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有其独特的理论逻辑、道路探索与理想形态,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文明批判、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探索和共产主义文明构想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从主体逻辑、道路确证、价值旨归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进行了传承与创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现代化探索,使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理论逻辑、实践道路和理想形态日渐丰盈,不仅在知识论意义上重绘了马克思主义文明图谱,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重思人类文明与现代化问题的宏大使命与时代担当。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从“文明蒙尘”“被动卷入”“照搬照抄”逐步迈入了“伟大复兴”“主动探索”“自我革命”的新时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当代中国文明叙事、理论进程与实践参照,为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绘就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中国样本。  相似文献   

2.
《精神文明导刊》2009,(6):30-30
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委、区政府以创建文明城区为抓手,努力提高城区文明程度、市民素质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四个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就,先后荣获全国首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全国生态示范区”、“省级文明城区”等称号。  相似文献   

3.
在对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上,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飞跃。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焦点是解决经济发展模式的“价值转向”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提供了价值支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反思与批判工业文明模式下的价值困境。构建生态文明绿色经济的价值内涵需要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责任,遵循马克思“人类发展最终目标”的价值实践。  相似文献   

4.
陈哲 《理论月刊》2004,(1):65-66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借用了摩尔根“文明时代”这一研究成果,对“文明时代”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种种“不文明”的现象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通过采取“先破后立”的论证手段,恩格斯在此开辟了一个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即“两个必然”的新视角,从而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5.
西方的文明形态论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文明发展史观,同时它在解释文明的发展规律及其方向时也带有明显的历史唯心主义倾向,因而理应遭到批判。但是它的多样文明共同发展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文明史观基本一致,因此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本文认为,“中国模式”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的文明形态是由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主体文明等依据严密的逻辑结构整体生成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中国模式”的文明形态是在新中国六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演进生成的。“中国模式”文明形态的生成遵循一种整体生成论的思维发展逻辑,它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生成论”逻辑,因而具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提出要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资本主义制度不等于资本主义文明。我们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消极影响时,要在坚持正确的方针和原则的前提下,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并不断地消化、运用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一、注重“以德育人”、“以礼树人”,狠抓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礼仪的宣传普及。2010年开展了哈巴河县“天翼杯”首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评选命名了10个文明特色楼道、十佳美德少年、评选出10个优秀文明单位、24名文明司机、5个文明示范村、3条文明一条街,3000户文明家庭、2000户十里级文明户。全县开展“文明礼仪进机关、乡村(社区)、学校、窗口”活动,全面启动“十讲文明、共创和谐”活动。开展“牵手文明健康成长美德少年阳光行动”。  相似文献   

8.
毛明 《求索》2008,(7):185-187
一方面,深层生态学的桂冠诗人加里·斯奈德深受蕴含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观、生态观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站在现代生态理念的高度对中国古代自然观、生态观进行了批判:生态观与生态实践脱节,不了解真实的自然—“荒野”,“自然书写”以人类为中心。在批判中,斯奈德阐述了自己的自然观与生态观:大自然是“野”的而不是“自然”的,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从生态系统的规律出发而不是从人的审美和伦理需要出发,重建和谐生态需要的是在人类社会中建设生态文明而不是个人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9.
美国乡土文学的三种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德发 《求索》2007,(2):195-196
美国乡土文学有三种书写方式: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分别以库柏、加兰和福克纳为代表。库柏赞美西部边疆,书写的是“西部牧歌”;加兰揭示乡村生活的残酷性,书写的是“乡村讽刺诗”;福克纳在对南方种植园的眷念和批判中,书写着“南方哀歌”。  相似文献   

10.
邹赞 《理论月刊》2012,(1):65-69
作为西方思想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文明”传统在德国和英国有着各自的发展脉络.由于社会历史情境的显著差异,德国形成了与英法式民族主义判然而别的文化民族主义;新兴知识阶层和文化精英从德国历史记忆与民间文化中采撷华英,力图挖掘和建构起德国文化的民族性,这一思想的历程既关联着对启蒙运动的继承与反思,也开启了一种富有批判意识和建构力量的“文化——文明”传统.英国的“文化——文明”传统是在批判功利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反个人主义和经验主义色彩,开启了影响深远的英国文化主义思想传统.哈曼和柯勒律治的个案分析,则说明了“文化——文明”传统两条脉络间的关联互动.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2月25日,由首都文明办、北京市市政管委、市交管局联合举办的“全市文明引导员骨干培训班”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全市千余名排队文明引导员、交通文明引导员和环境文明引导员“三员”集中进行职责与规范、工作标准和工作技巧培训,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奥运成果,传承奥运精神,推进首都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升首都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建设文明北京。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惠民县扎扎实实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送”与“用”,“送”与“建”相结合的原则,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当前人类文明形态的深刻变革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实践,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支撑和引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一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文明叙事,它立足实践来勘定文明的存在论基础,透过阶级矛盾来把握文明变迁的深层动力,着眼世界历史来剖析现代文明的层级格局,彻底变革了从观念论出发把文明等同于理性进步的思想传统,凸显了文明的实践性、阶级性和历史性。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通过资本批判“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将现代文明的实质诊断为“资本的文明”,揭示了资本文明在创造巨大生产力的同时所造成的“过度”和“野蛮”,描绘了以“真正的共同体”推动“自由个性”生成的新文明图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对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进方向,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自觉与文明自信,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建构具有至关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江苏省海门市地方税务局在推进“内部和谐”的基础上,拓展“和谐税务”理念。全面打造“亲农、亲民、亲企”三大品牌,把地税工作融入“服务人民群众、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提升了文明创建质量。《经济参考报》、《南通日报》等新闻媒体先后对“三亲品牌”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15.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文明的初创和奠基时期.中国后来的很多问题都必须追源至此方能弄清。考察世界文明史,只有中国发展了一套最悠久最完整的专制制度、那么,这种专制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呢?以德沦为核心的“三代”政体国外有些学者在论述国家形成问题时提出了“早期国家”概念。哈赞诺夫说:“正是在早期国家里,文明得到了发展。”笔者认为,埃及的古王国文明、印度的印度河文明,古希腊的米诺斯文明和中国的三代都属于早期国家阶段。这是一个初建国家机构和创制文明体制的阶段。在中国三代,这一阶段还表现为;主体族的形成、文化中心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是对不同文明中价值观念的提炼和总结,具有“和而不同”的特征,文明对话则是弘扬和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途径。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和伊斯兰世界都希望通过对话达成理解共识、促进和平发展,特别是鉴于文明之间的差异甚至冲突、西方中心主义的显隐影响、伊斯兰的一神教属性,这一对话与合作具有某种榜样作用。本文以伊朗学者、前总统哈塔米批判西方中心,倡导基于平等、自由、理性进行对话的思想为例,对伊斯兰视野下的文明对话及其价值基础进行讨论;进而指出推进中国与伊斯兰世界对话应注意各国差异性,制度化推动官方及民间对话,讲好讲实“我们”“交往”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说“批判”     
写下这个题目就有些犹豫。因为“批评”这个词还可通行,在报刊上还能见到,如“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三讲”教育中要“认真听取批评”,“要开展文艺批评”等等。而对“批判”一词则讳莫如深,绝少提到,否则就有“文革”、“大批判”之嫌。最近报载,一位文艺家说:“批评和被批评是完全正常的现象,千万别误把批评当批判。”可见,这里是把“批评”和“批判”看作两回事的。 “批评”和“批判”,在语感上似乎有些差别,但意思也没有什么根本不同。在英、德、俄等外文中,“批评”和“批判”都是一个词,没有什么两样。如果把“…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我们正在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我们要“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和为贵”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是搞产.早我们存现代化律设时期必然借鉴和批判地继承的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当代中国,应该营造~种以“和为贵”为主旨的文化氛围。“和为贵”:新的诠释“和为贵”一语出自《论语·学而》:“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妇运》2009,(2):47-48
2008年以来,浙江省温岭市妇联坚持“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工作思路,突出“深”、“活”、“大”主题,创新思维、积极探索,在全市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文明家庭、绿色家庭等和谐家庭创建活动。一是做深“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围绕家庭宣传教育主题,在广大家庭中倡导“科学家教”理念;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把共产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反对用脱离现实的一切方法去理解共产主义,特别反对那种从原则出发的教条主义方法。因此,他们避免将共产主义理解为一种一劳永逸的社会形态、社会制度,以及一种遥不可及的未来理想,而更愿意把共产主义当作一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但并不是要一般地消灭一切“现存状况”,而是要消灭一切阻碍人的自由发展的“现存状况”。他们把“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地批判”当作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使“批判的武器”同“武器的批判”结合起来,把对现实所进行的无情批判同工人运动联系在一起,从而开创了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