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在三个向度上展开:一是思维变革——从抽象理性转向实践理性;二是主体关注——从抽象的人转向现实的人;三是制度变迁——从资本现代性转向人类解放的现代性。其实质是通过对传统哲学的澄清,确立科学唯物主义的批判原则;通过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和现代资本主义弊病的揭露,建构人类解放的现代性即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2.
刘翠玉 《前沿》2009,(5):28-31
在《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批判了布鲁诺·鲍威尔关于犹太人解放的论述,提出了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标志着马克思已最终从唯心主义转到了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了共产主义,研究马克思的这一重大思想转变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完整地创立了人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创立了哲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创立了阶级斗争理论和经济学说,创立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它们都是这门科学的组成部分。就其深度和广度而言是相当可观的。马克思为给共产主义运动奠定科学基础、指导国际无产阶级斗争做了许多实际的革命工作。为了人类马克恩主义的反对者总是企图把它说成是没有自身的哲学基础的经济学,或者把它表现为与它的核心的(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列宁主义阶段的问题上)实际的革命内容相对立的东西,或者采取其它的手段。他们突然“发现”马克思是一个空想预言家,在他  相似文献   

4.
关注人类命运和致力于人类解放是马克思终生探索的核心主题,马克思在人本主义停止的地方,在“实践的”、“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基础上创生出“合理形态”的辨证“解放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马克思对“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集中表达,也是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核心命题。“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反观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生存状态和传统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推进市场经济又超越市场经济的重要指导方针,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薛冬雪 《前沿》2011,(23):82-84
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存在方式及活动表现,贯穿于马克思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的全部理论过程,成为马克思博大精深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起点。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及以此为起点的研究,蕴涵着人类学、经济学、哲学、共产主义学等多种学科的内容综合与碰撞。有关劳动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马克思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建构过程中的研究中介之一。  相似文献   

6.
李斌 《长白学刊》2009,(6):12-15
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不仅是一种社会理想,而且更是人类正在实践的社会历史活动。从共产主义理论产生的实践性、内涵的历史性、践行的时代性等方面可以充分说明马克思共产主义超越了鸟托邦,展现出生活世界的现实性,具有了现实可行性。它所具有的历史与现实维度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起到了实际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作为马克思阐析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经典文本,《论犹太人问题》被认为是马克思解放政治学的理论起点。从政治解放向人类解放的过渡有三个不同的维度:从政治的解放到社会的解放;从抽象的个人的解放到现实的个人的解放,从观念的解放到现实的解放。这三个维度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但各自代表了不同的理论侧面,为理解马克思的解放政治学提供了不同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分工理论主要探讨了分工与人的发展的内在逻辑,指出分工的历史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社会分工程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人的解放程度有着密切联系,并明确了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消灭分工"。马克思关于分工与人的发展理论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推动生产力、人类解放和世界历史的发展中都具有重要影响。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向着造就全社会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发展空间、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向共产主义世界历史转变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9.
黄帝荣 《求索》2010,(8):104-106
人的解放理论是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马克思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科学分析和批判基础上,为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人民争取自由和解放指明了一条现实道路和光明前景。即人的解放所依靠的物质力量是无产阶级,所必备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和交往的大发展。共产主义运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由之路。这一理论的现实性和科学性对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今年三月十四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忌辰。马克思的一生,是充满光辉的革命斗争实践和卓越的理论创造的不朽的一生。为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马克思同他的亲密战友恩格斯一起,在参加并亲身领导当时欧洲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的同时,更以废寝忘食的精神和无以伦比的智慧,批判地吸收并改造了当时人类各项先进的科学文化成就,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争取解放,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技术是在主体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的,并在主体解放的过程中彰显自身独特的实践价值。马克思从其主体解放思想的历时性变化,阐释了主体解放与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即类主体向市民社会主体的转变展现了技术思维方式的变革,个体主体向资本主体的转变揭示了技术人性本质的异化,阶级主体向人类主体的转变促进了技术价值取向的重塑。从马克思主体解放思想审视其技术观,不仅丰富了技术观的理论内涵,而且为当今时代深化理解技术加速发展与个体主体、民族主体以及人类主体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现代化彰显和实践了马克思人类多维解放思想。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是对其哲学人类学视角的运用,该视角从总体上关注人类整体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揭露出资本统摄下的资本主义文明仍属于异化的文明样态,只能完成政治解放;中国式现代化在扬弃资本的基础上,贯穿人类逻辑,将人类整体及其发展作为主体、本位和旨归,切实推进人类自由解放,是对启蒙时代的解放概念的重构。中国式现代化内蕴了五大文明,分别对应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中的五维解放,以实现人的多重自由。五大文明和五维解放之间互动共生并和谐发展,合构为社会文明系统和人类解放体系,最终历史性完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自由王国中实现人类幸福。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政治哲学对欧洲近代政治哲学的超越主要地就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人类解放的政治构想。然而,政治解放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不经过完整意义上的政治解放,人类解放的远大构想就难以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经历完整意义上的政治解放。因此,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完成马克思所述说的政治解放,彻底解决好宗教信仰问题、人权问题以及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4.
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祛魅,开辟人类解放的路径以及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定性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精神实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精神实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始终立足于人类共同体,从实践的维度和历史的维度来阐发其公共性思想。与其他西方公共性思想不同,马克思公共性思想始终以全人类的解放为根本立场,并以此塑造一种全新的、人类真实的公共性状态——"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具有"追求丰富的公共生活"、"走向全面的人的发展"、"体现自由的发展个性"内涵的公共人的理想生成是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主旨。从马克思对公共性的立场和主旨的阐发中,可以窥探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本质特征是在深刻批判中进行科学建构的,即对传统旧哲学中的先验性的批判和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建构以及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和共产主义的科学预测。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道路的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追求"以人为本"的科学。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赋予实践概念以全新的内涵与品格。实践概念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的理论基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贯穿于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枢纽。在政治经济学中,马克思从价值创造的实践主体出发,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的秘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更是直接地论述了工人阶级这一实践主体在人类解放实践过程中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荣艳 《长白学刊》2009,(3):156-156
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以阶级来划分的社会,仍然是资产阶级全面统治的社会。而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实质,正是为了批判、否定资产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来消灭阶级差别,预言和实现人类的全面自由解放。这就意味着在分析这些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实质、提升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和全面解放时,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思想武器。只要资本主义没有灭亡,它就永远不会过时。当代西方一些学者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问题的分析和揭示,实际上就是马克思阶级理论当代生命力的具体显现。  相似文献   

19.
吴伟群 《传承》2008,(14):38-39
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提出并进行理论阐述。清算了以前的哲学信仰,形成了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而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现剩余价值并形成理论,从历史、政治的现实对共产主义理论进行科学论证,实现了共产主义理论从抽象到科学发展的跃迁。  相似文献   

20.
共产主义作为一个规范性范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指称意义。马克思在赫斯等人影响下接受了这一概念。马克思从唯物史观角度科学论证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指认它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然而,第二国际哲学家在阐释和发展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扭曲为经济决定论,将马克思对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理解为经济发展问题,产生科学与价值分离,从而使得社会主义仅仅关注技术发展,技术的优先性取代民主建设,这从实质上掏空了共产主义内壳,仅仅残存了共产主义形式。在此背景下,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重重危机,进一步反思共产主义发展史,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民主化和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