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政府服务后评估是人们认识政府服务规律,提高政府服务水平的重要工具。实践中,政府服务后评估尚存在四方面的问题:(1)认识不足,流于形式;(2)主客同源,利益相关;(3)过度表功,目的错位;(4)定位偏低,战略缺位。对于完善政府服务后评估工作有四方面建议:第一,提高认识,把后评估作为政府工作必要环节;第二,主体多元化、中立化,确保后评估的客观性与有效性;第三,明确目的,提高政府服务管理质量;第四,界定使命,提升政府服务管理战略水平。  相似文献   

2.
《广东民政》2010,(5):10-11
日前,福田区出台《关于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制定了11条规定,明确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六大类政府公共服务外包,政府购买服务的预算和信息将向社会公开发布,从而在全市率先全面推行政府购买服务这一新模式,以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3.
《广东民政》2010,(5):6-8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即政府与社会组织签立合同,使用财政资金,由社会组织承接,实现特定的公共服务目标。其核心是公共服务的契约化,政府与社会组织成为平等、独立的契约双方。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湖南省民政厅按照民政部的要求,着力通过政策创制推动民政事业发展。特别是在湖南省委省政府制定《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的过程中,湖南省民政厅认真起草《规定》涉及民政工作的有关内容,得到了省政府的采纳。2011年4月《规定》颁布,成为我国首部全面规范政府服务行为的省级政府规章,开创了政府服务法治化的先河。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政府已经意识到民间组织是一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力量,在社会服务领域,政府也开始以试行向民间福利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来满足社会需求。本文首先介绍我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这一新的政策实践的现状,然后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社会服务政府购买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去年10月,广东省财政厅颁发了《关于开展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试点工作的意见》(粤财行[2009]252号,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在我省正式启动。政府购买服务,是市场经济发展决定的小政府大市场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公民社会发展决定的小政府大社会潮流的客观需要,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人民政府的本质使然。  相似文献   

7.
赵凌云 《中国民政》2008,(11):53-54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北京市东城区委、区政府提出了“政务公开、政社合作、政民互动”的社会管理理念,2007年11月,设立了东城区市民中心、成立了东城区民间组织指导服务中心,两个中心与东城区行政服务中心一起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政府服务模式。经过近一年的运转.市民中心承担的政府信息公开、政府在线咨询、政府决策听证、社会意见征集、民间组织服务、民间组织发展、社会自治互助、市民发展展示等8项功能得到充分体现,成为政府、社会组织与市民之间沟通交流互动的新型平台。  相似文献   

8.
深圳市宝安区于2008年1月制定并下发了《深圳市宝安区殡仪公共服务管理规定》,5月份该局又制订并下发了管理规定实施意见,在广东省率先把殡仪基本服务列入政府公共产品,并实行特需服务市场化,该做法对进一步扩大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减轻群众负担、满足社会需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政府购买服务自在西方国家诞生以来,已经超越意识形态,成为国际趋势。该制度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逐渐成为我国部分地区的政府改革思路之一,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但是,正如一个硬币具有正反两面,如今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在项目运作中也面临困境:监管制度不健全、评价监管体系缺失与政府工作的错位导致监管不到位都成为制约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些问题,创新社会组织监管体制与机制、评估监管体系;建立横向监管机制;改进对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是当下比较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吴英杰 《求索》2010,(1):66-68
慈善服务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各种非政府组织或个人提供慈善服务可以看成是市场与政府之外的第三种配置方式。在政府受公共资源约束以及社会分工扩大的条件下,第三配置的演进体现了慈善配置多元化的必然性。现代第三部门的兴起是对政府提供的慈善服务不足的一个回应,反映了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正在形成一个更加合理的公共资源的配置体系,一个能让政府与社会共同承担公共事务的协调统一的均衡框架。  相似文献   

11.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促现代化,全面提高行政效率,提升政府服务水平,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近年来,随着对信息化建设的加大投入,政府信息化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各级政府部门应当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建设节约型政府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切实研究如何在政府信息化中降低投资和运维成本,减少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12.
从2012年底起,苏州市启动了以“政府推动、组织承接、项目运作、社会化服务”为宗旨的助残服务项目和助残社会组织“双孵化”计划,通过引进社会企业特色的助残服务,不断增进政府、残联与助残社会组织、社会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聋人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真正实现了社会化、专业化、个性化、特色化,迄今服务聋入达万人次。作为聋人,笔者切身感受到苏州聋人事业的发展,存此对苏州“政社企”合作助聋的做法予以解析。  相似文献   

13.
人事代理是指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依据国家有关人事政策法规,接受用人单位或个人委托,对其人事业务实行集中、规范、统一的社会化管理和系列服务的一种人事管理方式,它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人事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事工作“两个调整”的具体体现。实行人事代理制度,有利于用人单位选择合适的人才,提高单位的人事管理效率;有利于发挥人才的作用,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有利于政府人事部门转换职能,拓宽工作领域。近几年来,湖南省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市场中介机构,积极为外商投资企业、乡镇…  相似文献   

14.
政府购买服务的香港经验和内地发展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回顾了“政府购买服务”在香港的发展历程,在对香港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论证了政府购买服务在内地发展的必然性;探讨了实现该模式的几个重要方面,包括政府的角色与定位、民间服务机构的培训和运营、政府与民间服务机构的关系等;同时,文章还论述了目前内地在发展政府购买服务中遇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张士永 《群众》2023,(6):54-5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本质要求,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让人民群众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参与对政府政务服务的评价,既是服务型政府建设实践层面上的有效路径,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要求与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题中之义。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是国务院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一项创新型制度,打破了政府内部自评藩篱,把话语权、评价权、监督权交给企业群众,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改进政府服务方式和供给,  相似文献   

16.
推行绩效管理 强化行政效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安泽 《江西政报》2006,(17):47-48
2003年以来,我省地税部门按照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的总体要求,以社会、市场和服务作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公共产出最大化和公共服务最优化为目标,积极实施绩效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2003至2005年,全省累计组织地方税收入328.48亿元,年均增长24.6%,3年的增收额相当于前8年增收总量的1.5倍;省局机关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系统跻身于全省文明行业,连续三年以执法单位第一名的成绩,荣获省直单位“政务环境评议评价先进单位”。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政》2008,(11):F0002-F0002
为了践行“政务公开,政社合作、政民互动”的社会管理理念,2007年11月22日,北京市东城区委、区政府设立了东城区市民中心、成立了东城区民间组织指导服务中心,两个中心与东城区行政服务中心一起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政府服务模式,成为政府、社会组织与市民之间沟通交流互动的新型平台。目前。市民中心的运作模式正逐渐向网络化的趋势发展,公益活动延伸到了街道、社区,影响力已波及外区、外省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8.
香港社区服务联会是一个政府支持的群众团体,成立于1947年。当时香港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的蹂躏,同时要应付四方来的难民,社区服务联会应运而生,它依靠海外资助,帮助政府为难民提供救助服务。随着时代进步,又发展为提供建设性服务、创造性服务,目标是缔造一个人人安居乐业、救弱扶危、互相关怀的社会,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服务机构网络化。在香港的17个区中有26个服务机构,2500多个中心,工作人员主要由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和义务工作者组成,有高等学历的工作人员占很大比例,保证了服务工作高…  相似文献   

19.
提升政府服务品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当务之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前我国政府管理改革的重要目标,提升政府服务品质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主要着力点。当前政府服务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服务职能抽象化、服务主体官僚化、服务形式逐利化、服务过程形式化、服务导向官僚驱动化等。必须采取措施,着力提升政府服务品质。  相似文献   

20.
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从提出、尝试到广泛实践,经历了将近十年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后期,各地市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二轮政府机构改革中,纷纷把原设在机关单位内部的行政后勤机构剥离出来,集中组建机关事务管理局,承担机关事务管理和后勤服务工作。当时在推进后勤服务工作联合(即变各单位自办后勤为机关内部“小社会化”)的过程中,已经有机关后勤服务向“大社会化”发展的呼声。在改革开放后第三轮政府机构改革中,1993年9月,中编办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国务院各部门后勤机构改革实施意见》,正式提出机关后勤“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的改革方向。就当时的社会背景看,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一方面固然是机关事务工作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是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配合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