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王宝祥 《前沿》2011,(2):116-120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同危害结果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因果关系犯罪构成的必备要素,关于因果关系的判断存在条件说、原因说、相当因果关系说及客观归属论,其中客观归属论较为合理,应当以此为基础完善我国刑法对因果关系的认定。  相似文献   

2.
研究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因果关系的基本哲学原理为指导,同时也要认识到,刑法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法律,其在确定某些犯罪的行为与结果时,必然渗入一些人为的因素.只有正确认识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特点,把握那些特殊犯罪的因果关系,才能确定某种犯罪是否成立,犯罪人是谁,进而解决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3.
对于结果犯占据了近半数的渎职犯罪而言,刑法因果关系的判断成为认定此类犯罪的关键。一方面渎职罪因果关系的判断应遵循刑法因果判断的一般规则,另一方面由渎职罪所保护的法益所决定。其因果关系的认定具有法律拟制的特点。在具体判断时,既要基于渎职犯罪行为的特点进行一般考察,又要以法律上实质的原因力为标准进行因果关系的个别判断。  相似文献   

4.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的确立以行为人责任为中心,侵权法中因果关系的建立以填补损失为要旨,二者机能不同,这在事实因果的判断中有所渗透。事实因果以条件说为核心命题,进而产生了基于其缺陷的各种修正学说,在侵权法与刑法领域不尽相同。表述修正说可以解决假定因果关系、择一因果关系问题。原因说可以区分"条件"与"原因",缩小打击面,主要在刑法领域得以适用。NESS标准能够妥善解决赔偿责任分担问题,不得任意扩张到刑法领域。协同行动方法、确信概率说本质上系因果关系推定问题,不能渗透入刑法,疫学因果关系应当被否定。刑法与侵权法中的因果关系认定大相径庭,不可混同。  相似文献   

5.
评析大陆法系刑法因果关系中的条件说、原因说、相当因果关系说、客观归责论。在我国传统的刑法因果关系研究中,必然因果关系说和偶然因果关系说并不足以解释其因果关系,应将客观归责论引入我国刑法理论。  相似文献   

6.
在食品卫生犯罪案件里面,传统的刑法因果关系并不能毫无争议地解决,因为他们认为原因对结果的引起应当是具有实在可能性的,而且不能有很大的异常因素的进入。但是公害犯罪中很难符合这一条件。因为公害犯罪,比如食品犯罪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受害者乃至社会都很难证明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确切因果关系。也正因为此,这些科学上的不确定性让不法生产厂家得以经常规避责任。2008年的一起震惊全国的食品卫生犯罪——三鹿奶粉事件引发了许多学者探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法中的传统因果关系论因其自身存在的实践机能性问题,必将为客观归属论所替代。但反对传统因果关系论的替代性流派很多,导致了繁杂的理论纷争。为了避免先入为主的论证需要,可考虑以“前现代性范式”和“现代之后范式”从法哲学角度,对传统因果关系论、德日因果关系论和英美因果关系论进行整体审视,从中可以发现客观归属论如何在刑法中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8.
因果关系问题是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复杂且对实践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问题。而刑法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刑法因果关系在刑法体系中的正确定位。本文从刑法因果关系的含义入手,分析刑法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关系及因果关系在认定刑事责任中的作用,从而为科学运用刑法因果关系指导实践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9.
刑法偶然因果关系是不存在的。刑法偶然因果关系论的哲学错误有多种表现:违反内外因对立统一原理,违反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原理,违反因果性与必然性、偶然性辩证统一原理,混淆原因与条件的区别,因而没有哲学依据,在理论上无法立足。刑法偶然因果关系的虚构,一方面在司法实践中人为地扩大了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范围,造成刑事打击面的人为扩大;另一方面又造成在司法实践中容易量刑畸轻,从而轻纵犯罪。刑法必然因果关系概念不够严密,应更正为刑法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刑法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关系 ,直接关系到刑法因果关系在刑法体系中的正确定位。刑法因果关系本身并不直接说明刑事责任的有无及大小 ,而是存在一种影响刑事责任的具体的运行机制 ,从刑事责任的功能以及刑法因果关系在实践中的运行角度看 ,刑法因果关系通过其运行机制 ,对刑事责任的质与量都提供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11.
耿赫 《人民论坛》2010,(1):68-69
因果关系的认定是刑法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其中"相当因果关系说"在大陆法系中占有主导地位。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德国出现的"客观归责理论"渐渐为业内外所接受。应用该学说处理案件,除了个别案件以外,往往得到与应用"相当因果关系说"处理案件相一致的结果,有利于保护行为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交通肇事罪中二次碰撞的事故在实践中是较为复杂的案件类型,主要难在因果关系的认定。实证研究发现,连续型二次碰撞与间隔型二次碰撞两种事故类型在案发时的环境因素和后行为人的定罪情况均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此二者皆与因果关系的认定存在密切关联。在因果关系认定的操作中,为回应当前裁判中存在的认定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应以两种不同的事故类型为界分,将危害结果与危害行为作为二次碰撞中因果关系判断的前提,引入结果回避可能性理论作为因果关系判断的核心标准,构建两种类型的二次碰撞中前行为人和后行为人的因果关系判断流程,从而实现刑法所追求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运用现代刑法理论分析古代中国刑律中的保辜制度,阐述了保辜制度的沿革和具体内容,并通过将此制度与刑法因果关系理论比较,指出保辜制度不是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古代法典中确认伤杀人行为与结果的关系,从而据以量刑的制度,并且保辜制度的着眼点在于伤势的愈合,不在于行为与结果的关系,纠正了长期以来一些学者对此制度的误区.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其社会危害性已逐步达到刑法调整的程度。但对于传统刑法理论来说,环境犯罪是个新面孔,依据传统刑法理论来解释环境犯罪会产生一些问题,因果关系就是其中之一。文章从环境犯罪与犯罪之间的种属关系入手,研究环境犯罪因果关系与传统犯罪因果关系之间的统一性和差异性,试图从两者共性与特性的交融之中揭示环境犯罪因果关系在传统犯罪因果关系理论基础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协助抓捕型"立功是我国立功制度中的一种基本形式。构成立功不需要对行为人进行主观方面的认定。对于"协助抓捕型"立功中的其他协助抓捕行为,需要遵照体系解释的原则,将其他协助抓捕行为与法律明文规定的协助方式进行同类解释。抓捕的结果需要与行为人的协助行为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接电话"稳住"同案犯的行为并未达到"协助抓捕型"立功所要求达到的程度与确定性,与抓捕的结果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不构成"协助抓捕型"立功。  相似文献   

16.
被害人过错是一种违反谨慎义务、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价值否定性行为。被害人之所以应承担责任在于其行为降低了行为人的可谴责性,对结果的产生施加了原因力。在被害人过错行为的刺激下,刑法不能期待行为人实施完全适法的行为,因而被害人过错降低了行为人的期待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疫学因果关系”与我国刑法理论的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疫学因果关系是一种以流行病学为基础的因果关系理论,其在大陆法系的德国、日本的刑法学界已得到相当程度的确立。该理论适用于环境犯罪等公害犯罪中,突显了刑法的功利价值观,其对我国现行刑法理论有着充分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杨玉英 《前沿》2006,(9):135-138
正当防卫从性质来说是一种阻却违法的正当合法行为。然而,由于民法与刑法、一般侵权行为与犯罪之间存在的固有差异,决定了正当防卫在民法上与在刑法上的不同适用理念。本文从公法与私法以及民、刑法调整方法的区别入手,分析了正当防卫在立法与构成要件上对民、刑法的不同要求。以期引起人们对民法上正当防卫制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假球”行为分析及刑法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假球行为的刑法规制应根据其具体类型和实施主体身份的不同来确定其是否构成犯罪及构成何种犯罪。根据现行刑法的规定,对假球行为本身进行刑事处罚的刑法依据不足,而且目前设立新罪名的时机尚不成熟。可行的方法是只对引起虚假比赛的原因行为予以刑事处罚,只要这些原因消除了,虚假足球比赛一定会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20.
郭玉川 《人民论坛》2011,(12):98-99
对"假球"行为的刑法规制应根据其具体类型和实施主体身份的不同来确定其是否构成犯罪及构成何种犯罪。根据现行刑法的规定,对"假球"行为本身进行刑事处罚的刑法依据不足,而且目前设立新罪名的时机尚不成熟。可行的方法是只对引起虚假比赛的原因行为予以刑事处罚,只要这些原因消除了,虚假足球比赛一定会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