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转移因子(Transfer Factor,TF)是白细胞中有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所释放的多种因子中一种能够转移致敏信息的因子,它能够特异地将供体某一细胞免疫的功能转移给受体,非特异性地增强受体免疫功能,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激发剂,近年来,被广泛地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如1969年把TF首次用于人湿疹血小板减少症多次感染综合征的治疗之后,又用于人类和动物的某些病毒病、  相似文献   

2.
转移因子(Transfer Factor,TF)是白细胞中有免疫活性的T一淋巴细胞所释放的一种免疫效应因子之一,由低聚核苷酸和多肽组成,分子量低于10000道尔顿、能够通过半透膜而被透析。该物质能将供体的某一特定细胞免疫功能特导地传递给受体,从而激发和增强受体的细胞免疫功能。Klesius等(1977)用球虫特异性TF注射牛,球虫排卵量比对照组减少了40%,1978年他又用牛卵形球虫特异性TF给10只小白鼠腹腔注射,结果可保护该鼠对卵形球虫的临床感染,Ross(1981)等证明了免疫羊的TF能把对艾氏毛圆成虫感染的抵抗力成功地转移给易感羊,使其对毛圆成虫的寄生减少了30~70%。但目前尚未见到有关TF在弓形虫病的免疫反应及免疫保护性方面的报道。本试验对TF转移弓形虫特异性免疫反应及其对弓形虫感染的免疫保护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动物转移因子(TF)为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所合成的一种具有能转移致敏信息的淋巴因子。它能将供体(猪、牛等免疫组织)所具有的特殊免疫功能,通过人工将其提取出来,再经注射等途径特异地传递给受体动物(如患乳房炎的病牛),借以动员激发受体动物自身免疫系统,增强其免疫之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我场于1986~1988年试用转移因子(TF)进行治疗奶牛乳房炎60头取得了较好效果。奶牛转移因子的制作方法 ①取新鲜牛脾脏和部分淋巴结。以灭菌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剪除脂肪和筋膜,将可用部分充分剪碎。②将剪碎组织块、与  相似文献   

4.
转移因子(Transfer Factor,简称TF)是免疫活性淋巴细胞所释放的一种可透析性物质。该物质能将供体的某些细胞免疫功能,特异地转移给无或缺乏某种细胞免疫功能的受体。它是一种新型的免疫制剂,它的研究和应用对于目前用抗生素或免疫球蛋白无法控制的某些细胞内感染的病毒病、细菌性病、真菌性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展示了新的途径。1979年以来,我国先后开展了应用猪转移因子(Transfer Factor of Swine,简称STF)治疗动  相似文献   

5.
转移因子(Transfer Factor,简称TF,用透析法制备的称为TFd,用超滤法制备的称为TFu)是T淋巴细胞经抗原刺激转化为具有免疫活性的致敏淋巴细胞后释放的免疫效应因子之一,分子量低于10000道尔顿,是由低聚核苷酸和多肽所组成,能特异地和非特异地激发和增强接受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本文介绍了以正常猪脾脏为原料制备转移因子的方法,并在兽医临床上对自然群发的鸡新城疫、雏鸡球虫病和猪瘟进行  相似文献   

6.
转移因子(Transfer Factor,简称TF)是存在于人及动物体内的致敏白细胞中的可透析小分子物质,能将供体所具有的细胞免疫特性转移给受体。本研究除较系统地探讨了猪脾脏TF的主要理化及生物学特性外,还首次就其对正常仔猪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猪脾脏TF具有增加正常仔猪的T淋巴细胞形成E玫瑰花结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鸡脾转移因子对肉鸡免疫应答及防病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肉鸡脾为原料,采用超滤法制备鸡脾转移因子(Transfer factor,TF)。单独使用鸡脾TF以及与疫苗联合使用,比较不同剂量、不同使用时间对肉鸡平均日增重、死亡率、淋巴细胞比率、免疫器官指数、巨噬细胞吞噬指数的影响。结果显示,当鸡群处于健康状况时,使用鸡脾TF对试验结果影响不大,但当鸡群处于非健康状态时,使用鸡脾TF可以改善免疫应答指标,明显提高鸡群的抗病力和日增重。疫苗加TF组与单用疫苗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降低死亡率和促进鸡增重以及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方面,疫苗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疫苗加TF组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处于亚健康状态的鸡群使用鸡脾TF可提高机体抗病力,可与疫苗免疫同时使用,临床饮水使用的最佳剂量为0.5 mL/只。  相似文献   

8.
转移因子(Transferfactor)简称TF,是从小淋巴细胞(胸腺依赖细胞或称T淋巴细胞)中提取出来的活性物质。TF的分子量较小,能通过透析膜而被透析,不被脱氧核糖核酸酶、核糖核酸酶和胰蛋白酶所破坏。TF能将受体的淋巴细胞致敏,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抗御致病源,从而产生效能。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进展,国内人医也开始用TF治疗免疫缺陷与病毒感染等疾病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复方苦芩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功能和对犬细胞因子IL-4mRNA、IFN-γmRNA表达的影响,将12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环磷酰胺造免疫低下小鼠模型,不给药)、阳性药物对照组(黄芪多糖注射液)、复方苦芩制剂高、中、低剂量组,连续给药7d,给药后,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腹腔注射环磷酰胺0.2mL(80mg/kg)制造免疫低下模型,1次/d,共3d。于末次给药后第1小时,测定碳粒廓清指数、脾指数、胸腺脏器指数及T、B淋巴细胞转化率;建立犬细小病毒模型,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观察复方苦芩对犬细胞因子IL-4mRNA、IFN-γ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复方苦芩能增加小鼠脾指数和胸腺指数,明显增加T、B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碳清值,降低犬细小病毒引起的犬血清细胞因子IL-4含量及其mRNA表达的增加,升高犬细小病毒引起的犬血清IFN-γ含量及其mRNA表达的降低。结果表明,复方苦芩具有增强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犬血清细胞因子IL-4含量及其mRNA的表达,升高犬血清IFN-γ含量及其mRNA的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细胞免疫学研究发现,转移因子(TF)具有增加淋巴细胞转化作用,可提高受体的免疫功能(Hambinetal1976),但其作用有浓度的依赖性(Rebullaetal1991)。在临床化学疗法中,多数药物都能抑制受体的免疫功能,TF能否拮抗化疗药物的免疫抑制作用尚未见有报道。为了在兽医临床应用和生产TF提供实验依据,我们进行了TF、丝裂霉素(MMC)、5──氟脲嘧啶(5──FU)和TF与MMC或5──FU合用时对淋巴细胞转化影响的比较试验。(一)材料与方法1.主要药物与试剂:①PHA:广州医药工业研究所生产;②MMC:日本KyowaHakka出品;③5──…  相似文献   

11.
1985年4月间,我们应用已用猪瘟疫苗免疫过的健康成年猪脾脏中提取的转移因子(Transfer Fac-ter,简称TF)治疗23例猪瘟病猪,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材料 1.特异性猪TF,系由金湖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和金湖县畜牧兽医站从用猪瘟疫苗免疫的健康成年猪脾脏中提取的转移因子。批号:兽TF-840514,制备工艺从略。 2.病猪:来源某农场1985年4月流行猪瘟的架子猪,体重15~25公斤。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猪瘟酶标记法试验等诊断,为猪瘟病猪23头,供本试验用。  相似文献   

12.
对3~4月龄比格犬经肌肉注射方式接种犬瘟热病毒(CDV)SD(14)7株1 mL(病毒含量为106.0 TCID50/mL),并进行体温、淋巴细胞数、眼鼻直肠排毒和组织病毒含量及分布等指标检测,评价变异株SD(14)7对比格犬的致病水平。结果显示,CDV感染后第2天比格犬出现CDV感染的典型特征,如眼和鼻分泌物增多,淋巴细胞明显减少,然而动物的体温变化无明显的“双相热”特征。CDV定量检测结果显示,比格犬攻毒后第10天开始通过眼鼻和直肠向外界排毒,CDV在脾中含量最高。病理剖检可见脾有坏死、肺炎症出血等,病理组织HE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脾有严重的充血,淋巴细胞中有CDV抗原,证实该毒株主要感染淋巴组织和器官。此外,比格犬大脑部分神经细胞严重肿胀,在脑中可检测到CDV,表明SD(14)7株具有一定的神经嗜性。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鉴定犬瘟热病毒感染比格犬的毒力因子和免疫原性以及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免疫缺陷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发育缺陷或免疫应答障碍,由此而引起的疾病称为免疫缺陷病,其发生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已知与下列因素有关:(1)免疫器官发言不良;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和骨髓)和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和脾脏)是机体实现特异性免疫的组织学基础,发育不良会直接影响免疫细胞的生成或影响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产生;(2)免疫活性细胞的功能缺陷;多因代谢缺陷使免疫活性细胞不能执行正常功能;(3)淋巴细胞或体内蛋白质丢失:由于体内因素、病毒感染或理化因素等使淋巴细胞或蛋白质的破坏丢失加速;(4)参与免疫过程的各种辅助因素异常;(5)原发性免疫缺陷常与遗传因素有关;(6)由微生物感染或肿瘤所引起。  相似文献   

14.
将120只来航系SPF鸡随机分成对照组、注射CpG ODN组、IBDV活疫苗点眼免疫组及IBDV活疫苗 CpG ODN免疫组,每组30只,于7日龄时对试验鸡进行初次免疫,21 日龄时进行加强免疫,28日龄时用IBDV野毒株攻毒。检测不同时间的IBDV特异性抗体效价、血液和脾淋巴细胞的Con A刺激指数(SI)。结果表明,CpG ODN处理后脾细胞的增殖转化能力强于血液淋巴细胞的增殖转化能力;CpG ODN的使用使血清中IBDV特异性抗体产生时间提前7 d,抗体效价升高;与对照组相比,仅用CpG ODN处理就可使1/3的鸡攻毒后迅速产生高效价(约1∶3 000)的特异性抗体,降低了发病率和死亡率,证明CpG ODN能增强IBDV活疫苗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复方丁氨丙磷溶液对机体免疫机能的影响,将48只小白鼠随机分成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低剂量给药组和高剂量给药组共4组。连续给药7d后,采用碳廓清法、流式细胞术和分光光度法分别检测各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外周血淋巴细胞CD4 、CD8 和CD19 细胞百分含量以及血清溶血素。结果表明,高剂量给药组小鼠吞噬指数显著(P<0.05)高于阴性对照组;各给药组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CD4 细胞百分率和CD4 /CD8 值均明显(P<0.05)高于阴性对照组,且血清溶血素含量均极显著(P<0.001)高于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试验结果表明,复方丁氨丙磷溶液是通过增强机体非特异性防御机能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以及特异性体液免疫功能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  相似文献   

16.
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对异物(抗原)的生理性排斥反应,是动物机体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可以遗传的,不具特异性的防御能力。构成动物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很多,其中吞噬细胞和补体系统是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感染和消除正常机体的某些退变物质方面起重要作用。测定马、牛吞噬细胞功能和总补体活性,在临床上可以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CpG序列作为分子免疫增强剂 ,对常规副伤寒疫苗免疫小鼠后 ,小鼠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显示 ,CpG序列作为免疫增强剂 ,可以使免疫小鼠的总IgG含量、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淋巴细胞IL 2的诱生活性和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有明显的提高。结果表明 ,CpG序列能显著增强免疫动物对常规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水平 ,可以作为提高疫苗免疫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将 4 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 2组 ,A组以VR10 2 0免疫作为对照 ,B组以TS2 1抗原基因的真核表达型质粒VTS2 1免疫。用ELISA检测免疫小鼠IgG总量和特异性抗体水平 ,MTT比色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伴刀豆蛋白A(ConA)刺激的增殖反应及IL 2的诱生活性 ,常规法检测外周血免疫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 ,VTS2 1免疫小鼠血清的IgG含量和特异性抗体效价显著高于对照组小鼠 ;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ConA刺激增殖反应和IL 2诱生活性均比对照组小鼠显著增强 ;免疫小鼠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数量也显著超过对照组。免疫小鼠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显著增强 ,表明VTS2 1具有很强的免疫激活作用 ,有进一步研制开发成为猪囊虫病DNA疫苗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兽医免疫学在研究传染病,探索发病机理,测定机体免疫功能,判断疾病预后和转归,实施特异性预防和治病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已成为兽医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是防病治疗的基础。 T淋巴细胞通过末梢毛细血管到达抗原部位,接受特异性抗原或非特异性抗原的刺激而转化为致敏淋巴细胞。其中有一部分在副皮质区受促分裂因子的作用,引起分化增殖,转变为新的致敏淋巴细胞。这种具有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物中,受植物血凝素(PHA)刺激时,可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其转化率可反映出动物体内的免疫功能,并能分  相似文献   

20.
番鸭呼肠孤病毒诱导免疫抑制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5日龄健康番鸭为研究对象,人工感染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采用组织化学和免疫学技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T淋巴细胞ANAE阳性率,IL-2和IL-6含量,脾和腔上囊中浆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显示,MDRV感染组番鸭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和T淋巴细胞ANAE阳性率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腔上囊和脾中浆细胞数量在攻毒后第10~20 d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清中IL-2和IL-6含量在攻毒后第10 d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MDRV感染能较快且持久地降低机体细胞的免疫功能,破坏免疫器官中的浆细胞,影响体液免疫功能,还影响免疫分子IL-2和IL-6的形成,进一步干扰机体免疫功能的发挥,从而容易诱发继发感染,增加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