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陈东 《人民论坛》2020,(5):88-89
农村产业扶贫要着眼于当下,更需具备战略眼光。要走绿色生态之路,在选择扶贫项目时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要建立长效机制,明确农村产业扶贫的主体权责关系,让贫困户拥有脱贫致富的能力,获得持续稳定收入;要发展特色产业,使农村产业扶贫取得长远效益;要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提供多方位一体化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  相似文献   

2.
顾全 《群众》2023,(10):35-36
<正>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之举。近年来,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以“生态化、轻量化、市场化、艺术化、价值化”为抓手,全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了“宜居、宜业、宜游”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获“江苏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称号,镇党委获评江苏省乡村振兴先进集体。  相似文献   

3.
郑言 《政策瞭望》2020,(3):54-54
最近,江苏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精神,加快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在前列,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提出以下重点举措。(1)实施重大产业投资项目。鼓励市县依托资源优势,以一二三产融合、县域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谋划实施一批驱动引领力强、弥补产业发展短板的重大乡村产业投资项目。以重大项目为平台融合产业发展资源,撬动金融资本和工商资本"上山下乡"。  相似文献   

4.
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也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在内涵意义上,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于突出县域产业优势、深化流通体系、发挥关键技术支撑,使其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重逻辑基础可阐释为:以农民为主体的人力资源基础、以村镇为场域的空间发展基础以及以特色产业并予以双向拓展的资源融合基础。当前,产业高质量发展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乡村人才资源的匮乏、金融供给渠道的不足、特色产业链条的短缺、产业经营效益的低下、产业发展基础的薄弱等。因此,优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供给体系应从乡村人力资源的培训制度、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扶持制度、农产品的价格补贴制度、政府与市场的合作支持制度、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参与制度等五个方面着手,从而促进高质量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  相似文献   

5.
“产业兴,则农村兴”,产业兴旺是实现农村地区共同富裕进程中必须紧紧抓住的牛鼻子,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产业兴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破解在农村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缺乏发展要素以及发展格局亟待调整等现实困境,本文从完善农村产业发展要素与科学布局农村产业发展等角度提出了推动农村产业兴旺的具体对策,以期为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守好“三农”基础、主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已经开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新阶段。从共同富裕的实践主体和实现途径看,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主体和重要途径。要把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放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下谋划,坚持党对乡村振兴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深化乡村领域改革,释放发展活力;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增强乡村振兴发展的平衡性;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  相似文献   

7.
杨时云 《群众》2021,(2):4-6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江苏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明确,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把更多资源力量优先投向农业农村。近年来,江苏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总抓手,扎实推进补短板强弱项,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态势,为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打下了扎实基础。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对照“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要求,把准江苏“三农”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上走在前列。  相似文献   

8.
《上海支部生活》2020,(4):50-50
“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应该如何走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9.
黎慈 《桂海论丛》2023,(1):71-77
农村公共法律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农村公共法律服务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飞跃,其宗旨在于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农村居民,不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的群众满意度。当前,农村公共法律服务面临着工作基础相对薄弱、供给侧矛盾比较突出、服务体系转型相对艰难等现实困境,不能充分满足农村居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日益增加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只有加快推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优化配置、深化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多元共建的农村公共法律服务模式,才能保障“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全面振兴美好图景早日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从根本上说是人的振兴、农民的振兴和农村优秀人才的主体性振兴。面对当前农村人口“空心化”的严峻形势,推进乡村振兴亟需动员和吸引潜在的优秀“城归”人员积极返乡干事创业,充分发挥好他们投身乡村发展建设的“补位”功能,促使其切实补足乡村产业振兴、社会治理和文化建设的主体之缺。为此,一是要加强对“城归”人员的宣传教育,唤醒其主体意识,引导其真心诚意地返乡;二是要持续改善农村发展环境,为“城归”人员搭建展才、立业、建功的舞台;三是要加大对“城归”人员干事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使其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立得住脚”;四是要重视对“城归”人员的能力培养,使其能在乡村振兴建设中“迈得开步”。  相似文献   

11.
张峰松  徐海贤  朱昱 《群众》2020,(8):49-50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通过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节余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发展乡村产业项目”、“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通过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于发展乡村产业”等政策要求,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为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张迁 《重庆行政》2014,(1):75-76
正近年来,云阳县积极建设"基础设施便利、产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美、全民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探索出以乡村旅游为主的清水村美丽乡村模式、以生态搬迁与现代循环农业并举的永福村美丽乡村模式、以特色产业发展为主的五同村美丽乡村模式。  相似文献   

13.
谷中原 《湖湘论坛》2020,33(1):5-12
“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是国务院颁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持续地振兴乡村,实现“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需要大力培育农村持续发展型社会组织。农村民力发展社会组织、农村生态发展社会组织、农村生计发展社会组织和农村民生发展社会组织等四类农村持续发展型社会组织对推动乡村民力、生态、生计、民生建设具有特殊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国家应大力孵化这四类农村持续发展型社会组织,并通过主体化、结构化、功能化措施,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提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激活农村要素资源;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优化农村空间布局,完善“城—镇—村”三维空间布局;打通城乡要素流动通道,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构建现代农村商业体系,促进农村消费量质提升;创新农村金融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构建持续助农增收机制,带动农户增产增收;构建乡村振兴人才体系,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基层软硬件设施及配套服务等举措,以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沈费伟  崔钰 《电子政务》2024,(2):100-112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已然在全国层面开展实施。然而在政府高度重视与大力推进的同时,其背后隐藏着政府过度干预的现实问题,容易导致数字乡村建设沦为一项“形式主义工程”。以村庄经营为理论分析框架,从空间更新、资源整合、产业打造、权益保障四个维度出发,试图构建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研究发现,数字乡村高质量经营秉持着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唤醒村庄沉睡资源、发展村庄特色产业、保障村民共享权益的实践逻辑,这实则反映了发挥主体性作用、激发内生性动力、发展特色化品牌、构建村庄共同体的内在机理。然而,由于治理理念的转变和技术升级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当前数字乡村高质量经营在实践中仍面临着挑战困境,即重建设轻应用、重设计轻运营、重局部轻协同、重展示轻赋能。基于此,未来需要从经营理念塑造、经营方式创新、经营机制完善、经营整体发展等方面优化数字乡村建设路径,最终实现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再一次将中国农村发展问题推向前沿,笔者在2005年即提出的农村“就地现代化”概念也随之成为一个热词。对农村“就地现代化”的探讨面临着一个重要认识误区:混淆时间向度上的“现代化”与空间向度上的“城市化”、纵向历史尺度上的“现代农民”(现代化)与横向空间尺度上的“城市市民”(市民化)。于是,农村“就地现代化”也被一些学者解读为“市民化”“城市化”取向的“就地现代化”。虽然也有学者坚持使用农村的“就地现代化”概念,但用工业化、城市化、市民化来探讨“乡村振兴”也仍然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研究取向。笔者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应该从“乡村振兴道路”高度来认识,按照农村“就地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民化“两条腿”走路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因此,必须特别强调的是:笔者论及的农村“就地现代化”所研究的“乡村振兴”,其阵地是乡村、主体是乡民、主导是政府、主助是全国、主道是就地实现的现代化、目标自然是城乡统筹的全国全面振兴,而不应该只用工业化、城市化、市民化的单一取向来谋划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提出了“五个振兴”科学论断,为实施乡村振兴指明了战略目标和路径。解决好“三农”问题,关键是要针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散、小、乱、低等组织化程度差的实际,探索完善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龙头、社会组织为支撑、村民自治组织为基础的“四位一体”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18.
张森 《人民论坛》2023,(17):104-109
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要保持乡村文化的连续性,坚守乡村文化的伦理性内核,坚持乡村文化的整体性,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实践层面,乡村文化振兴应坚持农民、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文化发展策略,即坚持农民主体,强化家庭本位,推动社区“重建”。  相似文献   

19.
王曙光  杞迪 《长白学刊》2022,(6):98-108
民族聚居特困区乡村振兴与减贫的有效衔接对于实现扶贫效果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凉山州作为典型的民族聚居特困区,长期存在区域发展障碍、贫困人群文化意识落后和社会公共品供给不足等严重问题。而其脱贫和乡村振兴模式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发展特色产业突破区域发展瓶颈、补齐教育短板实现扶贫扶智、实行易地搬迁走出贫困陷阱、保护和活化文化遗产以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四个方面。未来民族特困地区应构建一个“产业—教育—生态—文化—社会”五位一体的发展框架,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云政办发〔2007〕134号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加快我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为确保“数字乡村”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取得实效,特提出如下意见。一、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一)农业农村信息化现状。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有力带动下,我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较快,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