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该文在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技术进步,分析得出经济增长与资本有机构成呈负相关关系,与剩余价值率、滞后一期剩余价值率、利润率呈正相关关系;从而得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进一步分析得出:成本节约型技术创新通过提高利润率对经济增长有正影响;物化投资偏向的技术创新导致产能过剩和消费不足,从而阻碍经济持续增长;技术进步引起的收入差距扩大则将使利润率下降从而对经济增长有负影响。最后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大于其负效应。  相似文献   

2.
中国性别工资差距实证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近年来关于中国性别工资差距的实证研究作了系统综述。对每一项研究,本文都从内容、方法、使用的数据、结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该领域的研究有两个发展趋势:第一,由研究男女在平均工资上的差距发展到研究他们在整个工资分布上的差距;第二,由单纯研究男女在工资方面的差距发展到研究性别工资差距与性别职业(或行业)隔离、性别劳动参与率差别等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公共教育财政支出与地方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VAR模型,利用C市1979-2009年的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当期的教育投资的经济增长弹性为0.5451。运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C市的教育支出和实际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教育投资与实际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馈关系,并在长期内稳定地存在着协同互动的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4.
李鑫 《前沿》2005,(3):40-42
一、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当代经济的发展中, 每一个国家的政府都要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 而财政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凯恩斯学派运用IS-LM模型并依据存在的流动性陷阱、投资陷阱、工资刚性等前提条件, 阐明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具有增长效应。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5.
尽管2008年政府出台十条具体措施,计划到2010年总共投入4万亿元进行投资,以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但效果差强人意.本文从影响居民消费需求和边际消费倾向因素的角度,分析收入分配差距和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认为收入分配差距的大小与居民消费支出的多少呈反向变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有效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对数相关关系,目前民族地区较低的城市化水平约束了城乡消费需求的增长,约束了投资需求的增长。因此,加快城市化水平对民族地区推动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意义。文章对民族地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道路模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政策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能源消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通过对三者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研究发现,这种关系具体表现为:能源消费在达到最大值之后会呈现出递减趋势,而国内生产总值会继续持增长势头,技术进步的变化趋于稳定,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显著,技术进步作用不如前者明显,但其作用仍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框架,在文献研究基础之上,首次将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引入公共物质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把公共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为"资本累积效应"和"效率效应",构建GDP总量分解模型,并由此对1999年~2012年中国公共物质资本投资与GDP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资本累积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正值,而效率效应则与经济增长负相关。目前公共物质资本投资虽然不存在"高投资"的问题但是存在"低效率"的问题,建议优化公共物质资本投资的资金来源结构和提高投资的产出效率。  相似文献   

9.
侯璇  周建华 《前沿》2014,(7):108-111
农民消费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之一,对农业经济的增长产生较强的推动作用。本研究利用非结构性方法中的向量自回归分析方法、脉冲响应分析方法和方差分解分析方法对内蒙古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民消费之间的动态响应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表明:内蒙古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民消费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消费的冲击均对自身及对方产生正向的脉冲响应影响;两者产生的影响中两要素对自身的贡献程度均高于对方对其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杨睿  文春晖 《湖湘论坛》2006,19(5):54-57
消费不足、城乡消费差距拉大,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征,运用卡莱斯基方程分析经济增长与消费的相关关系,实证对比分析城乡消费拉动社会总消费与城乡消费对GDP贡献率等,可以得出结论:农村消费不足对经济增长效率带来巨大损失,我国总体消费不足、城乡消费差距拉大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启动农村消费需求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湖北省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进行分析的实证结果表明:湖北省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对外贸易、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推动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湖北省经济增长应有的拉动效应还没有得到发挥。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问题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收缩性政策,明显减缓了信贷、贷币供给和投资的快速上升势头,这对今后经济增长的上升走势会形成较强的抑制作用。贷款与经济增长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理论上看,贷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增长需要资金支持,引发贷款需求;反过来,贷款增长促进生产、投资和消费,进而推动经济的增长。从近年来我省贷款与GDP增长的实证分析来看,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关度比较高,同时也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变化,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浙江贷款与GDP关系的实证…  相似文献   

13.
对广东经济增长与需求关系的逻辑分析与协整分析表明:投资是推动广东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次是消费,最后是对外贸易。因此,广东经济增长是内需拉动型增长模式。在人民币升值抑制出口对经济增长和从紧货币政策抑制投资需求的条件下,制定合理政策和措施有效促进和提高消费对拉动广东经济增长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4.
周洋 《求索》2012,(8):44-45,65
本文依据中国1990-2010年的宏观统计数据,运用广义差分法对存货投资和消费价格指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对两变量之间的平稳性和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研究显示:存货投资与消费价格指数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消费价格指数与存货投资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据此,本文最后对存货投资与消费价格指数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5.
梁贵红 《求索》2013,(1):222-224
鉴于传统经济理论主要强调劳动、资本和土地等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本文试图建立计量模型研究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中国东部地区1995-2011年宏观统计数据对人力资本财政投入、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研究显示:人力资本财政投入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区域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比较明显,较高教育水平的劳动者就业率相对较高的结论。据此,应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提高人力资本产业配置效率,拓宽教育经费渠道,并充分利用社会投资以激发人才潜能,服务社会就业与社会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王炳文 《求索》2012,(11):20-22
本文以市场集中度为核心,运用数理模型研究集中度形成过程中的成本、利润和商品价格之间的数量关系。研究表明,(1)只要需求弹性小到足以满足特定条件,经济中就存在正的超额利润,并且市场集中度随着超额利润不断增长。即使差额利润消失了,在行业供给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市场集中度与效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仍然成立。(2)如果行业成本固定,那么行业单位成本和单位超额利润变化的大小相等,但变化方向相反。要使产出效应能抵消效率效应,必须满足两个条件。(3)在大公司的成本变化一定的情况下,集中度的增长降低行业成本,因为集中度的增长导致了小企业成本更低。而不断增长的集中度意味着当大型公司增加自己的市场份额时,公司的成本和行业成本将很大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定义资源可耗竭情形的基础上,对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详细论证与阐述。研究了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产生的产业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论证了我国省际层面存在一定的资源诅咒现象,分析了能源消费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核心是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各具特色。从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看,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应对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中国靠什么来支撑庞大的经济体,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唯有优化动力结构才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柳云飞 《前沿》2009,(3):111-118
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就业增长是一个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重要前提,同时,就业增长与劳动力、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教育增长、投资增长、工资增长、贸易增长、人口增长、社会保障体系、就业观念、通货膨胀、法治增长以及创业等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笔者认为,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就业增长的内在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20.
根据最近几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大幅增加工资的结果,既没有导致内需的增加,也没有缩小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因此有必要对经济增长、就业与工资之间的关系重新作出理性思考。基于工资率决定要素的分析,借鉴国际社会基本经验,充分检讨中国目前与就业和收入相关的经济政策,尤其是中国所面临的约束条件,可以推论,试图以提高工资来刺激内需是不可取的,特别是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应当依靠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来加以调整,而不能采用单一的收入再分配的做法。真正能够有效增加广大民众收入的做法只能是通过发展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和知识教育)来提高人们的生产效率,真正能够有效缩小收入差距的前提只能是充分就业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