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城镇化的现状、障碍与推进策略(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不仅仅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城镇人口向农村的转移以及农村户口之间的转移,也受到严格的限制。向城镇转移,影响到城镇公共福利的供给能力。向农村转移,直接关系到基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权利和土地权利的分割。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农村人口不愿意转为城镇户口。  相似文献   

2.
农村城镇化是“十五”期间我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的是通过完善重点城镇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功能,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最终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必须以科学、审慎的态度,突出经济、生态、文化效益,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一、加快各种生产力要素向城镇转移,实现最大经济效益 加快农业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作为一项“富民”战略,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各种生产力要素向城镇相对集中,是城镇发展的基础。当前,城镇的发展能够为农业富余劳动力提  相似文献   

3.
钟红  连伟利 《重庆行政》2013,14(3):79-82
城镇化过程是一个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向城镇进化、农村文明向城市文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过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推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选择,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趋势,是推动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向纵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们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温岭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以改革的思路,积极探索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新路子,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稳步发展。一、建立以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为重点的人口集聚机制。为使城镇成为吸纳农村人口的主要载体,让更多农民向城镇转移,我们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试点。以第二轮土地承包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人口迄今为止仍在全国总人口中占多数,而且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在这种劳动力过剩经济中,衡量经济成就的最主要指标,不仅是 GDP 增长的速度,而且也包括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从我国目前的国情出发,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应是当前紧迫的一项基本国策。把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转移出去,扩大农业规模经营,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际上指的是农业劳动力从乡村向城镇的转移,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作为内陆省份的河南省既是一个人口大省,又是一个农业大省,受全国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较深,在劳动力转移问题上表现得较为滞后与迟缓.目前仍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一条新路子──西林、隆林、那坡县股份合作制调查赖泽林百色地区的西林、隆林、那坡等县是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县。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扩展,为探索引导农民走向市场,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近年来试行了既不同于股份制也不...  相似文献   

8.
韩锋 《淮海论坛》2013,(3):12-13
农村城镇化就是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下,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所必需的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所构成的综合系统。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城镇化作为“四化”重要内容.提出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珏 《当代建设》2003,(5):13-14
城镇化是指生产要素聚集,进而带动人口(主要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中的过程,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形态向高层次发展的客观表现形式。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一、合肥市城镇化的总体特征及存在问题 (一)总体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1、人口非农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城镇常住人口已达50万人以上,比1978年翻二番多。2001年非农劳动力在全社会劳动者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比1978年提高了26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我国农村和农民经济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城镇化水平不高,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的出路只有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化转移,从而大量减少农民的数量。因此,加强小城镇建设,以较快的城镇经济发展带动农村经济,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也是今后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11.
民族贫困山区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去年,围绕如何实现我省民族贫困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调研课题,我们分别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双江、沧源、西盟、孟连、峨山、西畴、现山、中甸、德钦和宾川10个民族贫困山区县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总的感到,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省第五次党代会以来,云南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少数民族贫困山区脱贫步伐加快。─—粮食生产稳步发展。1990~1994年,10个县中有8个县实现了粮食年年增产。其中沧源、西畴两县自1988年以来连续7年创历史最好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中国正进入加速推进城镇化的时期,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不竭的动力。只有在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同时,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才能从根本上为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积极的条件,才能加快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问题,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一般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流动和集聚;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的一种持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领域转移,是国家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全面准确地了解甘肃省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现状、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现实需求,推动全社会关注留守妇女,  相似文献   

15.
洪洞县地处山西南部,临汾盆地北端,是全省人口大县。辖16个乡镇,463个村委会,902个自然村,总面积15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万亩,人口73万,其中农村人口64万。近年来,我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变“就农村抓农村”的旧思路为“跳出农村抓农村”的新理念,变“精耕细作求发展”的传统做法为“劳动力转移求突破”的战略举措,变“人口负担的劣势”为“人力资源的优势”。2004年,全县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7.2万人,其中县外转移2.8万人,县内转移14.4万人,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8%,占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86%。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成为洪洞农民…  相似文献   

16.
宁政发[2010]190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号)、《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国务院令第555号)精神,切实加强我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提升服务管理水平,维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法权益,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宁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给  相似文献   

17.
暂住流动人口是针对当地常住户口而提出的一个新的人口管理概念 ,也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的社会现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实行改革开放 ,农村中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党的方针、政策的调整极大地焕发出人民群众劳动的积极性 ,农村中绝大多数地区温饱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要求寻找新的出路 ,于是出现了“民工潮”。他们从农村向城市流动 ,内地向沿海流动 ,贫困山区向富裕开发区域流动 ,人口密集地区向人口稀疏地区流动。党中央提出开发大西北后 ,各类人员又潮水般地涌向大西北。暂住流…  相似文献   

18.
《群众》2013,(5):41-42
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挑战 城镇化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口流动,考验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治理能力。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转移已经从单一的农村劳动力向异地城市转移发展到就地向小城镇和产业集聚区转移,甚至由不发达村庄流向发达村庄。  相似文献   

19.
对于我们湖北特别是贫困山区县来说,发展民营经济具有紧迫感,要吸取农村联产承  相似文献   

20.
贫困山区大龄未婚男青年的婚姻问题日趋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它制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困扰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贫困山区大龄未婚男青年婚姻问题能否得到解决,不仅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为此,本文就贫困山区大龄未婚男青年婚姻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