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田美妍 《法制与社会》2011,(15):249-250
在致力于构建公安机关刑事初查的具体规则之际,在提出关于刑事初查的立法建议稿之前,必须先要明确初查的原则。只有以原则为标准,才能够使各个规则之间相互协调统一,才能够使整个法律机制良性运转。本文建议,关于刑事初查的原则架构不区分所谓的"普遍"及"特有",对于权利本位原则、回避原则、无罪推定原则、秘密原则、及时中止原则应当同等重视,每个原则在初查当中都起到了特殊的引导行为规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侦查机关一般都会出具关于如何破获案件以及如何抓获犯罪嫌疑人的材料,其中的"到案经过"是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如何到案的书面说明材料,也是认定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自首量刑情节的重要材料。但"到案经过"到底属于什么性质,如何正确使用,却面临着很多难题。而如何采用"到案经过",尤其是"到案经过"与被告人自首认定之间的具体规则,是处理每一个刑事案件时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严把初查第一关,是在法定时间内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前提。 1、初查伊始,贵在“秘密”。真正做到初查严格保密,首先要改变以往初查一般例行调查的观念,将重视侦查前移到重视初查上。其次坚持初查放开,同时加强对初查工作的领导,实行分工负责,责任到人,严防泄密。再次综合运用各种密查手段和方法,采取秘密监视、密查密取、秘密辨认。  相似文献   

4.
在一起普通的合同纠纷中,为何检察院对当事人作出"不构成犯罪"并发出"不批准逮捕决定书"之后,警方仍视其为犯罪嫌疑人予以"取保候审",并在没有新证据的情况下再度将其"捉拿归案"?  相似文献   

5.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职务犯罪初查越来越受到检察机关的重视。然而,由于刑事诉讼法未规定初查,以致引起颇多争议,不少学者及司法实务者甚至否认初查的合法性。笔者认为,职务犯罪的初查是检察机关行使职务犯罪侦查权的一个重要程序,其合法性不应怀疑,但是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一、初查并非无法律依据。初查,顾名思义,是指初步性调查。职务犯罪的初查,是指检察机关行使职务犯罪监督职责而进行的尚未启动刑事侦查程序的一种调查活动。这种活动虽然置于立案前,但不能据此否认它在刑事诉讼中的合法性。刑事诉讼是解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  相似文献   

6.
快 即快速出击,获取证据。在初查取证中,要坚持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做到快决策、快取证、快传讯犯罪嫌疑人,不殆误战机,不给犯罪嫌疑人以喘息之机和说情人说情的机会。待他们察觉或订立攻守同盟转移证据开展反侦查时,案子已移送立案了。 巧 即巧妙施法,重点突破。在初查中,要根据犯罪嫌疑人及查证的对象、环境等不同情况,巧妙地采  相似文献   

7.
初查:围绕“密”字做文章秦鹏远,张华,杨德民当前,影响贪贿案件初查的主要因素一是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越来越狡猾隐蔽,“知情人”的范围越来越小;二是关系网、人情风对初查工作的干扰和破坏越来越严重;三是犯罪嫌疑人的“嗅觉”日益灵敏,外界稍有风吹草动,他们便...  相似文献   

8.
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的认定,首先要把握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否属于"经营",其次是该行为是否利用了职务便利;同时符合二条件,证据确实充分时即可认定。  相似文献   

9.
在刑事诉讼中,刑事案件的侦查过程实际上是对过往事物的回溯性认识过程,对犯罪嫌疑人是否实施了犯罪行为的认定是一个具体的判断。从人类的认识角度看,"眼见为实",终极意义上的证明是亲身观察的结果。对亲身经历过犯罪过程的犯罪行为人而言,其所经历的事实是终极的,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千百年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如此重要并被珍视。在现代法治精神和程序正义原则的约束与规制下,摒弃刑讯逼供的做法,如何从犯罪嫌疑人的内心获取信息?本专题的讨论中,不论是对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线的认知与把握,讯问突破口的选择与运用,讯问方法一"硬"一"软"、一"张"一"弛"的变化还是对讯问方法的科学猜想,都反映出我国法治进程中、刑事诉讼法修改背景下讯问观念的转变和讯问方法的科学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小勇 《法制与社会》2010,(16):30-30,36
随着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经济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越来越隐蔽,越来越狡猾,我们的侦查工作也要顺应形势的发展,利用一些高科技的手段收集和固定证据。不段完善侦查手段,重视案件的初查,经验告诉我们,初查工作落到实处,往往能够发现主要犯罪事实和证据,初查工作做得细,是顺利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1.
陈容钦 《法制与社会》2011,(18):128-129
在职务犯罪侦查实践中,真正意义上的“侦查”通常被认为在立案后才展开;而在接受线索到立案之间,存在一个审查线索,看是否有犯罪事实和犯罪嫌疑人存在的阶段,即“初查”。本文将就职务犯罪初查的设立依据、特征展开论述,并探讨初查的存在是否具有合法性,利弊权衡。  相似文献   

12.
犯罪嫌疑人的确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梅湘 《法学研究》2003,(2):104-112
犯罪嫌疑人是刑事诉讼中的诉讼参与人 ,对其进行正确认定既能保障无辜的人不受追诉 ,同时又有利于确实保障被认定为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的及时行使。分析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初查时的犯罪嫌疑对象之间的界限 ,旨在解决确认一个人为犯罪嫌疑人需要具备哪些证据 ,这些证据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 ,以及确认犯罪嫌疑人这一法律身份的起始时间和程序等问题 ,从而为正确认定犯罪嫌疑人提供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和规则  相似文献   

13.
目前,各地公安机关在经济犯罪侦查工作中普遍实行“初查”制度。“初查”制度包括哪些内容,至今尚无全国统一的规定,公安理论界也没有权威的阐释。笔者据所掌握的资料,将其初步表述为:“初查,是侦查人员接受经济犯罪案件或发现经济犯罪线索后,在立案之前,对案件材料和事实情况所进行的初步审查和调查。其目的是查明是否具备立案条件,即:有无犯罪事实发生、是否应该追究犯罪嫌疑人  相似文献   

14.
用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指导检察工作,就要做到"四个强化",实现"四个统一"。教育检察干警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正确的执法观,进一步增强检察执法公信力和提升检察形象,就必须加强队伍素质建设,完善机制保障和监督制约,实现"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观由理念向行动的自觉转化。一、做到"四个强化",实现"四个统一"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的提出,对新形势下检察机关执法办案提出了更为明确、  相似文献   

15.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需要积极行使权力。为了发现犯罪,有力地打击犯罪,有必要采取一些非强制性的初查行为即初查,这是法律监督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符合现行刑事诉讼法精神的。检察机关理性的初查行为不涉及对当事人有影响的强制性措施,初查制度与人权保障应当是和谐统一的。  相似文献   

16.
一、科学计划,有条不紊 1.认真分析研究案件线索。对案件线索,无论是人,还是事,都要深入剖析。如对犯罪嫌疑人简历、社会背景都要全面认真研究,做到心中有数。 2.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具体的初查计划。包括初查的目的、时间、范围、步骤、方法,明确初查的具体对象或大致的对象,制定初查题纲。 3.要特别注意根据线索情况选准初查的切入点,先从哪个人、哪件事先查起,需要认真对待,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17.
刘梅繁  刘沛贤 《法制与社会》2011,(10):118+127-118,127
司法公信的"公信",包含了公众的司法知识、对司法的情感和对司法的评价等组成要素,同时可分为感性的"公信"与理性的"公信"两种状态。本文指出提高"司法公信"的重要途径在于加强与民众的交流和沟通,以期博得公众的正确认识、理性评价和合理期望。  相似文献   

18.
一、基本案情 犯罪嫌疑人吴某、何某及王某某为获取钱财,预谋约出冯某某以"闷鸡"的形式进行赌博,商定由何某、王某某配合吴某通过洗牌作弊、言语暗示等手段,使冯某某输钱,言明赌博的输赢由吴、何分担,王某某每参赌一次得"工资"2千元,又商定由曲某某为赌博"放水",  相似文献   

19.
(接上期)四、审讯策略及其运用审讯是一种特殊的侦查活动,它是在初查或者秘密侦查取得进展的基础上,由侦查人员根据已掌握的证据,对犯罪嫌疑人进行面对面的讯问、质证和调查。也是侦查人员与犯罪嫌疑人短兵相接,运用智慧和谋略所进行的一场决战。孙子云:“上兵伐谋”,因此,审讯  相似文献   

20.
杨娟 《中国检察官》2011,(15):13-15
何谓"错案",众说纷纭,本文对此不作深入探讨。作为一名从事侦查监督工作的检察官,笔者仅从侦查监督工作的视角出发,分析在侦查监督中发现的常见错案类型和原因,继而探讨监督对策,以更好的开展侦查监督,保障法律的正确实施,最大程度地实现公平正义。因此,本文所说的"错案",主要指犯罪嫌疑人不构成犯罪而侦查机关错误立案以追究其刑事责任的案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