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杨 《前沿》2013,(14):136-137
文化身份认同是美国华裔文学作品百年来不变的主题。从最初东西方文化碰撞下,放弃自我与母体文化,不顾一切争取白人主流文化的认同,到反思过后痛苦表达自身的声音,全然排斥主流文化影响的极端行为,美国华裔文学在痛苦中蜕变、成长,最终走到当前的全面繁荣时期。对文化身份的索求也演变成通过强调族裔文化的差异性,证明华裔构建具有间际性、包容性、多样性的独特华裔文化身份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阎瑾  杜军 《求索》2012,(3):206-207,245
人生在世,总要努力构建与众不同的身份。因而,寻求身份便成为当代文学热衷的一个主题。处于种族和性别双重边缘的美国华裔妇女如何探寻她们的族裔身份和性别身份自然成为美国华裔女作家关注的对象。本论文以"文化批评"为理论先导,旨在解读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的作品,着重探讨身份寻求这一主题以及为此主题服务的艺术手段。通过对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作品的细读,笔者试图揭示出深嵌于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作品之中的社会及文化结构,以理解将这些作品塑造成型的叙事和艺术实践,并最终阐明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笔下的身份寻求过程之中的混同与融合趋势。  相似文献   

3.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书写在某种意义上既反映了传统的女性主义思想,表现生活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环境中母女两代人所受到的男权制的迫害,同时又体现了新时代女性的新面貌。作家们借助对两性之间从冲突走向融合过程的书写,反映出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相处应具有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追求。本文从分析女性主义思潮的演变入手,探索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书写中所体现出来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4.
胡雅玲  夏弦 《求索》2014,(9):134-137
美籍华裔剧作家黄哲伦的著名戏剧《蝴蝶君》主要探讨了在东西方文化视域和同性恋亚文化形态下男女主人公力图建构主体身份的历程,男主人公伽里玛作为一个在西方社会里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在爱情上都屡次受挫的弱者,企图在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的东方亚文化中重建自己丢失的主体身份;而女主人公宋丽玲作为以异性恋为合法婚恋礼俗社会形态下的一名同性恋者,为了逃避被否定和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力图通过计谋挑战“他者”语境和身份来实现自己身份的认同.这两种以“他者”为主要观照语境的身份建构策略注定会导致身份更加迷失甚至会使人性扭曲,因而招致不可避免的悲剧发生.  相似文献   

5.
本文深入到西方主流的人类成长理论的后设理论,揭示出其背后隐藏的社会文化因 素和历史发展脉络,指出这种以科学面貌出现的人类成长理论背后带有西方文化中 心和西方社会经济政治中心。作者从社会建构论角度,指出其实主流人类成长理论 只是一种论述方式,还有其他文化下的多种人类成长模式的论述。我们应该本着平 等对话、反思交流的态度开放人类成长多元空间。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叶,中国传统性别秩序在启蒙知识分子的强国话语和西方现代女性观的输入中遭到挑战,女性译者通过文学翻译积极参与了时代性别话语的建构.她们在翻译活动中关注两性之情、女学目标、婚恋问题、女子贞节、女性生育、女子独立人格等时代焦点问题,在宏大的历史主流叙事中插入了女性自身的性别政治诉求,女性关怀立场十分突出.在审视他者、建构自我的过程中,女性译者表现出对新潮思想中潜在危险所具有的洞察和冷静判断,对塑造女性现代身份的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华裔文学发展史上的“赵汤论争”为切入点,探讨了汤亭亭、赵健秀等华裔美国作家的文学创作动机;主要讨论了汤亭亭以女性主义角度塑造的“花木兰”,重塑了华裔新女性形象,以英雄主义手法塑造的先辈群像,颠覆了华裔男性概念化形象,最后超越性别与种族边界,成功地构建了既有别于主流社会又能与主流社会平等共处的华裔属性,达到了消除性别与种族对立,寻找到了在多元文化的美国主流社会中属于华裔美国人自己的天空。  相似文献   

8.
50年代美国华裔的命运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50年代特定历史条件下,生活在美国的绝大多数华裔放弃中国国籍,宣誓效忠美国,走上了认同美国之路。他们成批迁出华人聚居的唐人街而搬到市郊居住,选择高等教育作为“向上移”的突破口,重新塑造了华裔的形象并开始被主流社会接纳。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从不提及美国社会的工作歧视和种族隔离问题,对主流社会一味采取了迎合与屈从的态度,从而使这种认同带有明显的屈辱性。美国华裔的认同抉择,主要不是所谓“化离心”,而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于贺巾  王莹莹 《前沿》2014,(9):236-237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反传统、怀疑一切的西方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后现代语境下的黑人女性戏剧在语言、取材以及表现手法上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黑人女性剧作家通过对美国黑人文化的深刻反思,展示了美国黑人族群的独特性,激起了美国女性正视种族歧视并追求身份认同的勇气。  相似文献   

10.
孟庆娟  王军 《前沿》2014,(1):186-187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书写主要是建立在对白人主流文学的解构以及对黑人女性文学传统建构的基础上,黑人女性主义经历了由边缘迈向主流的辉煌时期。在种族、阶级、性别以及历史与文化压迫下的黑人女性,从自身生活经历和感受出发,开始了对身份价值和社会认同感的追寻。伴随黑人女性的不断努力和耕耘,黑人女性的整体领域内的思想得到解放,促成了美国文学的发展,并为美国文学领域的进步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1.
在性别研究领域,美国有色人种妇女长期以来一直被称为"白人妇女空间的闯入者",而这一"闯入者"身份不仅体现在美国社会二元对立的男女空间建构中,同时也体现在有色人种妇女与白人妇女"女性空间"的对话里.在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女性咖啡馆"为代表的女性空间的建构和女性研究中白人妇女的主导地位,揭示了有色人种妇女在美国女性空间建构中的身份缺失.  相似文献   

12.
中越边境地区中国一侧,存在着大量中越跨国民族婚姻.这类婚姻直接导致了越南入境女性及其子女两类特殊群体的产生.他们在融入当地社会的过程中,由于中国法律制度以及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排斥,越南入境女性及其子女在国家归属、自我身份认同等方面,表现出复杂的认同焦虑.他们在现实社会中遇到的认同困境,直接导致了这一特殊社会群体成员模糊身份和模糊意识的生成甚至蔓延,这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刘彩霞 《求索》2014,(10):27-31
美国女性传统上被父权文化界定为男性的附庸,没有自己独立的身份,然而她们在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等历次关乎民族命运的战争中主动参与并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她们通过对自我和社会的双重解构,积极体现自己在战争中的能力和社会价值,消解社会对她们的偏见和歧视,不断改变自我身份标准,提升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新的身份建构与重构,并在此基础上最终获取了"人人生而平等"的天赋人权和越来越多的两性平权。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方社会管理文化的差异依次表现为三个层次:哲学观上的执两用中与两极对立、价值观上的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管理观上的人治与法治。两种社会管理文化各有千秋,瑕瑜互见。中华文化历史悠远,拥有巨大包容力、吸引力,体现出内在的创造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必将整合东西方两种文化,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管理文化,进而创造出有别于西方的社会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周标  孙勇彬 《求索》2013,(10):170-172
黑人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美国文学中最敏感的问题之一。美国的黑人文学随着社会和政治生活变化,这种变化与黑人民族觉醒与抗争的政治斗争相伴而行,也与黑人作家和民众对自我身份认同和对人性认知的逐步深入直接相关。美国黑人作家独特的生存方式使美国黑人文学呈现出一种和美国文学既相象又不同的“混杂性”特征与“双重声音”。黑人文学文本通过反映主流文化霸权下黑人的生存状态,同时对文化身份的寻找、定义与建构打破了传统僵化的、白人主流文化框定的族群文化身份,代之以流动的、差异的、主体的黑人生存体验,给主流文化带来了创新式变革。  相似文献   

16.
赵蓉 《思想战线》2011,(Z1):336-337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喜福会》之后创作的一部最具自传性的长篇小说,深刻地描写了宝姨、茹灵和露丝三代母女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由于经历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母亲和女儿之间产生了冲突和矛盾。双方通过努力沟通,最终真正理解了对方。母女关系从冲突走向融合,体现了东西方两种文化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女儿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摆脱了身份认同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的《中国妇女》以及美国当代著名学者佳亚特里·斯皮瓦克、骆里山、周蕾对克里斯蒂娃的批评为例,从国际女性主义、东方主义批评和离散批评的视角出发探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建构中国女性时的几个重要特征:他者化、女性化、东方化,究其本质,对他者的书写是为西方女性自我树立一面镜子,折射了她们的自我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8.
黄际英  简明 《长白学刊》2004,(3):102-105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亚裔各族虽具体处境有所不同,但文化选择趋向与华裔大体一致,基本是义无反顾地认同美国.到了六七十年代,情况发生了逆转,即亚裔中的大多数通过审视自己在美国的社会地位与身份属性,进而主张放弃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追求,确立亚裔美国文化在美国社会的真正地位.这是美国亚裔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认同转折与意识觉醒,也是"亚裔美国人"这一称谓所具有的真正文化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赵昌汉  甘莉 《求索》2014,(2):129-132
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是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它表现了生活在以白人种族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中黑人对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迷惘。因此,它不仅是一种生理特征的认同,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内涵。美国黑人文学正是这种社会和文化内涵的承载体,它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揭示了黑人长期被迫面对的种族歧视和文化身份危机,也记载和推动了黑人文化身份意识逐步走向自觉的历程,反过来,黑人文化身份意识的增强也促进了黑人文学的发展。从黑人文化身份意识的发展路程可以看到,通过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方式来加强文化身份认同及建构是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时代必然带来文学和文化的“同质化”和“异质化”之间的对立和互动.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中,边缘群体往往由于受制于西方主流群体的霸权意识而处于被动的境地,文化身份也在思想偏见的作用下被“妖魔化”,逐渐失去本土特色.文学伦理批评在伦理层面促进精神互通性来实现文化的交互性,为边缘群体身份的重新认同和建构指明“去妖魔化”的路径,并将文学研究推向一种对人文精神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