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车红梅 《求索》2013,(1):147-149,108
梁晓声有着浓厚的"北大荒知青情结",他的北大荒知青小说有着鲜明的理想主义特色。他的小说充分挖掘知青立志垦荒戍边的往事,张扬知青们在经历激进、狂热、忧伤甚至迷失之后,仍然执著进取坚守尊严追求崇高的北大荒精神。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他为青春作证,为"沉默的大多数"代言,再现历史真实,拒绝涂抹,彰显了军垦生活带给知青们在灾难中不迷失自我的巨大力量,从而使他理想主义叙事的知青小说成为了中国知青文学乃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地标。  相似文献   

2.
苏晓芳 《求索》2010,(8):204-205
新世纪政治小说是"主旋律"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具有"特别的样式"的通俗小说。借鉴结构主义叙事研究方法对张平、陆天明、周梅森的政治小说进行分析,可以划分出7种人物类型和13种叙事功能,二元对立模式是其基本结构方式。  相似文献   

3.
小说思维的叙事逻辑是一种体现小说形象整体构成的感性结构。小说形象思维活动呈现了一个具有明显趋向性的思维过程:诸多琐细而松散的形象因素(如生活事件、场景、氛围、人物行为)通过某一中介的聚合作用,缀联成在事件之间、人物行为之间有直接叙事关系或在观念上(如故事的含义,人物性格的暗示)有某种联系的形象整体,并以一定的位置和叙事序列显现于形象构成的组合之中。这种聚合形象因素的思维逻辑中介,可以是  相似文献   

4.
王东 《求索》2010,(12):215-216,186
传奇作为中国小说的叙事传统,始终影响和制约着中国现代小说叙事方式的生成和发展。徐訏、无名氏的小说创作,在上海这一"传奇"时空的映照下,自觉适应大众消费的通俗文学需求,努力采用通俗而传统的传奇写作和叙事策略,在超越日常的"浪漫想像"中营造出一种奇异的"欲望化叙说",以其对传奇叙事传统的成功承袭,形成了具有深刻"中国经验"的现代都市传奇。  相似文献   

5.
姚公涛 《求索》2011,(9):193-195
“新小说”的叙事话语有文体的综合、意义的反讽、声音的复合、语式的自然等特征。“新小说”文体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它从小说话语文体自身特点出发,融戏剧话语、电影话语、散文话语等话语文体于一体。从意义构成上看,“新小说”的反讽主要表现在叙事中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声音上的复合型是“新小说”叙事话语的又一重要特点,主要表现在叙述中有各种叙述声音的融合。从叙述语式构成看,“新小说”叙事话语主要呈现叙述者与“物”和谐并列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尤冬克 《前沿》2013,(13):189-192
知青小说就是“城里人下乡”的乡土叙事,知青小说对“乡土”如何表现与表现如何,是评价知青小说意义,预估知青小说价值的重要标准.本文理析了知青乡土叙事的层递关系,分析了知青乡土叙事普遍存在的问题,对认知新文学今日之流变,对后知青文学的发展有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春慧  韩伟表 《求索》2008,(1):166-168
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流贯着一脉散文化小说的创作传统。纵观散文化小说,它们无不体现出一种“水性”。这种“水性”在表层表现为“水的背景”,在深层上却表现为文本中弥漫着的阴柔气质,表现为单纯美善的人物和散化随意的结构。本文透过对散文化小说“水情结”的剖析,透视散文化小说诗性世界的文学魅力和艺术感召力。  相似文献   

8.
王兰 《求索》2011,(6):198-200
随着域外文化新质的介入,近代中国小说的言情叙事呈现出新的样态。"异国恋叙事"即产生于中西文化碰撞这样的背景之下。王韬和周瘦鹃书写的异国恋题材小说是近代中国作家异国恋叙事的两个典型代表。不论是表现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爱慕,抑或是中国人在外国受屈辱的爱情悲剧,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恋情本身并不是叙说的重点,异国恋叙事更像是为了表现作者对内对外的政治、思想意图而安排的一种书写策略,是关系到社会现实的一种寓言性创作。  相似文献   

9.
佘向军 《求索》2011,(12):213-215
作为小说的重要叙事形态。复调由互不相融的各种独立意识、各具完整价值的多重声音组成,反讽指非直陈式的暗含否定和嘲讽意味的叙述。复调叙事结构中的空间并置形式与对话关系往往会呈现出反讽意味,复调式双声语中的讽拟体本身就是一种反讽类型。其差异在于,复调强调的是对话关系。反讽强调的是对照关系;复调强调作品中不存在统一的作者意识,反讽强调的是作者声音的隐秘性;复调赋予人物以具有独立价值的主体性,反讽叙事中的人物则是体现作家反讽性观照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罗勋章 《湖北社会科学》2006,11(11):132-134
沈从文在小说文体上的突出贡献是在其描写故乡湘西的作品中,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叙事方式,即注重细节的真实生动,通过大量风俗场景的描写,使小说中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描写(即人物活动的背景)成为可以与人物活动等量齐现的叙述手段,进而通过情节叙事的突转,完成了人物的背景化,创造了深具中国文化意味的小说叙述方法,在20世纪西方小说形式在中国大量的复制与繁衍中,卓然特立,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11.
《传承》2015,(10)
《美丽的南方》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反映了广西的土地改革运动,展现了作家陆地深厚的乡土情结。通过介绍作家陆地的生活成长经历及他所受到的地域文化熏陶,反映了《美丽的南方》的创作渊源和叙事风格。同时,通过阐述政治与温情的二元叙事结构和南方叙事的时代特色,进一步体现了《美丽的南方》乡土叙事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李鑫 《求索》2010,(1):169-171
道家的两部重要著作《庄子》、《列子》中均有以梦为中心的寓言故事。《庄子》之“齐梦觉”论直接影响了后世的“人生如梦”主题、其梦寓言中对梦情节灵活的设置运用显示出丰富的想象,对于后世小说情节结构及表现形式等多有影响、其主动虚构的意识影响了后世小说的虚构意识的发展等;《列子》在继承《庄子》梦论的基础上,其梦寓言体现出小说的初步形态,突出表现在情节、人物、环境俱备、完备的对比手法的运用、以一种“醒-梦-醒”的次序,借助梦之时空浓缩特点点明时空次序的结构方式等,这些手法多被唐代梦小说所继承。  相似文献   

13.
高兴兰 《前沿》2014,(15):235-237
《甘露》作为吉本芭娜娜第一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在修辞艺术方面体现出如下特征:小说采取了第一人称内视点的叙事方式,在叙事时间上巧妙安排,穿插运用倒叙、插叙、预叙等手段,象征手法的大量使用为小说增添了隽永深刻的内涵,获得了良好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4.
毛杰 《求索》2014,(11):136-141
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小说绣像并非总是仅作为一种审美形态而存在,在特定的条件下,这种作为图像的存在常常具备着独特的叙事功能与价值。如果我们从小说史实际出发,兼顾口头及书面这两种小说叙事方式,那么绣像对于小说叙事的具体干预至少包括其对说唱伎艺的参与、对文本的建构、对叙事之触发与辅助这几种具体方式,这大体能反映出中国古代小说绣像参与叙事的主要方式,亦是我们以图文关系、图绘内容为中心对中国古代小说图像叙事内在机制考察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可挖掘出多种中国传统叙事因素。传统书场叙事中偏离主题的"跑野马",为大历史提供另类知识的稗类,中国特色的笔记小说,随意散落在文本中的论赞诗,都显示出该小说对中国传统叙事因素的继承。张大春祭出"中国式小说"大旗,对抗现代小说的洪流,试图扩大小说的疆域。  相似文献   

16.
任晓兵 《求索》2011,(3):201-203
沈从文在他湘西小说的写作中叙述了大量的边地民俗。沈从文并不是单纯地对涉及到的民俗做简单的描摹再现,而是在遵从自我乡土小说写作美学意图和叙事意识的基础之上,对这些民俗进行的主动叙事建构。这种叙事建构大致表现出了三个特定的内容向度:人物活动或情节展开的环境和背景;小说情节的有机构成,铺摆或推动小说情节的演进;意象化,承载特定的意蕴。  相似文献   

17.
"知青场队"的兴衰与前景徐飞(特约撰稿人)"知青场队"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最后一种主要的安置方式,它有过兴盛的辉煌与荣耀,也有过衰落的困惑与忧伤。它生长过程中的那部分积极因素,是值得我们今天认真研究与借鉴的。今天,发展乡镇企业式的"新知青场队",不失...  相似文献   

18.
曹淑萍 《求索》2011,(7):221-222,25
作为现代主义小说开拓者,詹姆斯小说在语言、文体、叙述策略上都有重大创新。语言结构句式冗长,盘根错节、结构繁复、大量使用圆周句和悬念式结构,且欲言又止、用语典奥,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现代小说艺术的认识。他把小说作为一门艺术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大量的实验,建立了一整套从创作到批评的小说理论体系。涉及小说与现实的关系、小说创作、小说的功能、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小说的叙事手法等众多领域。  相似文献   

19.
论《阅微草堂笔记》的诗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波 《求索》2011,(7):200-202
《阅微草堂笔记》虽是一部以论理见长的文言笔记小说,却具有明显的诗性特征。这一特征既表现于小说的叙事话语中,如叙事过程中穿插大量的诗赋作品、运用"诗笔"来叙事等等,也表现于作者对诗性人格的构建与追求上。《阅微草堂笔记》诗性特征的存在,与作者纪昀对诗赋的热衷及在诗歌方面的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戴永课 《湖湘论坛》2007,20(2):57-58
茅盾和老舍都实现了对中国古典小说全知叙事视角的突破,但突破的重点与方式却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二人在继承"以情节为中心"的传统叙事结构的基础上,均着力于开拓"以人物心理(性格)为结构中心"的叙事结构,但人物心理刻画的视角与方法以及对"人"关注的侧重点都不相同.在叙事语言上,茅盾用词华丽铺陈、细腻生动;老舍则惯用纯粹的北平方言口语,幽默风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