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首先要遵守国家法律。从国际社会一些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制定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或企业社会责任守则的内容看,主要源于国际劳工标准(即国际劳工公约)。将其与我国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相比较,在原则上并不冲突,而且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法律法规规定的标准比其更严格、更规范。从法律效力上看,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包括 SA8000),不是国际法或国际劳工标准,没有法律的强制性,许多国家的政府也未曾要求强制执行。它作为一种民间的、非政府行为,可视为一种社会道义要求;它作为行业或企业之间按市场规则进行的约定,也是企业自愿参与或自愿认证的行为。其行为守  相似文献   

2.
WTO反倾销规则包括《GATT1947》第六条以及此后各回合基础上达成的各项守则和专门协议:乌拉圭回合制定的《关于实施1994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的协定》(通称《反倾销守则》).是在继承GATT原有规则的基础L,对东京守则作了重大修改和补充,提高了透明度和法律的预见性,加强了程序要求,从各方面强化了反倾销的规则,是国际反倾销立法臻于完善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是国际投资发展的主要动力,作为国际投资法的基本主体,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法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法律地位。在特定情况下采用"刺破公司面纱"原则,将有利于遏制跨国公司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制度来牟取不当利益,使其无法逃避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4.
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国际法规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的发展中地位日益重要,但是也可能潜在地给国际社会带来灾难,并且已经现实地危害了人权、劳工权和环境等。因此,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积极承担已经成为国际法规制的重要内容。由于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国内法规制总是受制于本国的利益或者缺乏域外效力而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国际社会对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规制的共同努力正在积极地约束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跨国公司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从而形成垄断。由于其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且实行全球经营战略,其活动在有力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势必会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会在跨国公司子公司与东道国间、子公司与母国间、东道国与母国间,产生种种矛盾与冲突,尤其表现在对东道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上。针对这些问题,各国纷纷出台系列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外商投资活动进行规制。国际社会亦采取相应立法对跨国公司的活动加以规范。我国在面对全球化趋势时,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应对,如修订相关法律,实施有关政策,来解决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6.
作者在回顾跨国公司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的基础上,对现代跨国公司的定义和主要特征做出了明确界定,指出它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具有经济开发和征服力,会对本国、他国和国际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项产生很大影响,这一点是与历史上的跨国公司有所区别的。接着,作者对跨国公司的现实活动和行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揭示和相当深入的多角度分析,认为跨国公司作为财势巨大、设备精良、信息独占的巨型企业法人和集团,是按照其意志有图谋、有选择、有计划地进行活动,其行为既有端正经营和善意,走正道,合法取利,创造宏业伟绩(突出表现为大幅度提高生产力),为经济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又会因腐败而背离正道,为恶、违法和犯罪,其恶果是超常地深广和沉重,且难发现和应付。针对跨国公司的两重性,作者建议国际社会应顷力合作规范跨国公司的行为,出台多种有效规则、制度和法律,乃至成立某种国际管辖机构。实施合力共治机制,既调动跨国公司的积极性,又预防和追究其违法犯罪,兴利除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7.
WTO规则下跨国公司行为规制方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瑞萍 《现代法学》2005,27(3):168-174
主权国家与跨国公司是影响当今社会的两大力量,其权力行使互为消长。WTO在为其成员国家设定义务、限制其管理权的同时,却没有对跨国公司的行为进行规制。国际社会一直在寻求对跨国公司行为进行统一的法律调整,但由于各国利益上的差异,在短期内很难出现具有约束力的国际统一立法。跨国公司行为的规制基本上依靠国内法进行。但由于东道国政府行为是受到WTO规则的限制的,因而,其权力的行使只能是在法定的框架下进行并受到严格的约束,东道国对跨国公司行为的管制方式需要从硬性的限制转向刚柔相济,更具有弹性的方式上来。  相似文献   

8.
法官造法与司法权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的特点之一是滞后于社会生活的发展.首先,我们无法为尚未发生的社会关系制定规则,因为规则来源于社会实践,而不是来源于既存的逻辑;其次,当新的社会关系产生并且我们认为需要制定新的规则来予以调整时,这种社会关系已经存在,而法律却还没有出现;最后,立法需要相应的程序和时间,当法律制定出来时,它已经必然地滞后于社会生活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跨国公司作为主体参与国内国际社会活动的能力与事实并存.依法律主体资格的唯一衡量标准——法是否直接赋予其权利义务,跨国公司享有国内法主体地位,但不享有国际法主体地位.对法赋予跨国公司主体地位的可能性分析须从法的根本目的出发,并结合现实社会实践综合考量.作为国内国际社会的重要参加者,跨国公司对现有法律体系下各法律主体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及法所保护的社会秩序均有重大影响,这决定了其享有相应国内国际法主体地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根据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制订的《跨国公司行动守则》的规定:“跨国公司是指一个企业,组成这个企业的实体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而不论这些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范围如何;这种企业的业务是通过一个或多个决策中心,根据一定的决策体制经营的,因而具有一贯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企业的各个实体由于所有权或别的因素有联系关系,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体能对其他实体的活动施加重要影响,尤其是可以同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以及分担责任.”由此可见,跨国公司与一般的商业公司不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1.
公司法作为合规制度的最重要载体,对整个合规制度的构建具有基础和核心作用。为此,既需要对国外涉及合规要求的制度进行必要的甄别和借鉴,又需要对我国现有的涉及合规要求的规则和制度进行提炼、归集和升华。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制定出一部既能满足公司的营利性和道德性双重需要,又能对世界公司法发展起一定引领作用的模范公司法典。具体的实现路径是:首先以塑造公司的良好道德品格为基点,从基本原则层面将合规要求作为公司组织和相关成员的基本义务;然后从具体制度设计层面将其规定为公司组织、公司负责人和公司工作人员的基本行为准则;最后通过缜密的法律责任制度,强化公司的合规意识和道德担当意识。促成公司在成为先进生产力践行者的同时,还要成为社会责任的积极承担者和公序良俗的模范遵守者。  相似文献   

12.
论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黎宏 《法律科学》2001,(4):65-72
我国刑法的通说将“经单位集体讨论或单位负责人决定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作为单位犯罪的核心要件。但是 ,这种理解具有难以划清单位代表或机关成员的犯罪和单位自身犯罪之间的界限、扩大或缩小单位负刑事责任的范围、不符合现实社会中的单位犯罪的实际情况、无法适用于规模较大的现代企业等弊端。在追究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时 ,应从追究单位自身固有的责任角度出发 ,除关注单位集体决定和单位负责人的决定之外 ,还应考虑单位的目标、业务范围、规章制度、防范措施等单位自身制度方面的情况。这样 ,才能准确地把握单位的真实意志 ,正确地认定和处理现实中所发生的单位犯罪。  相似文献   

13.
宋华安 《法人》2009,(9):12-17
当渠道越来越长,人员越来越多的时候,手机业越来越薄的利润如何支撑起企业的整体运营,这对同洲3G手机当家人的经营智慧是个不小的考验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与后殖民是一个相伴的过程,技术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技术水平决定了各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与国际分工方式,并导致两次不同的殖民倾向。发达国家利用其先进的技术作为打破经济与化疆域的手段,实现其化渗透的目的,技术作为一种化成为后殖民主义树立的全球化的中心,也是全球化同质化的中心,同时,技术进步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提供了机遇,它必将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恢复人在吉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15.
"贪官携款外逃"是我国当下经济犯罪与腐败现象的一个新动向."贪官出逃"事关社会的安定,影响着民众的福祉,对公众"违法必究"的朴素理想构成了巨大的挑战.打击跨国腐败犯罪这一工作涉及更多的国际合作,但更重要的仍是建立起我国国内的预防腐败的制度体系.我们应构建一种全社会参与、各部门配合的整体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16.
Using Levy's criteria of appraisal for a code of professional ethics, this article assesses the 1976 American Nurses' Association's Code for Nurses with Interpretive Statements in terms of purposes, specificity, inclusiveness, and enforceability. The assessment shows that the Code for Nurses meets generally accepted purposes for a code, contains enough specificity and inclusiveness to serve as a useful guide to professional conduct, and describes initial and follow-up action nurses can take when they witness questionable or inappropriate conduct that may adversely affect the patients' health care or safety. However, limited data are available regarding how the professional body has applied sanctions for violations of the Code. Further study on this matter is indicated and, fortunately, is forthcoming by ANA in an ongoing, planned survey.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seeks to contribute to the thinking of forms of corporateness, sociality and authority in the context of, but also beyond, neoliberalism, the neoliberal state and neoliberal accounts of the corporation. It considers neoliberalism in relation to the theological genealogies of modernity, politics and economy, and the way in which neoliberalism itself functions as a secular religion—one which intensifies liberal individualism and involves a blind faith in the market redefining all social interactions in terms of contract. I turn to the theological genealogies of sovereignty and economy, and of the corporation, as a way of grounding a radical consideration of collectivity and sociality. For, while the rise of neoliberalism is associated with the growth of multi-national or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the privatisation of state assets and the corporatisation of public institutions, each of these involve not a diminishing of the state or the project of state sovereignty but rather its reformulation, reaffirmation and intensification. The corporation, despite being redefined as the interaction of fundamentally self-willing and contracting individuals operating in the market, is still fundamentally intertwined with state sovereignty. Attempts to address or respond to corporate power need to go beyond calls for greater regulation of corporations, increase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r even the desire to eliminate corporate personhood. Rather, what is required is a greater emphasis on the notion of corporateness that undergirds the theological genealogy of the corporation—for if neoliberalism functions as a religion then part of the solution may be a theological one.  相似文献   

18.
A deferred prosecution agreement, or DPA, allows a corporation, instead of proceeding to trial on a criminal charge, to settle matters with the state by acknowledging the facts on which any charge would be based, pay a reduced fine, and agree to change the way they conduct business. Critics of DPAs have suggested that, because the defendant corporation must pay a fine and submit to structural reform without having been found guilty at trial, DPAs violate the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y do not. The paper appeals to the role of civic trust in a liberal political community. The obligations a corporation assumes in a DPA can be framed as a reasonable retributive response to a breach by that corporation of the community’s laws, and an appropriate reassurance by that corporation to the community that such breaches will not reoccur. This framing is sufficient to deny that DPAs violate the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相似文献   

19.
公司人格在产生过程中借助了西方社会独有的宗教、经济以及政治国家的力量,中国社会由于没有西方式的各种因素的助力,相反还存在公司人格成就的阻碍因素,因此,虽然移植了有关公司的诸多制度,但在公司人格的认识方面,我们依然只停留在"中体西用"的层面之上,有必要在目前的法学理论与实践中对公司人格从理念上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20.
罗猛 《行政与法》2005,(6):98-100
村民委员会承担着政治、经济、社会的多种职能,是我国农村社会极其重要的社会主体,但无论是法律规范上,还是实际运作中都没有对其作出清楚准确的定位,导致其性质不清、职能不清、法律人格不清,致使农村社会成为社会矛盾的多发地带,甚至影响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因此,重构村民委员会的性质、职能就成为当务之急。将村民委员会定性为村民自治、协助基层政权、监督集体资产运营的组织,将具体经营管理集体资产的职能剥离出去,赋予其类似于《民法通则》中的事业单位法人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