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国外港口物流体系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善浪  张锋 《求索》2010,(8):5-7
自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集装箱技术和多式联运技术的发展使得国际港口物流体系的发展呈现出港口企业内部体系、港口—腹地物流体系、港口间物流体系、区域港口物流体系以及整体港口物流体系等五个层次。当下,国外对港口物流的体系化研究亦大致分为对港口物流的通达性研究、对港口物流的腹地研究以及港口物流的规模经济性研究等三个方面。通达性反映了港口与腹地之间交通网络等因素,并对港口物流规模经济性有促进作用;港口物流腹地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港口的规模和地位,两者之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集中化和规模经济性则是港口物流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能促进港口之间的分工合作,提高港口的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2.
《大连干部学刊》2012,28(3):33-33
长兴岛碌为瓦房店市的一个海岛乡镇,2005年6月9日,辽宁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开发长兴岛的重大决定。长兴岛的开发真正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过程。目前.长兴岛正在开始形成石油化工产业集群、船舶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港口物流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3.
广西保税物流的兴起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依托和契机。广西保税物流带动产业发展战略作为增长型战略,拟通过完善保税体系、优化区域布局、加快区域立法、整合管理资源、提高联检水平、强化人才支撑、加强政策宣传等方面,构建广西保税物流带动产业发展战略支撑体系,以实现保税物流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婷 《前沿》2012,(6):88-89
物流产业是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也是经开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亮点和新增长点。通过对郑州经开区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勾画出经开区物流产业的发展战略构想,最后提出政府政策支持、组织领导与协调、物流产业财政和金融支持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吴爱东 《前沿》2009,(4):40-44
本文从现代物流的功能发挥、物流成本降低、物流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三方面分析物流管理体制与中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探讨在“大部制”下深化物流管理体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物流产业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及企业竞争战略的变化,物流在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一个国家的现代物流发展水平的高低,能充分反映出该国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此,今后我国应从确立物流理念、培育物流需求,改革物流管理体制,加快物流标准化进程,加大物流人才培养入手推动物流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物流业的依托是产业基础,通过对产业供应链物流系统结构模式的研究,提出相应的基于产业供应链的物流网络规划,并以云南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为实证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部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物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中部地区面临东部地区大规模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入手,针对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利用外资规模扩大、主要承接第二产业、承接产业配套基础薄弱、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物流业需求规模扩大、费用过高的现状,重点分析中部产业转移与物流业发展的关联性,根据中部地区物流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的建设、加强物流信息化资源整合、加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建立物流人才培育体系等建议,提高中部地区物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王新 《北京观察》2012,(8):20-21
单一的做大做强本地区的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是有限的,我们应当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以促进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构建现代化物流体系。  相似文献   

10.
赵江利 《前沿》2012,(11):111-112
在中部崛起战略下,物流产业成为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重点之一。以国家政策导向为依托,结合自身资源和能力,通过物流产业的进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5月22日下午,市人大代表虹口团组织部分市人大代表赴上海中远化工物流有限公司就促进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开展视察。  相似文献   

12.
发展武汉港口物流的机遇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金华  杜涛  施雯 《学习与实践》2006,(12):165-168
加快实施武汉港口建设,大力发港口物流,不仅可以提高港口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能够利用港口物流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带动相关行业发展,增强城市或区域经济的开放度,是促进武汉和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客观要求,更是强化武汉在中部崛起中战略支点作用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周小庄 《桂海论丛》2010,26(5):95-99
保税物流是国家给予广西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是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重要工具,如何构建北部湾经济区保税物流体系是广西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保税物流是高端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大。北部湾经济区保税物流体系建设重点是在市场、物流与制度上与国际接轨,构建高效的运营管理机制和紧密联系的产业分工协作机制。在产业定位与选择上是培育区域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同时建立支撑产业发展的配套服务体系。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产生孤岛效应。  相似文献   

14.
浅谈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畅云 《湖湘论坛》2004,17(2):68-69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 ,是企业在降低物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重要利润源泉 ,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据国外统计 ,仅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可给传统的运输业降低空载率 15 - 2 0 % ,增加商业机会 2 0 - 30 % ;提高业务量 4 0 % ,减少运营成本 15- 30 % ;给传统仓储业提高适配力 2 0 - 30 %。提高仓库利用率 2 0 %、劳动生产率 30 - 4 0 % ,降低劳动力成本约 5 0 %。日本由于现代物流发达 ,极大地降低了产品生产经营成本 ,使得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极强的竞争力。现在 ,物流产业已是当今世界一个…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产业集群的武汉城市圈农产品现代物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颖  佘廉  刘明菲 《理论月刊》2006,(10):166-168
农业产业化的加强,使农业与工业、商业的关联日益紧密。以农业为核心,培育农业产业集群,利用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建设农产品的“大生产、大市场”,从而发展“大流通”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武汉城市圈应借助产业集群形成的“大生产、大市场”,构建武汉城市圈农产品大流通的现代物流体系。  相似文献   

16.
<正>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署以来,两岸经贸关系日益走上正常化、制度化轨道。2011年初,两岸产业合作工作小组选择LED照明、无线城市、冷链物流、TFT-LCD和电动汽车作为两岸产业合作搭桥试点项目。天津凭借优良的区位优势和完备的基础条件、成为第一批冷链物流产业合作试点城市之一。3年来,在国台办、商务部的大力支持下,天津市商务委、市台办等  相似文献   

17.
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挥港口优势,整合港口资源,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港口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逐步建成我国沿海经济新高地和发展新一极必须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群众》2017,(20)
正近年来,徐州作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的战略部署,在推动物流产业上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创新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制造业物流为龙头,以铁路物流、航空物流、港口物流等为配套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进入了规模快速扩张、层次不断提升、产业加速集中的发展新时期。产业总量实现突破。2016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完成1.8万亿元,增速13%,全省排名第一;物流营业收入完成2400亿元,增速17%;物流业增加  相似文献   

19.
广西区域性物流基地雏形渐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盈励 《当代广西》2007,(20):28-28
在推进以“两路”、“两铁”、“三港”为重点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和港口项目,以及大型产业和产业合作项目的同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点柞进物流及物流合作项目的建设和合作:随着物流基础的不断完善、贸易平台的建设,以及重大物流合作项目的开展,一个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正在描绘成形.  相似文献   

20.
刘珂 《政协天地》2008,(Z1):40-40
一、设立海峡西岸产业投资基金的意义1、设立海峡西岸产业投资基金具有产业导向作用,能够推动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目前,可以把农业、信息、机械、石化、海洋、物流、港口等产业作为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重点。2、设立海峡西岸产业投资基金具有利益导向作用,能够为民间金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