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顾土 《同舟共进》2013,(3):74-76
于是之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家,论人品、论艺品,都是当代中国艺术界的典范,但他更喜欢自称"演员",因为演员是他的职业,也是他的生命。1980年代,我与于是之先生有过数年的交往,那时曹禺先生是北京人艺的院长,于是之是第一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而我则是《人民日报》文艺部的记者。为了增加戏迷与剧院的交流,在于是之先生的推动下成立了"北京人艺之友联谊会",我有幸成了最年轻的理事。理事有理事的好处,无论老戏新演还是新戏初演,每位理事都会获得一张赠票。  相似文献   

2.
新治家格言     
木林森 《辽宁人大》2008,(11):46-46
老马是机父里的老“行政”,大家当面喊他“老处长”,背后叫他“老古董”。老马其实不是处长,只是他干于亍政后勤多年了,始终一副老嘀筋,今天唠叨张三水龙头没关严,明天责备李四没随手关上走廊灯,见啥管啥,比个处长还操心,所以大家叫他“老……”。  相似文献   

3.
李龙云 《北京观察》2003,(12):30-35
在风波跌起的80年代,基于命运的安排,我成了于是之的一个“小朋友”写一写于是之,至少已酝酿了五六个年头。起初是被动的,是别人组稿。1996年秋在娄师山庄,北京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张廉云大姐找到我,很认真地跟我说:“看来于是之写不了自己了,希望你能答应下来,写一写于是之。”我答应了。其实,我代替不了于是之。即便我笔下的于是之再准确生动,跟他自己写自己也是两回事。于是之是那样丰富与矛盾,于是之的性格和他的精神世界具备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全部复杂。任何人都没有能力走进他的心灵深处,没有能力替代于是之自己的内心剖白。那份剖白是那样独特,那样有价值。可惜,随着他语言与思维能力的逐渐丧失,那份剖白已经很难再出现了。这绝不仅仅是于是之个人的悲哀。而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文字材料又是这样少,就越发加重了这件事情所带给  相似文献   

4.
以前谈胡军,总是探讨他究竟是"阳刚"还是"脆弱"。其 实,但凡是男人,就难逃这两面。在胡军看来,无论是他扮演 的角色,还是他自己,也都是时而阳刚时而脆弱的。胡军说,演 戏,就要展示真实的人性;生活,就要做自己的英雄。  相似文献   

5.
《北京文史资料》上发表李龙云写的《我所知道的于是之》后,引起很多人的兴趣,读了的人都说写得好!这让我联想到许多往事…… 90年代中期,文史资料委员会把于是之先生回忆录列入征集计划.就在这时候我们得知,这位深为老百姓爱戴的老艺术家得了重病,别说动笔写作,就连口述也再没可能.  相似文献   

6.
(一) 1982年除夕,我去于是之家里索要他的墨宝。在为我写字的同时,是之老师给陈老写了一纸书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联下附一小跋。时隔多年,我只记得起首的称谓“白尘吾师正腕”及联末的签款“后学是之”,其他的大都记不清了。北京人艺老一辈的艺术家们,一般到南京都要去看看陈老。最后一个看到陈老的,是于是之。1994年4月,是之老师携夫人路经南  相似文献   

7.
高锡嘏 《春秋》2010,(3):42-44
老济南是指我所能记忆和听说的那个年代.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期。那个时候人们常说的看戏或听戏.指的都是京戏。看其他的戏则直称其名,如“看河南梆子”、“看蹦蹦(即评剧)”等。更老的人则把京戏称之为大戏.因为那时最大的戏院只演京戏,不演其他戏种。老济南对京戏的情结.虽比不上京、津、沪那么有名,但在各省中还是很有影响的。  相似文献   

8.
今年56岁的安乡县编委干部马生之,人们都亲切地称他“老马”。他参加工作30多年来,处处冲锋在前,事事严于律己,曾2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4次被评为市县优秀共产党员,最近他又被常德市委授予“模范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同志们感慨地说:“老马真是一匹只知奔跑不图索取的‘好马’!” 使劲拉车不知累 老马参加工作后先后在公社管委会、卫生院、县编制委员会等8个单位工作过,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只要  相似文献   

9.
试论艺术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来只说“艺术美”,何来“艺木丑”呢?本文正是出于对艺术中化丑为美的传统说法的怀疑,试图提出自己的浅见,以就正于专家和学者。 虽然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也明白地说过“自然美可以化为艺术丑”的话(《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第141页),但从他称拙劣的美人广告画为艺术丑来看,他所说的“艺术丑”是指不成功的或不象样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丑形象。而且即使是这种“艺术丑”,就在同一论著中,朱先生在怀疑克罗齐的丑就是“不成功的表现”这个论  相似文献   

10.
杨海涛 《今日民族》2008,(2):F0002-F0002,I0001,I0002
彝族源于古代生活于中国西北的氐羌游牧族群。彝族崇虎尚黑,以虎为图腾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最早的神话集《山海经》中记载甘肃古氐羌中的一支为“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古代彝族先民就有“以虎皮裹尸而焚”的习俗。这在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中就有明确的记载。明代陈继儒《虎荟》中也说:“罗罗——云南蛮人,呼虎为罗罗,老则化为虎”。文献中所说的“老则化为虎”,说的是彝族认为。人年老死后经火化会还原为虎。  相似文献   

11.
杨海涛 《今日民族》2008,(2):F0002-F0002
彝族源于古代生活于中国西北的氐羌游牧族群。彝族崇虎尚黑,以虎为图腾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最早的神话集《山海经》中记载甘肃古氐羌中的一支为“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古代彝族先民就有“以虎皮裹尸而焚”的习俗。这在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中就有明确的记载。明代陈继儒《虎荟》中也说:“罗罗——云南蛮人,呼虎为罗罗,老则化为虎”。文献中所说的“老则化为虎”,说的是彝族认为。人年老死后经火化会还原为虎。  相似文献   

12.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农民工兄弟用心灵吼出的《春天里》感动震撼了许多人,他们撕心裂肺地吼出了对城市的迷茫与依恋,想留下,但又觉得孤独无依,对于在城市生活安全感的缺乏。  相似文献   

13.
钟兆云 《文明大观》2003,(10):17-19
提起歌剧《江姐》,自然要讲到老艺术家阎肃。阎肃是河北人,生于1930年。20世纪50年代他参军到文工团时,不是演戏就是唱歌跳舞,整天都是乐呵呵的,加上他平时爱开玩笑,大家总觉得他不够严肃,以致于后来他在戏中扮演反面角色,人们也总想发笑。他一气之下,说:你们也别老说我不严肃,干脆我改名叫阎(严)肃得了。  相似文献   

14.
《离骚》是一部伟大的艺术悲剧,它具有惊人的艺术魅力,历代文人雅士推崇备至,评价极高。司马迁说它“虽与日月争光可也”;鲁迅赞它“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离骚》深刻地反映了屈原的生活真实和他所处的那个社会的真实。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使读者激愤,他高贵的品质使读者心灵受到美的陶冶而兴起“尽忠疾邪之意”,使人产生美德。为追求真理而殉身的悲剧是最广泛最深刻的悲剧,《离骚》所描写的是主义公为追求真理而同邪恶势力终生斗争的悲剧,因此,它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和极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形形色色的陷阱○石墅抛砖引玉退休职工老马,整日里在家无事可做,实在闷得慌,就一个人到大街上去看热闹。刚到闹市区,就听一声“大伯”,跟着见一位年轻的女人来到面前。她彬彬有礼地对老马说:“大伯,我想为住在乡下的爸爸做一套衣服,只是人不在这里,不知尺码。我...  相似文献   

16.
刘彦昆  朱文强 《小康》2009,(11):27-30
对于重庆普通市民而言,“打黑”风暴更多的时候只是作为一种谈资出现在生活里,而规模更大、波及面更广的“唱红”活动却真实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里  相似文献   

17.
产生于50年代的京剧《奇袭白虎团》是部好戏,许多人看过这部戏.熟悉戏中传奇般的战斗情节,勇敢机智的英雄人物严伟才(即志愿军203师607团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然而人们并不了解这个戏外还有戏呢!1995年8月28日《北京青年报》转载《华商时报》应跃渔写的文章,标题叫《奇袭白虎团真正的英雄》,我卖后非常气愤,想不到时隔40多年.老故事中又出了个“新英雄”,真可算作一大“新闻”。最近又了解到,这一“新闻”在北京、上海、山西等地多次见诸报端,造成恶劣影响。我作为当时的团政委,战斗组织指导的参与者,对这次奇袭白虎团战斗…  相似文献   

18.
“我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活得更幸福”,“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雷锋精神,是我们的军魂、国魂、民族魂。雷锋助人为乐,帮困扶贫的形象经常在我脑海里浮现。雷锋精神鼓舞着我,伴随着我的成长历程。上世纪60年代我在部队工作,有的战士家中遇到困难,我就以连队党支部名义把信和钱寄到他的家中;80年代我转业到锦州电业局任工会主席,在基层单位家访时,发现生活困难的职工,我立即从衣兜里掏钱以工会名义救济他们。有的老职工接到“母病危速归”的电报后,我送他上火车时,一边安慰他,一边递给他50元钱让他应急时用。一个农村来…  相似文献   

19.
苏青是四十年代在沦陷区与张爱玲齐名的走红女作家,今天更多是因为张爱玲的关系而重新被人关注。“苏青是一个重视意识甚于技巧的作家”①,其作品的人性穿透力与艺术表现力均不能和张爱玲同日而语,又因对“直言谈相”无所顾忌,文风不免趋于粗俗,多为人诟病。苏青是正视世俗的,与张全玲相比,她更关注的是普遍意义上的女性生存境况。如果说张爱玲“出色描摹情欲世界,撕开其在畸形社会里‘异化’真实面目”o,苏青揭示的则更多是琐碎平庸的世俗生活中,在传统与时代的夹缝中受着双重角色的困扰的时代女性的尴尬处境。在“五四”目蒙思…  相似文献   

20.
2000年8月29日《人民日报》“党的生活”版刊载一篇《一个死囚的忏悔》。这是因贪污受贿罪被判死刑的原广西贵港市副市长李乘龙临走向刑场时的一篇自白,他在谈了自己犯罪的内因后,又谈到外因,他说:“我在任玉林市委书记(县级市,笔者注)五年,没有一个人找我谈过话。如果在我开始犯错误的时候,有人提醒一下,我也许不会走上死路。在现行的监督体制下,玉林市公、检、法的领导都是我任命,他们用的是市里的钱,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不敢监督。我的权力太大,稍不注意,权力就会转化成金钱,监督机构对于我形同虚设。”这真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个反面教员当得及格。他在自白中提出了一个现实生活里很重要的问题,也是从严治党、反腐倡廉的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