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珉媛 《前沿》2013,(7):95-97
环渤海区域的"飞地经济"合作已经起步,跨省飞地合作已经提到国家发展层面,但实质性进展缓慢;行政省(市)内部飞地合作相对活跃。整体上看,环渤海区域"飞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尚未建立,发展方式不成熟。要更好地发挥"飞地经济"在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协调与合作中的作用,应当做好区域性的"飞地经济"共同发展平台建设,借助多个国家级战略联动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强"飞地经济"相关制度建设,不断创新相关组织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2.
赵普  金小波 《求索》2010,(8):27-30
本文在对"资源诅咒"现象及其成因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尝试从理论上探讨破除"资源诅咒"的可能性。论文从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入,认为资源富集地区可以在区域经济战略合作中采取博弈行为,充分运用自然资源这一杠杆来获得所需的资本、技术等要素,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增长。文章以澳大利亚、非洲和俄罗斯等国家与地区为例,说明资源富集地区通过强化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战略博弈行为,完全可以变"资源的诅咒"为"资源话语权",有效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贺寿天 《群众》2013,(3):30-31
党的十八大为我们勾画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江苏正处于加快实施"八项工程"、奋力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这些都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科学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践证明,实施商标战略,发展品牌经济,已成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企业、行业和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4.
赵儒煜  邵昱晔 《求索》2011,(2):69-71
区域经济增长与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的投入是密不可分的。为促进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经济增长各要素需要在各区域间自由流动,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反过来将引起区域经济格局的演化。要素流动对区域差距的作用方向根本上取决于要素边际收益的递减或递增,内生集聚力的存在引发区域不均衡增长,最终形成"中心—外围"的经济格局。因此,为缩小我国区域经济梯度差距,应着力于促进要素合理自由流动,发挥先进区域扩散效应和落后区域的内生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5.
李亚彪 《今日浙江》2011,(24):14-15
随着年终岁尾的到来,浙江省作为曾经的中国经济增速最快的区域之一,正进入"低增长时代"。三季度9.5%的经济增长速度引起了全省各级干部及经济界人士高度关注。增长减速到底说明了什么?9.5%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新信号?"浙江经济版图"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一位省内学者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浙江,面对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正向着科学发展的高  相似文献   

6.
赵然 《前沿》2012,(11):108-110
内蒙古中部经济带主要以锡林郭勒盟和赤峰市为主体。在这一主体下构建锡赤经济带,打造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锡赤经济带是连接内陆经济体与欧亚经济体的主要通道。是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一经济带已经融入东北亚经济合作。这一区域将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的"第二增长极"。是继呼包鄂"第一增长极"之后的内蒙古自治区又一发展具有活力和动力的经济区域。  相似文献   

7.
毛光烈 《今日浙江》2011,(20):10-11
块状经济,是浙江县域与区域经济的主要支撑,全省90%以上的县市区都培育和发展了块状经济,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达312个,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块状经济有72个,占据全省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但是与世界上成熟的产业集群相比,  相似文献   

8.
台湾作为东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雁行模式"中充当"承上启下"的中介者角色,为东亚奇迹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东亚区域经济发展和制度性合作的推进,台湾的角色和地位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受其政治目标取向的影响,而无法参与东亚经济制度性一体化,从而日益显现边缘化危机。未来台湾参与东亚经济合作可以"经由两岸经济整合"和"以地区经济体身份"两条路径,而后者更具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艾勇  卢伟 《重庆行政》2011,(3):110-111
2009年12月18日,四川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四川首个以"临港"为命名的经济开发区。宜宾临港经济区是一个凸显经济功能的港口经济区域。港口经济是以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为核心,发展与港口密切相关的特色经济。  相似文献   

10.
梁日忠 《中国发展》2011,11(5):21-26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低碳经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将反映区域或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加以分析和合理综合,提出了"支持-投入-响应-产出"模式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结合上海市发展情况,分析评价了其低碳综合发展水平、碳排放脱钩弹性状况以及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演化阶段,对经济发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在区域竞争中关键的三次赶超都发生在经济周期"U"型底部所形成的经济运行弯道。当前仍处于后危机时代"弯道"的浙江,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时期,是重庆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攻坚时期,也是重庆探索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全市人民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时期。奉节县作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国家限制开发区,在新一轮发展中,必须立足县情,突出重点,提速经济发展,努力做大"蛋糕",着力分好"蛋糕",大力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一、以提速发展为重点,努力缩小区域差距近年来,重庆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杭州市下城区朝晖街道有"两新"组织3000多家。街道党工委从服务企业,服务区域楼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出发,在全市率先建立了第一个从事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和管理的新机构——街道综合经济党委;第一个街道社会工作党委和第一个楼宇联合党支部。并对"两新"组  相似文献   

14.
钟振 《当代广西》2012,(8):12-13
"十一五"以来,广西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合作意识,大力推进以东盟为重点的国际合作,不断深化拓展国内省际合作,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等重大区域政策,区域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5.
崔晨 《北京观察》2011,(6):8-11
"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在这份今年3月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首次将"打造首都经济圈"的内容写进报告,标志着这已成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北京市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也明确提出:"北京将更深入广泛地开展与津冀晋蒙及环渤海地区合作,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共同推进区域一体化和首都经济圈形成。"  相似文献   

16.
完善“五方挂钩”帮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超林 《群众》2016,(1):53-54
"五方挂钩"是我省独具特色的扶贫开发举措,既有助于扶贫精准化,也为经济薄弱地区更好地共享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成果创造了条件。江苏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特征明显,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苏北经济薄弱地区的扶贫开发,在坚持省级财政投入为主体的基础上,从1995年开始,通过建立"五方挂钩"帮扶机制,广泛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汇聚扶贫合力,加大支持力度,成效与作用都很显著。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现阶段,我国的改革发展已处于"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干扰着我国政治稳定,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覃坚谨 《传承》2012,(21):28-31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批准实施,明确了广西在新时期的发展战略:实施"两区一带"(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的区域发展总体布局。至此,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广西发展战略由实施"三大战略、六大突破"演变为实施"两区一带"战略。如今,广西通过全面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构筑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与东盟合作已经成为广西对外开放的突出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19.
武汉城市圈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行政区经济"特征,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制约和束缚了城市圈整合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武汉城市圈建设,必须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实施城市圈地方政府间行政一体化,并通过设立行政一体化组织机构,建立行政一体化运行机制,以达到"两型社会"建设之目标。  相似文献   

20.
图片新闻     
《小康》2014,(11):8-11
重返中国 中国北京2014年11月4日晚,奥林匹克公园,姹紫嫣红的各色烟花在鸟巢上空绽放,美丽醉人,迎接即将召开的APEC会议。时隔13年,11月5日至11日,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周重回中国举办。今年APEC会议的主题为"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与互联互通建设"定为三大重点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