入历史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弱国守四境,强国守四邻。意思是:国力弱的国家,只能在自己的边境进行防御;国力强的国家,则能在自己的邻国部署防御。  相似文献   

10.
阅读的意义     
记得但丁说过:“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生活于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是人生最大的悲哀。”读书,是追求知识和美德的阶梯,是为了遇见更好的世界,更好的自己。 阅读具有一种向上的力量。书籍其实就是精神生活的人口。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都是对生命的熔炼和升华。  相似文献   

11.
秋雨 《今日广西》2007,(15):66-68
在众多的职业女性中,不乏具有优雅干练职业形象的丽人,抑或有出色工作技能的白领佳丽,不过这些职业丽人要想在职场中游刃有余,仅靠自己的个人形象的好坏以及个人工作成绩的优劣,是完全不够的,在注重个人内外兼修的同时,职业丽人们还应该善于经营人际关系,注意为人的口碑,确保自己可以在与同事交往中能够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是有独立自主精神的党。毛泽东在历史发展的重要时刻,提出了“以苏为鉴”。其认识具有两重性基本的主导的方面是正确的,但也有局限性。局限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苏联问题的认识不深刻,基本停留在政策层面;二是毛泽东的正确思想没有一以贯之。60年代以后,“以苏为鉴”又由以斯大林的缺点错误为鉴,转变为以“赫鲁晓夫修正主义”为鉴。  相似文献   

13.
法律问答     
以别名申请第二份居民身份证可以吗?编辑同志:我是一名从事公安户政管理工作的民警。工作中常遇到这样一些情况,有些人为了方便,总想多给自己申办几个身份证:如以自己的别名申领身份证;作家以自己的笔名申领身份证;甚至还有一些出家的尼姑和尚以自己的“法号”、“法名”来申办身份证。请问,他们这样做可以吗?办证机关是否有权拒绝其申请?湖北魏武贵魏武贵同志:居民身份证是证明居民个人身份的法定证件,根据忡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第六条的规定,公民应当按照规定履行申请领取手续。也就是说,公民应当以户口登记簿中的…  相似文献   

14.
声音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相似文献   

15.
读吏与明智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培根先生有句名言:读史可以明智。“明智”者,心明眼亮之谓也。他所说的“史”不知是否包括中国的历史。唐初著名的政治家魏徵先生则说: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他所说的“古”,大概指的就是文字留存的中国历史了;千古兴亡事,过眼似烟云,倘不凭借寿于金石的文字,又怎么能够以之“为鉴”呢?这么说来,读读中国的历史,也是“可以明智”的。  相似文献   

16.
贺鉴 《思想战线》2023,(2):57-68
文明交流互鉴与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存在紧密联系:一方面,文明交流互鉴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另一方面,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树立了典范。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已拥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基础,同时面临百年大变局提供的时代机遇,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来自域内和域外的双重挑战。鉴于此,中国与非洲应携手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推动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建构,积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7.
以“教授”或“准教授”的身份发表一通对青年的“忠告”,在我是颇为难了一番的。何以如此?一是关于“忠告”,这类话题恐怕已经是说滥了的,你看书店中有多少励志的图书;二是古人云“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更何况动辄给人以“忠告”,鲁迅就说过吗,“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狭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然而向青年说话可就难了,如果盲人瞎马,引入危途,我就该得谋杀许多人命的罪孽”;三是从目前中国的发展形势看,多元化趋势已是不争的…  相似文献   

18.
亲民与作秀     
吴兆礼 《前进》2005,(1):55-55
亲民,就是亲近人民,接近群众。亲民从外在观察,更多地表现为形象或行动,因此有人把它和作秀联系在一起。但亲民和作秀是截然不同的。亲民形象以爱民思想为依托,其实质是民本位;作秀以爱自己或爱官位为出发点,其实质是官本位。毫无疑问,行动受思想支配,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亲民,是由于亲民者,或者领导者,他们相信人民群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文化史源远流长,可谓代代有文曲星各领风骚多少年,他们给后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自然多得数也数不清;照文化是精神食粮的说法,理所当然是可以“吃”的了。近几年来,在中国文坛上,还真冒出来不少吃客,胃口挺佳,既有吃古人的,也有吃名人的,吃得不亦乐乎!吃古人与名人创造的文化产物,简化了的说法,就是吃古人与吃名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时下,文化界“吃人”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研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执政形象建设重要论述为指导,依据心理学、管理学探寻新时代党的形象建设规律,无疑是一个崭新的视角。新时代党的执政形象建设可从八大效应来思考:发挥头雁效应,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打造先进纯洁的政党形象;坚守飞轮效应,持之以恒攻坚克难,锻造苦干实干型政党形象;强化热炉效应,推动制度治党,构建民主法治的政党形象;巧用南风效应,密切党群关系,打造爱民亲民惠民的政党形象;警惕破窗效应,对待腐败零容忍,塑造清正廉洁的政党形象;防范青蛙效应,增强忧患意识,构筑踔厉奋发的政党形象;避免晕轮效应,加强媒体治理,捍卫伟大光辉的政党形象;力戒鸵鸟效应,勇于面对风险挑战,塑造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政党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