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欧盟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取得极大成功的当下,中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虽然在不断进步,但与欧盟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首要的原因就是中欧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立法宗旨存在差异,中国侧重于规范政府行为,而欧盟构建的是环境知情权保障型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及分析,在吸收欧盟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实践成功之处的同时,加快我国转向以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为宗旨的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2.
论“入世”与中国旅游业的法律环境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通过对世界贸易组织关于服务贸易法律制度的研究,探讨了现行中国旅游服务业体系在“入世”的背景下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进而提出了中国旅游服务业当前所应进行的几项法律建设内容,尽早建立起完整的旅游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制定《旅游法》,根据WTO规则补充,修订和完善现有的旅游服务立法,使之提高到GATS框架下承诺的水平,依据GATS有关尊重各国政策目标,照顾国家发展水平的原则条款,争取有序开放的环境和条件,促进相关领域自由化进程与旅游业开放的同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贸易和环境是当今国际经济学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对这一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贸易与环境的之间的相互影响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乐观派认为自由贸易有利于环境的改善,而环境管制则有利于产业国际竞争力、贸易结构、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提升;悲观派认为自由贸易将导致环境的恶化,而环境管制则造成产业国际竞争力、贸易结构、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降低.对于贸易政策工具作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手段,普遍认为国家间的贸易往来能够有效地降低某些国家在全球环境保护中采取"搭便车"行为的动机,有利于全球环境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行政论坛》2014,(5):21-25
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环境治理的专业性使世界各国的环境行政受到理性主义思维及其实践模式的主导,中国的环境行政也奉行理性主义治理模式。这种环境行政的理性主义,在动用政府权威性的组织与政策力量以及专家的技术知识上显示出一定的有效性,但政府决策目标的多元化与政府的自利性、技术理性的有限性与不确定性,常常导致环境理性主义治理模式的失败。于是,环境民主主义则成为补救失败的新思路。尽管环境行政的民主化也受到自由主义与权威主义的质疑,但绿色价值的优先性、民主政治的动员力、开放的生态信息的生产与自由流动使环境民主主义成为环境治理中的强烈呼声。在未来中国的环境治理中,应及早确立环境民主主义的价值,加强社会公众在环境立法、执法与环境评估过程的参与,赋予公众环境知情权、环境监控权与第三方诉讼权,是弥补环境理性主义治理缺陷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由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涉及不同利益的冲突,要维持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平衡,必须确立法的明确性原则、利益衡量原则、有限行政自由裁量原则、可分割性原则和程序正当原则.建立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利益平衡机制,需要完善立法保障、行政规制、司法救济以及社会监督,才能使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各方利益保持相对平衡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6.
童林 《学理论》2013,(23):148-149
目前我国环境司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制度不健全、司法独立缺失、政府部门不作为等。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大对政府决策行为的环境审查力度,完善相关立法和制度设计,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法官在处理环境问题方面专业能力不足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诉讼制度中并未规定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我国目前涉及环境问题的诉讼.据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大致呈现这种态势,印国家机关为保护公共环境利益以原告身份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多为胜诉,其他主体如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为保护公共环境利益以原告身份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多以原告与本案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不属于人民法院管辖范围或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等理由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试从民事诉讼法的视角,提出有关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思路.  相似文献   

8.
为了避免反倾销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工具,世界各国相继在反倾销法中确立了公共利益原则,以此来平衡各方的利益,并限制反倾销的滥用.在分析公共利益原则特有的价值依据以及介绍加拿大、欧盟和WTO的具体规则的基础上,对中国反倾销条例中公共利益原则的确立和完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公安机关执法环境的恶劣不仅仅有执法主体、执法对象、法律规定、媒体报道等方面的原因,更是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长期演化、各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社会矛盾的尖锐程度、民生问题的严重程度成正比关系。解决公安机关执法环境存在的问题,优化执法环境,有赖于各级政府、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能随着社会矛盾的缓和、民生问题的消除而逐渐实现。  相似文献   

10.
梅新育 《求知》2013,(7):62-62
不久前,欧盟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课征11.8%的临时反倾销税,这一裁定再次暴露了欧盟贸易执法的随意性。因为在5月8日提出的草案中,欧盟贸易委员会提出的方案使平均税率高达47%、最高税率达67.9%,短短一个月里发生这样大幅度的税率变更,不能不让人认为,欧盟在裁定中国光伏产品是否存在倾销、倾销幅度如何等问题上并没有扎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关于检察机关参与环境公益诉讼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梅凤 《理论导刊》2012,(5):96-97,100
环境公益纠纷近几年不断发生,如何通过公力救济方式来解决环境纠纷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环境公益诉讼的出现对检察院传统的司法监督职能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应尽快修改和完善相关实体法以及相关程序法,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并对检察院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以实现环境公益诉讼实践与立法的协调和统一,加速环境公益诉讼的法制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环境保护作为近年来甚至未来数十年内的社会热点问题,其迫切性在党的十八大中得到了高度肯定。环境保护的生命力源于环境执法的有效性,然而目前基层环境执法的三大悖论即执法资源与企业数量的矛盾、处罚权限与守法成本的矛盾、联动机制与运动执法的矛盾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以环保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浙江台州为模型,建立企业分类监管模式、推进大部门体制变革、适当强化强制执行权为未来基层环境执法制度的破冰方案。  相似文献   

13.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理念及制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卫东 《理论导刊》2005,(10):64-66
由于受传统诉讼制度的制约,我国尚未建立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致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公益诉讼的理论、公众环境权理论以及公众参与的原则指导下,我国应赋予公众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资格,尽快构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使作为社会公共产品的环境资源能得到切实的保护和改善。  相似文献   

14.
公司在追求利益最大化之外,还应承担一定的环境责任,实现自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致性。有关公司环境责任履行的强制性措施,我国法律规定者甚多,然而这些制度的履行则须借助于相关机关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我国公司环境责任实现机制如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均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15.
环境执法通过促进守法和对违法的制裁的方式维护公共利益,有效的环境执法需要公众参与,公共利益是公众参与和环境执法有机结合的逻辑纽带。文章在阐发公众参与环境执法的目标和意义、分析公众参与环境执法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我国公众参与环境执法的法律保障措施建议,以期促进我国环境执法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铁路公安执法环境的日益严峻已成为困扰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执法活动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力图对当前公安执法环境的严峻性进行深入分析 ,并对正确看待执法的高标准、严要求 ,执法权威性的降低以及如何应对执法条件改变等问题进行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12)
俄罗斯作为世界仅次于美国的能源大国,与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形成强大的能源互补,特别是近期乌克兰危急中俄罗斯与欧盟产生政治分歧,俄罗斯更需要通过能源外交来拉拢中国,所以,加强中俄两国之间能源领域贸易合作,加大相关产业发展,对中俄今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结合中俄能源合作状态进行分析,提出中俄能源贸易存在的若干问题,结合存在问题提出针对中俄能源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能够更好地促进中俄能源合作,促进两国经济交流。  相似文献   

18.
制度—能力:优化营商环境的治理框架及其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论坛》2020,(2):106-111
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质就是推进营商环境治理现代化,因而"制度—能力"治理框架对于优化营商环境具有可适性。通过对《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文本分析,建构了一个包括市场主体保护制度、优化市场环境工作制度、政务服务制度、市场监管执法体系、营商环境法治保障等五个方面的制度安排与政务服务能力、市场监管执法能力两个方面的能力要求的治理框架体系,并运用该框架对当前我国各地优化营商环境实践效果进行诊断。研究发现:优化营商环境中仍存在诸如政策法规不完善、生产要素供给不足、乱收费、"融资难融资贵"、"新任不理旧任的账"、政府承诺不兑现、"不作为乱作为"、政商关系扭曲、任性执法、政策落实"中梗阻"、法治化思维欠缺等制度障碍,以及"新衙门作风"、信用监管效能不佳、执法协调联动不畅等能力问题。研究结论表明:"制度—能力"治理框架对优化营商环境极具解释力,是评价营商环境治理绩效,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的有效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9.
《行政论坛》2022,(1):58-66
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是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权力规制理论,从市场主体微观行为、政府规制的视域完善我国区域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全国区域营商环境评价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营商环境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主要体现在:部分区域内部营商环境相对优势沿着"核心城市(城区)—核心城市(城区)所在省市—相邻省市"迅速衰减、不同类型公用设施供给的区域不平衡性呈现分化特征、司法解纷和信贷服务区域不平衡性相对显著、规制过程复杂且涉及利益相关体较多的指标在各区域呈现改革"深水区平衡"现象、全国垂直管理领域指标呈现区域间"相对平衡"。为破解我国区域营商环境的不平衡问题,应加强跨省市协同顶层设计,完善优化营商环境的区域沟通协调机制;重视以"标准化"促进"平衡化",进一步降低营商环境"行政区划壁垒";统筹推进审批制度改革经验扩散;聚焦司法和信贷领域体制机制性创新扩散;推动各区域在部分指标领域实现"深水区平衡"现象的破解。  相似文献   

20.
环境侵权的法律救济原则是环境侵权法律救济制度中的一个重大问题。针对环境侵权的特点,从有效救济和全面考虑的思路出发,环境侵权的法律救济原则应该是:环境(权利)保护与经济发展之兼顾;受害人保护之适度倾斜;事先救济与事后救济之并重;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之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