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形态的过渡性和社会历史的连续性的统一。封建社会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社会形态,与中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地主土地占有制形式有所不同,西欧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领主土地占有制。这一差异,深深地受制于中西方古代的奴隶社会,钟深刻地影响着此后中西方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发展。西欧封建领主土地占有制可以在罗马奴隶社会中找到它的胚芽,这个胚芽就是古代罗马共和(末期)——帝国时期的隶农制。本文试图通过对罗马隶农制趋向性的分析,看其对西欧封建化进程的某些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2.
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封建地生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地占有直接生产者农民。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是建立在他们占有了社会绝大部分土地的基础上。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社会,农民没有土地,只得向地主租种土地,忍受地主的剥削和奴役。所以,我们说,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是农民受苦、地主致富的总根子。而封建的土地占有制形式,即土地制度的发展和变化,又是揭示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条根本线索。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曾出现了多种形式,其中井田制、限田制、王田制、屯田制、占田制、…  相似文献   

3.
尽管中西封建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少的差异性,但在7~14世纪,中国和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却体现出了许多的相似性:都经历了从以封建领主制经济为主向以封建地主制经济为主的转变,在政治上都朝着君主专制的方向发展,商品经济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都出现了经济重心的转移。中国和西欧封建社会在发展趋势和本质上是相同的,中西封建社会发展的差异性是一种本质相同的"大同小异",而不是本质相异的"大异小同"。  相似文献   

4.
考察一种生产关系,首先要看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封建社会的生产以农业为主,土地便成为主要的生产资料。地主阶级掌握了土地所有权,也就占有了基本的生产资料,无地少地的广大农民不得不向地主缴纳地租,租种土地。所以考察封建制生产关系,主要应当考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封建土地所有制通常有封建国家直接占有的形式和地主私人占有的形式。我国古书上所谓“公田”就是国有土地;所谓“民田”就是私有土地。在封建社会里,皇帝是地主阶级的总头子。他自己就直接占有大量土地。宋朝皇帝占有土地600万亩,而明武宗时仅北京附近的皇庄就占地20余万顷(每顷100亩)。明朝皇帝占有  相似文献   

5.
宪法是法律的一部分,但是具有国家根本法意义的宪法,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是不可能产生的。因为在奴隶制社会,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不享有任何民主权利。生杀予夺之权完全掌握在奴隶主手中,奴隶制国家是公开的赤裸裸的奴隶主暴力专政。在封建制社会,虽然农民表面上不再象奴隶那样完全依附于封建主,但他们依然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受着超经济剥削,在政治上谈不到什么人身自由。国王、皇帝的话就是“法律”。在这样的制度下,何以谈“民主”?没有民主,就谈不上有什  相似文献   

6.
51年前的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一场以解放农奴为核心目标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在西藏全面展开,西藏百万农奴迎来了彻底的解放和历史的新生。民主改革彻底摧毁了政教合一的反动政权,百万农奴搬掉了千百年来压在自己头上的大山;彻底废除了封建农奴制法律,百万农奴砸碎了禁锢自己人身自由的枷锁;彻底变革了生产资料的封建领主占有制,百万农奴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和牧场;彻底废止了宗教特权,百万农奴享有真正的宗教信仰自由。  相似文献   

7.
奴隶和农奴的区别,集中地体现着奴隶制和农奴制的基本区别。马克思说过,由生产关系本身产生的经济制度的全部结构,以及它的独特的政治形式,都是建立在从直接生产者身上榨取无偿剩余劳动的独特的剥削形式之上的。由此可见,对直接生产者所采取的独特的剥削形式,总是反映着一定社会制度的特点。斯大林在他的《辩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提出:“在奴隶制度下,生产关系底基础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占有生产工作者,……”;而“在封建制度下,生产关系底基础是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生产工作者,……”。斯大林在这里正确阐明了奴隶和农奴这两个直接生产者的基本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基本区别,为我们解决了认识和区别奴隶制和农奴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拥有大量土地的封建地主,除主要采用租佃制剥削农民外,也有一些是自己经营管理农业生产。这种地主即经营地主。经营地主属于什么性质,它的作用和局限性怎样?这是一些值得探索的问题。一、何谓经营地主许涤新同志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说经营地主是: “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或只有附带劳动,主要依靠雇工耕种土地、以剥削为生者。经营地主的特点是自己指挥生产直接剥削雇工剩余劳动,而不是以地租剥削为主。旧中国的经营地主一般是中小地主,或多或少带有资本主义性质。”这个看法赋予经营地主以资本主义的性  相似文献   

9.
封建主义或封建社会的涵义虽然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但土地的分层占有制、以私人契约为基础的普遍的人身依附关系和统治权的分散等,是其基本特征,为一般学者所公认.中国战国或秦以后的社会制度,显然与此不相符合,因而不宜称为封建社会.至于中国学者提出的"地主封建制"理论,虽然大体不违史实,但最多证明中国古代社会不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而不能证明它是封建社会.导致这种定性错位的原因是将人类历史上的特例误判为普遍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0.
封建社会除了小农分散的占有一部分土地外,地主和封建国家占有大量的土地,这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剥削的基则。小农对土地的经营形式,绝大多数是分散的进行自给自足的生产,而封建国家和地主占有的土地,其经营的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由于经营形式的不同,对经济生产和政治斗争往往产生不同的影响,造成不同的后果。 一、地主阶级对土地的经营形式 地主阶级对自己占有的土地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经营形式:第一种是集中经营,对土  相似文献   

11.
《社会发展简史》第九课的中心就是讲述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这也是个难点,它难在那里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一是学生无兴趣,对这些受剥削压迫的事他们已知道不少,再说已“一去不复返”了;二是易把农民受苦,地主致富的总根子看作是国家政权而不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三是笼统知道地主与农民之间是剥削  相似文献   

12.
距今仅50年前的西藏社会,由占总人口95%的农奴和奴隶(统称“农奴”)与占总人口5%的三大领主(统称农奴主)组成。所谓三大领主即官家(地方政府)、贵族(世家)与寺庙上层僧侣。他们占有西藏全部土地(包括耕地、草场、森林、山脉、河流、河滩、荒地等)以及依附于土地上的农奴、牧奴和绝大部分牲畜。农奴主的土地份额分配比例是“西藏原地方政府直接管理全部土地的40%贵族和寺庙各为30%。而农奴则基本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向封建势力进行斗争,开展了一场伟大的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笔者在此,试图对广西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背景、发展进程、作用和意义以及实践中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作一研究性的概述。 一、广西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 广西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及历史的必然性。 首先,土地改革是新中国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是广大农民翻身作主的强烈愿望。封建的土地剥削制度,是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是广大农村贫困落后的根源。土改前,广西的土地占有制度是极不合…  相似文献   

14.
同世界各国的历史相比较,中国的封建社会形成得早,结束得晚,延续时间很长。作为一种社会历史形态,它发展得十分完备和典型;就其影响来说,根深蒂固,直到今天,仍是建设具有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沉重包袱和障碍。 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什么具有长期性? 相当一段时间内沿用着一种说法: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所造成的农民的极端穷苦和落后,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然而,地主阶级剥削压迫农民是各国封建社会的共同特征,世界上其他国家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何尝不是同样的残酷?农民又何尝不是同样的穷苦?但是,在欧洲,农民的贫困化,却为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创造了条件。可见,上述论断,缺乏科学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5.
第七幅残酷的封建剥削【农奴在领主监督下收割】藏于不列颠博物馆的“圣诗画”。在欧洲的封建庄园里,封建领主将庄园的一部分土地分给农奴作为他们的份地;另一部分是领主的直属地。领主规定,每个农户每周必须有一名壮年男子,携带自己的农具,无报酬地到领主的田里劳动两三天,农忙时节还要延长服役天数。此外,农奴还要用自己的车具为领主运输粮草,并从事打柴、伐木、放牧、筑路、修建房屋等劳役。其余时间,才是在自己场地上劳动。这种形式的封建地租剥削,称为劳役地租。凡是实行劳役地租的地方,农奴都是在地主  相似文献   

16.
一、铲除私有制 ,建立公有制1921年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 ,就把消灭私有制 ,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 ,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为此 ,共产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一 )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早在1921年春 ,中国共产党就分析了中国的土地占有状况和农民所受的剥削 ,指出农民土地问题在革命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党的三大提出“限制田租” ;1925年10月 ,又提出“耕地农有” ;1927年5月党的五大正式提出了改革土地制度问题 ;1927年8月 ,中共中央在汉口紧急会议上提出党应领导农民实行土地革命 ;1928…  相似文献   

17.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评《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史》孙洪升自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围绕着封建土地制度展开了热烈的争鸣。1954年,著名史学家侯外庐先生在《历史研究》创刊号上刊布了他的论文《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问题》,首次提出了我国古代土...  相似文献   

18.
刘志清 《人权》2003,(2):49-53
西藏民主改革之前,农奴没有土地、草场,仅有少量的牛羊,完全依附于土地及其占有者农奴主(即三大领主),没有人身自由,生存权操纵在农奴主手中。在西藏万里高原上,曾传唱着这样一首民歌:生命原由父母所生,身体却为官家占有,纵有生命,身体却没有做主的权利。政府官家依照法典残害农奴  相似文献   

19.
1959年民主改革前,西藏长期处于政教合一、僧侣和贵族专政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占人口不到5 %的官家、贵族和上层僧侣等农奴主,占有西藏几乎全部耕地、牧场和绝大部分牲畜。农奴主占有超过旧西藏人口90%的农奴的人身,并且可以买卖、  相似文献   

20.
失地农民的两难处境"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虽然不是很多农民都知道这是培根的名言,但对其真谛的理解,全世界的农民都没有地少人多的中国农民来得深刻。两千多年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把农民紧紧地捆绑在土地上,农民与土地,已是血肉相连,不可分离。因此,土地是财富的象征,是农民的命根子。直到今天,对很多农民来说,土地依然是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毕竟中国已经发展到了工业社会,城市化、工业化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城市的扩大,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也要求大量农民非农化,成为产业工人,成为市民,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正常现象。大量农民离开土地,必然带来深刻的社会变化,要避免或者减轻大规模社会变迁可能发生的混乱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