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学术界长期争论而未果的重要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未能认清马克思使用这一概念的来龙去脉。马克思是在为欧洲无产阶级探寻解放的道路,把希望的目光转向东方时,发现了在欧亚大陆历史上存在过的社会形态在亚细亚依然不同程度地保存着,其特点就是半野蛮半文明,是野蛮时代的农村公社与文明时代的专制统治的结合。自然而然,半野蛮半文明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就放在了文明的古代生产方式之前,并成为社会经济形态演进中的第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2.
农村公社祭     
马克思当年提到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其历史的得失、变革的条件甚至存在的有无,由于近年来中外学者的争论,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经典作家语焉不详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可以有多种诠释。简明而不够精确的解译,那就是“农村公社制度“。这种制度本来有它的存在理由,它不同于西方5个历史阶段更替嬗变的一般模式,它从氏族公社直接进入并持续主导社会,适合农耕治水条件下的群体协作;但也有着压抑分工交换阻碍技术进步的弊端。在农村公社制度下,封建政权的三个职能统治了社会,一个是安内即财政;一个是攘外即军事;再就是集权干预或美其名曰公共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在19世纪50—60年代,从印度公社和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中,发现了东方社会的特殊性质;在70年代,从俄国农村公社的研究中,提出了农村公社可以不重复西方社会的发展道路,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在80年代,同恩格斯进一步分析了东方社会特殊发展道路的历史环境和条件。马克思的研究的基本思想和原则,对于东方社会现实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 一八五九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首先提出关于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学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性质,我国学术界有原始社会说、奴隶社会说、封建社会说、混合阶段说、东方特有的阶级社会说、经济形式说诸种,但古代的生产方式为奴隶制社会,这已基本成为定论。我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指的是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即私有制和阶级产生阶段的社会形态,它是先于古代的,即奴隶制的社会生产形态而存在的。在这里,马克思大体上提出了五种社会发展阶段的学说。为了肯定奴隶制是一个单独的社会发展阶段,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指出:“奴隶制是同其他任何经济范畴一样的一个经济范畴。”“因为奴隶制是一个经济范畴,所以它总是列入各民族的社会制度中。”一八四四年,恩格斯根据  相似文献   

5.
亚细亚生产方式若干问题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庆服 《湖湘论坛》2004,17(1):66-68
社会形态、社会经济形态、生产方式三者呈层级包容关系 ,亚细亚生产方式从属于社会经济形态 (即私有制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逻辑上独立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在历史存在上附着于其他主宰性生产方式 ,与古代的、封建的和现实资产阶级生产方式一起处于存在对抗的社会经济形态中 ,贯穿于古代世界尤其是东方各国历史长河中。源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对于当今社会实践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综合考察赵立坤众所周知,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时至今日仍被称为“社会科学的哥德巴赫猜想”。笔者以为,要想进一步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必须确立两个基本的认识。第一,确定事物的属性是与对它的观察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事...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关于古代东方社会商品经济与城市发展的理论●傅兆君古代东方社会的商品经济与城市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学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详细地分析了古代东方的农村公社所有制的特点,而且还对...  相似文献   

8.
翁贝托·梅洛蒂的《马克思与第三世界》一书以它的思维方式和独到见解,给已趋僵化的马克思亚细亚理论的讨论注入了活力。人们尽可以不同意梅洛蒂对马克思亚细亚理论的认识,也可以反对梅洛蒂对亚细亚社会所作的分析,但不能在尚未搞清作者的真实思想和著作的基本内容时,就对作者和作品进行政治性的猜测和非学术性的评判。梅洛蒂的论点可能被否定,但他提出的问题本身却无法被抹去。他至少提供了关于亚细亚理论的一种解释性选择,从而提供了一个  相似文献   

9.
略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新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马克思在最初建构自己的社会历史理论时,主要是以英、法、德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为研究对象的,通过研究,马克思认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跨越理论中开创了另一种社会主义观,即现实社会主义,现实社会主义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恩经典著作中所论述的经典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的两种社会主义观;建设现实社会主义不能用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公有制、计划经济、没有商品货币)去规划和指导;在经过长期探索之后,中国共产党人成功的找到了一条建设现实社会主义的可行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一 马克思的古代和近代东方社会理论 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 关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问题,至今争论不休,众说不一,未能取得基本的共识。而对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完整含义,人们在论述时,也几乎都仅限于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核心的古代东方社会理论,而以近代民族解放运动为基本内容的近代东方社会理论却没有给予应有的历史地位,甚至将马克思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研究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给予我们的启示李杰马克思为了研究西欧资本主义起源史,十九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花了很大的精力研究了公社公有制的性质和形式以及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道路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其结果是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从而改变了人类野蛮史与文明史...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古史纲》编写组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即原始社会,“这是不成问题的问题”(见于《历史研究》80年第二期)。但事实并不如此。历史上对这一问题曾有过两次大争论,至今尚未解决,现提出以下看法,以就教于编写组的同志们。一、公社所有制不等于原始社会  相似文献   

14.
一、马恩主张建立广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致力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但他们并不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仅仅局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马恩认为: “政治经济学不可能对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时代都是一样的,”“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它所涉及的是历史性的即经常变化的材料,”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反杜林论》第144-147页)可见,马恩主张建立的是一门广义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15.
马恩民主建党的一个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参与制定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第35条规定:“中央委员会得出席代表大会,但无权表决。”这一建党原则长期被人遗忘。池文在《党校科研信息》第60期撰文,认为马恩的这一思想不是可有可无的。首先,它反映了党内民主平等、反对迷信权威的思想。中央委员会不作为本届代表大会的代表,必须接受代表大会的监督和审查。其  相似文献   

16.
随着本世纪70年代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公诸于世,哲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研究人类学问题目的意图的探讨众说纷纭。本文主要根据收集在马恩全集45卷和19卷的马克思的有关著作以及恩格斯的有关著作,对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研究人类学问题的目的意图作初步探讨。一、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古代人类学问题,是对他们本人早已开始的人类社会形态发展进程研究工作的继续和深化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创立唯物史观之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第一次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7.
文化讨论又慢慢地热起来了。不少论者偏重于传统文化的价值评估,却忽略了对它所根源于的基础的研究,即传统文化是在怎样的社会结构中产生出来的?如果我们对于孕育了传统文化的古代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独特性没有一个明确概念的话,文化讨论是不可能深入下去的。可喜的是,近年来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研究又有所展开,而且也已有一些很有价值的文章。我以为,正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写道:“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于马克思的这个论断,在我国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理解。一方面的意见认为它说明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关于"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论断不是指超越整个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是特指俄国农村公社不必经历解体的历史命运."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实质是一种革命策略:马克思以维护农村公社为基础,激励俄国民粹派进行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斗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是马克思整个东方社会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历史科学和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问题,因而长期以来它成为了学术界争论的热点。然而,对于它的性质、内容、所属历史时期以及由它引发出的“单线说”或“多线说”的历史观等问题,至今众说不一,未能求得基本的共识,仍有继续探讨的必要。这里笔者不揣谫陋,亦就此问题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