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稚庐 《春秋》2010,(5):45-46
在我国传统伦理观念中。“孝”字当头。历代帝王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二十四孝》种种怪诞行径竟传为美谈。父母的“吴天罔极之深思”让子女不知如何报答才好,最起码要“生则养之以礼。死则丧之以礼”。这里所谓的“礼”。无非是儒家的那套货色。《大清会典》有丧礼规定。人民国后,  相似文献   

2.
周初的礼制设计,"子"爵是小诸侯的爵位,春秋时代华夏小国之君和蛮夷戎狄之君,都被华夏大国贬称为"子";而华夏大国公卿,政治地位与这些子爵诸侯相当,因此也被称为"子","子"遂有尊称之义。《论语》中孔丘被尊称为"子""孔子",与他的男子性别、道德学问、圣人地位、弟子尊敬均无任何关系,惟一相关的就是他的官职:孔丘当过华夏大国鲁国的公卿。孔丘称"子"现象至少折射了周礼三个方面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华夷之间,显示了华夏民族强大的文化优越感;在华夏内部,显示了大国自豪的实力优越感;在君子之间,则显示了官本位的价值观和等级森严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3.
魅力政治     
《小康》2004,(5):18-19
魅力是一种引力,"魅力政治"本是传统政治的理想和追求。"周公 吐哺,天下归心","远人不服,修文德而来之",不正是政治以及从事政 治的人所散发出来的一种气质么? 魅力政治还是一种气度。盛唐的政治就是如此:唐明皇将李白召进宫 里,让他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之类的应景诗歌,而李白志在兼济天下, 满腔抱负不得伸展,唯有终日沉湎于诗酒,"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  相似文献   

4.
<正>对于蒋介石所奉行的私情治国,余英时称之为"结金兰"的政治观,傅斯年称之为"法治观念极微"的"内心之上海派",史迪威称之为"无知、专横、顽固"的"威恩兼施"。蒋介石通过1927年的北伐战争上位执政后,沿袭中国传统社会以天道、天理为本体本位的公天下、打天下、治天下、平天下、家天下、私天下的整全性质的思维惯性,以及与其相配套的天地君亲师、仁义礼智信、忠孝贞节廉耻、"存天理,去人欲"的礼教纲常;一心想要充当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的一统江山、统一思想的蒋家王朝家天下的天子寡人独裁者。对于蒋介石  相似文献   

5.
张文勋 《思想战线》2008,34(3):58-63
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但其核心是一部人生哲学.庄子所追求的虚无之"道",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之道,又是一种主体性的精神境界;他追求的"逍遥"是无已、无功、无名的绝对自由;他所说的"坐忘",就是"吾丧我",由"吾丧我"而至物我两忘,以此构建虚静愉悦的精神家园;他倡导一种生死面前的乐观主义及"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的人生情趣.  相似文献   

6.
在从传统"天下"向民族国家转化之前,明末清初发生了一次关于"中国"问题的讨论,其爆发点是夷夏之辨。明清之际"亡国"与"亡天下"的二分,激发了夷夏之辨的转变,转变的发生导致了"中国"和"天下"内含的转换。以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等为代表的思想家,主张夷夏之辨承载的"天下"及其文化主体性,在从康熙到乾隆的政治行动和运作中逐渐被消解。雍正以"大一统"之"天下"驳议夷夏之辨的"天下";乾隆则容纳"大一统"和"礼教"这双重"天下",统御于皇帝一人之下,成功完成了"大清皇帝是天下中国之主"这一政治和文化双重主体性构造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7.
公安派是晚明诗坛的一个重要流派,公安"三袁"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文学观点,为晚明诗人的文化人格和审美品格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参照。他们思想上追慕"心学",蹈袭"狂禅",崇尚自由;行为上既放荡不羁,追求适意,蔑视科举,又汲汲功名,践行政治理想。在诗歌创作上倡导反复古和"独抒性灵",追求真情、淡雅、发展变化和不拘格套。他们独特的思想行为、理论主张、创作心态和诗风特征,正是万历以来政治影响、社会变化、思想动荡和文学走向的一个典型折射。  相似文献   

8.
《精神文明导刊》2011,(11):53-53
夏为天子,十有余世;殷为天子,二十余世;周为天子,三十余世;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齐肃端冕,见于天也;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孝子之道也。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昔者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导之教训;此三公之职也。于是为置三少,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故乃孩提有识,三公、三少,明孝仁礼义,以导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  相似文献   

9.
中国学界对于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研究,大多基于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但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女性人物在政治实践中也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北宋著名女主刘太后在长达11年之久的垂帘听政期间,即在封建男权社会的政治大背景下,通过改立年号、提高仪礼规格、颁布诏令法律等途径和方式,表达了她与男性皇帝共治天下的政治欲望与"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意识。她在政治上欲与仁宗皇帝"二人同圣",在家庭关系中主张"夫妇齐体",甚至企冀把这种女主与男性皇帝共治天下的格局延续后世,成为中国古代女主政治人物中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一位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0.
《前进》2018,(12)
正"中国"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文献里,涵义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指京师;即君王所居之都城。二指"中央之国";三指中原王朝;四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五指诸夏或华夏族居住的地区。"中国"的"中"字来源于上古时期我们祖先"天地之中"的观念。"国",在考古学上一般指都城。都城这一概念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一是城墙;二是宫殿区,即宫城;三是大型宗教礼制建筑,包含用来祭祀天地的天坛、观象台和地坛等;四是王陵区;五是工  相似文献   

11.
高深 《今日浙江》2013,(11):64-64
用人要能容人。尤其是对一些改革者或有一技之长的人,在性格、个性方面表现出来的"短板",要持宽容态度。《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说:"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对这个问题说得最透彻最明晰的要属唐代陆贽了,他说:"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时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对那些敢为人先勇于探路者,要宽容和高看,特别是那些优点缺点"两  相似文献   

12.
略论魏源的道德救世界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炎才 《长白学刊》2004,(2):98-102
为重塑时代需要的"廉耻",魏源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官吏的"鄙夫"品德,在理论上视道德为治理天下之灵魂,在内涵上强调以"仁"为道德核心,在方法上提倡"自省"与"节俭"、"位"与"德"的结合,并在实践上身体力行,追求去空求实的学风及因时而变、"迅雷风烈"的政治风格,以达到"人心肃则国威道"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有三个支点,即政治上"因俗施治",经济上"天下主义"和文化上"华夷之辩"。这三个支点,深刻影响着历代王朝的民族关系和中华民族走向,对做好当前民族工作有重大的启迪意义:要因地制宜地开展民族工作;要维护民族团结,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共同奋斗;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狭隘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4.
《群众》2017,(22)
正在中国古代政治构架中,御史号称风宪官、清望官,为君主之耳目,入则与天子争是非,出则与大臣辩可否。在中国几千年灿烂的政治文明史上,涌现了一批令人尊崇的铁面御史,他们或弹劾不法、匡正政风,或黜邪除佞、伐奸扶直,或激浊扬清、弘扬正义,对防止权力异化,保障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御史职能的履行,离不开"较真"二字。在中国古代御史群谱中,不乏风骨凛然的铁面御史,如汉之  相似文献   

15.
吴稼祥 《创造》2013,(1):114
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创造了伟大文明,但也一直没有走出一个困境:要不要中央集权?最早受这个困境折磨的政治家,是商朝末年的周部落首领姬伯;思想家,则是孔子. 孔子在《礼记·礼运篇》里提出一个基本命题:最好的政治体制是"天下为公",造成的社会名曰"大同".我们把这个命题称为"公天下之理",在后世儒家那里,此理被表述为"天下者乃天下人之天下". 他在《春秋三传》里提出了另一个基本命题:最值得维护的政治体制是"大一统",该体制名曰"春秋".我们把这个命题称为"大一统之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斯·韦伯认为,魅力型统治的合法性不是依赖于传统和规章,而是依赖于"由被统治者承认的,这种承认是由实际的考验--原先总是由奇迹--保障的,自由的,产生于献身于默示、对英雄的崇拜和对领袖的信赖".他甚至认为,在纯经验和无价值偏见的意义上.魅力是一种创造性的革命力量.这就是说,实行魅力型统治的领袖的权力依赖于他能否让自己的追随者和信徒们确信他的"盖世神力".在苏共执政的合法性资源中,和其他类型的政治系统一样也包含有政治领袖个人魅力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贞观之治"以政治清明为其显著特点,而政治清明的一项重要保证则是当时开明先进的立法和执法,而这又源于唐太宗君臣特别是唐太宗本人明确的立法和执法思想。时至今日,回首1300余年之前的"贞观之治",可以发现唐太宗的立法和执法思想多有足可称道者。唐太宗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国家法律建设,说:"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权衡所以定轻重,准绳所以正曲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  相似文献   

18.
墨家立论于"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命题,倡导"疾爱为先",由寻求心身(人格)和谐着手,展开为"兼相爱交相利"的人际(群己)和谐,进而落实于"一同天下之义"的社会和谐,表达了墨家独特的社会管理思想和主张,与儒家带有宗法色彩的有序和谐思想相比,表明墨家已有平民意识和平等观念的初步觉醒.  相似文献   

19.
王夫之的史论著作《读通鉴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君道政治思想,惜乎前人多不察。三代圣王之道是为船山心目中理想的君道典范,包括取天下以道、扶进人才、能安敢言者和从容调御几个方面。三代以下君主之治道当效法三代之王道,并因时损益和斟酌,君主之政治品格、知人之哲、用人之道、纳谏之道、辱大臣为辱国及立嫡与豫教并行等是为君主理政之道,即为君之道。王道在本质内容上仍然属于君道。王夫之之重视为君之道,一来在于他仍未走出"圣君贤相"之政治理想,二来是为将来社会提供治道之借鉴,"述往以为来者师也"。  相似文献   

20.
《传承》2016,(1)
微教育是微时代背景下一种崭新的教育方式,在内容上倡导"微",载体上突出"微",效果上着眼于"微"。微教育紧贴大学生生活,针对性强,对当前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日益明显。微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当前高校应营造微环境,拓展微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切实发挥微教育的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