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陶俊 《求索》2010,(1):160-162
“五经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恶,示训戒。善可为训者,特存其迹以示法;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其奸。”这种种对经史学说的论述直接导致了明清“诗史”意识的形成。于是,以诗代史的“诗史”观便成了当时士人的普遍追求。这既是“天地间无非史而已”史观的延伸,亦是易代之际特定时空的产物。而后,“诗史”观内涵的深化,使得诗与史的文体界限被打破,出现了诗学与叙事彼此交融的趋势。尽管这种交融并没有在根本上影响诗、史分家的传统,但诗学与叙事之间呈现出的良好互动,使得明清文学呈现出崭新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禅学思想本是一种佛教思想,而许多文学批评家却力图在禅学中为诗学找到支撑点。从理论上讲,禅学与诗学是根本不相同的。从“悟”的角度来看,禅悟所悟的是隐藏于心中的佛性;而诗悟却是由心及外的悟,所悟的是隐藏于诗歌中的作诗之道。从语言的角度来看,禅可以不借助语言而仍能使人悟解;而诗若离开了语言,就什么也没有了。  相似文献   

3.
周建新 《求索》2011,(1):192-194
本文对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领军人物庞德提出的声诗、形诗、理诗等"三诗"观内涵进行了文本考察,辨析其意义根源,指出其未被认识的文学价值。"三诗"观是庞德从意象主义到漩涡主义诗学观的折射,其形诗概念的提出是对西方语言文学的独特贡献,对稀释西方的东方主义偏见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超越“实用”之思——孔子诗学思想之再释与重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子林 《思想战线》2011,37(2):78-85
刘若愚、李泽厚等学者认为孔子的诗学思想是"实用理论",这是囿于时代意识的成见。"《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孔子诗学思想中最系统、最集中、影响也最大的诗学命题,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意见是《诗》"可以兴",即审美的优先性。孔子的诗学思想是重视人格修养之人生实践的生命诗学,追求理想的人格精神和生命存在的完美境界,是其最高旨趣。这是一种"内在目的"论,而不是"外在目的"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既是诗的国度,也是诗学的国度。在西方文学观传入我国之后,中国究竟有无诗学成为一大问题。而在真正了解中西诗学之同异及其成因后,中国诗学的独特价值方才日益彰显。只有充分了解产生于不同文化模式下的文学及其规律,才有可能真正建设一种超越国别、民族之上的中国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黄怀军 《湖湘论坛》2009,22(3):38-40
田汉、成仿吾在留日期间接受了尼采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理论上表现为他们形成了“美的文学”观与“生命的艺术”观,在实践上体现为他们早年创作对诗化、美化风格的偏爱。唯美诗学与生命诗学的形成折射出田汉、成仿吾对文学现代性的强烈追求,而对尼采“超人”说的误读则昭示了他们对尼采思想的功利化取向。  相似文献   

7.
李江峰 《前沿》2009,(2):176-179
对诗格著作个体在诗格中阐述的诗学思想与其诗歌创作实践关系的探讨是探索诗格与诗歌创作关系的基础。本文以齐己为考察个案,通过《风骚旨格》“诗有三格”诗学思想的解析、《风骚旨格》引诗所见齐己的诗学追求、《风骚旨格》所见齐己的诗禅世界、诗艺的多方面探索与实践四个方面探索了《风骚旨格》与齐己诗歌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何世剑 《理论月刊》2008,(1):119-121
本文运用接受美学方法着重探讨了清末诗论家朱庭珍对严羽诗学的接受,认为其接受主要表现在:诗学方法论层面,朱庭珍"学悟一贯""密参细求"的诗学方法,主要接受自严羽的由"学""参"而"悟入"的为诗方法;诗学认识论层面,受严羽"学诗者以识为主""自家实证实悟"、"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等强调主体诗学审美判断力思想影响,朱庭珍提出"以我运法"观点,认为"诗中有我,乃可谓之真诗",强调要"别铸真我";诗学审美创造论层面,他的"诗以超妙为贵"、"妙合自然"、"化境神工"说是对严羽"诗而入神"、"诗有别趣"、尚"意兴"、追求"自然本色"等美学旨趣的发扬和更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冯至《十四行集》中的一些诗是对里尔克早期诗学观念及人生态度的证悟,这种证悟与里尔克"诗是经验"的诗学有距离。同时冯至对里尔克诗学中直面恐惧、"转化"死亡的思想,采取回避和淡化的处理方式,偏移了里尔克的后期诗学观念。  相似文献   

10.
雷斌 《前沿》2010,(18):157-160
审美视点是诗人创作的起点,也应该是理论阐释的起点。“新诗二次革命”最深刻的命题之一就是要在诗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展开对话与重建。诗人把握现实的方式不同,会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世界,形成不同的话语,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诗歌的审美视点是独特的以物观物、’神与物游的观物感物方式和表达策略。中国新诗的审美视点是“以我观物”。由自我表现走向审美体验,以心观物,以心观心,化心为物,从而打通与中国传统诗学的隔膜,回应现代西方诗学的发展的潮音,是时代赋予21世纪中国新诗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
《诗品》上品曹植条昭示出了钟嵘丰富的诗学理论。钟氏认为曹植诗"源于《国风》"、"情兼怨雅"而"骨气奇高",正是其所推崇的充满"性情"而兼具"风力"之说;钟氏评价曹植诗如"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符合其自然"直寻"的诗学追求;钟氏认为曹诗如"女工之有黼黻"而颇具"滋味",符合其诗学理论的"诗之至"理想。  相似文献   

12.
胡应麟是明代中后期的一位颇有成就的学者,其诗学专著《诗薮》是一部体制意义与理论意义兼备的诗学著作,在明代后期诗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人们对《诗薮》的贬抑多于褒奖,尤其以明末清初钱谦益的评价最为典型,对后世的负面影响也最为明显。我们将历代对《诗薮》的诗学研究分为两大时期进行综述,并提出一些可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宋阳 《求索》2010,(2):180-182
诗思是伽迭默尔哲学的一条隐秘的思想线索。早在1934年,伽达默尔就撰文《柏拉图与诗人》从哲人的角度替诗人辩,此后陆续写下了《歌德与哲学》、《诗歌与模仿》等充溢诗思的文章。在《真理与方法》之后,他发表了《诗与标点》、《我是谁,你是谁?》等重要诗论,表达了作者对诗思的推崇和向诗语的回归。与西方传统诗学不同,伽氏诗思不断逼近诗的本质内涵与存在本真,具有如下三要点:诗歌以其语言确立而存在;强调诗人的现代社会地位,呼唤人类倾听贤明的能力;诗在自我展现中打开一个通往存在的世界,诗意世界是人类的归居。  相似文献   

14.
王福元 《求索》2013,(1):141-143
宋祁诗歌突破前期西昆派的樊篱,在诗中大量抒写自我的情感,表达对衰老的叹息,对仕途的失意、惊恐和担忧,同时也表达对朝廷的感激、思念以及回京的喜悦与忧伤。宋祁的这类诗歌对自我进行了安慰和心理调节,其关注内心情感的方式对江西诗派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诗中对感情的节制则体现了向儒家中和之美的诗学观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关于题为王昌龄所撰的《诗格》一书,主要论及了作诗之法与病犯避忌,它以探讨篇章方法为主,也涉及字句方法等,并对多位诗人的作品进行了批评,其中,它对曹植诗的评价颇高。《诗格》从用字、声律、势对与比兴,以及诗之总体风格、诗之常用体与诗有六贵例等诸方面折射出王昌龄的一些诗学思想,诸如其重自然而反对藻饰、重用字的轻重清浊与诗律以及重势对、比兴与诗格等的诗学主张。  相似文献   

16.
邵维维 《求索》2013,(4):174-176
克林斯·布鲁克斯是美国新批评派中最才华横溢的批评家之一,通过对其著作的解读,我们可以勾勒出其诗学观的理论之源和学理背景。其一,德国古典哲学与浪漫派思想的传统遗风,包括诗的价值观、诗的语言观和创作原则;其二,二十世纪英美批评思想,尤其是艾略特的理论对布鲁克斯批评理论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其三,作为一个具有强烈宗教意识的南方批评家,他的理论毋庸置疑地受到南方文学和文化的浸润。  相似文献   

17.
李华 《求索》2013,(7):125-127
汉代后期,治《诗》者甚众,最终却以郑玄《毛诗传笺》盛行于世,齐、鲁、韩三家诗式微,毛诗独尊而告终。作为奠定毛诗独尊地位的关键性人物郑玄,其诗学主张、治诗方法、诗学著作等各个方面,均体现出了明显的承袭孟子诗学的痕迹。前贤对此虽有涉及,但惜之浮光掠影、未见深入。然而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不仅有助于理清汉代后期诗学发展的渊源脉络,同时也有助于对孟子在汉代诗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予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8.
陈学祖 《思想战线》2002,28(6):85-88
胡适派诗学观念,从根本上来说,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诗学和西方美学诗学的偏取上的。一方面,胡适派诗学家以自己先行预设的诗学观念来切割中国诗学史,强行把中国传统诗学划分为文言与白话两类,舍弃文言而偏取白话;另一方面,则以自己因受到白话报刊文章影响而形成的白话观念,来接受西方意象派诗学,从而对之进行了有意的误读。胡适等人以此为基础所建构的初期白话诗学观念成为初期白话诗人诗歌创作的金科玉律,是导致初期白话诗艺术成就低下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郄丙亮 《求索》2012,(11):95-97
陈傅良的诗学思想表面看来存在雅正与怨激的矛盾,似乎难以形成统一的审美追求。但是,陈傅良在继承传统儒家诗教"怨而不怒"、追求雅正的"和平之音"基础上,坚持永嘉事功学术思路,侧重"怨愤",形成了"有为而不自其已出"的事功诗学思想,包括"怨必有道"、"以颂为警戒"、"忠愤悲壮"等三个方面。陈傅良诗学承接了传统讽谏诗的内容,将"怨"化为"戒"、"愤",既避免了苏轼怨刺诗的谤讥,又使诗歌在传统儒家诗教的范围内发挥了"经世致用"事功性职能,是在继承儒家诗教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对儒家传统诗教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艳辉 《求索》2014,(4):140-145
五代闽国时期是福建诗学传统确立的一个奠基时代。这一时期,闽国诗学得到了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出现了以王延彬为核心的诗学集团;《泉山秀旬集》等书的编纂代表着地域诗学意识的萌芽;同时有徐夤、黄滔等人的宗尚晚唐或宗尚盛唐、中唐诗学理论的构建。闽国诗学的发展为宋代福建地区诗学的隆盛拉哥了帷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