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传统乡规民约何以实现现代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立磊 《人民论坛》2020,(14):140-141
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乡规民约的某些方面已经脱离了社会发展和乡村治理的现实需要,面临现代化转型问题。传统乡规民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传统乡规民约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有效资源。传统乡规民约的现代化转型需要秉承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在取其精华的同时,创新其转型路径,拓展新内涵,完善新功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关于保护自然环境的措施和法令、少数民族乡规民约和习惯法、以及风俗习惯等有关环境保护内容的概述,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历史上保护生态环境的特点和经验,并就当前加强民族地区环境保护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利用乡规民约保护生态的传统,这些乡规民约在今天仍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生态保护部门的认可为乡规民约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中发挥作用提供了法律依据,民族区域立法极大地推动了其保护作用的发挥,而乡规民约自身的实践为其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4.
论乡规民约在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利用乡规民约保护生态的传统,这些乡规民约在今天仍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生态保护部门的认可为乡规民约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中发挥作用提供了法律依据,民族区域立法极大地推动了其保护作用的发挥,而乡规民约自身的实践为其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5.
乡规民约能够助力农村社会形成合理有序、良性互动、协同共治的格局,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当前我国一些地区存在的"重规轻约"现象,我们需要保障基层民主,强化村民的有效参与;需要建立健全乡规民约实施机制,注重与法律、政策的对接;需要调适乡规民约的内容和程序,重塑乡规民约的道德培育功能,从而助力农村社会协同共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在强调法治建设的新时期 ,不能忽视法律并不是社会控制的惟一手段 ,国家秩序并不能涵盖社会生活每个方面 ,必须努力建设一个与之相衔接的民间秩序。而乡约或者称之为乡规民约 ,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 ,从内在价值和外在形式上 ,都不失为建立民间秩序的一种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7.
乡规民约是农村居民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但一些乡规民约内容与法律法规存在冲突、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加大乡规民约建设难度、实施效力低下削弱乡规民约效力等现实问题,阻碍了乡规民约对农村社会治理作用的发挥。为此,需要从建设内容、建设力度、保障机制着手,进一步促进乡规民约作用发挥。  相似文献   

8.
乡规民约与新农村的法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已经进入到一个成文法广泛普遍适用的新阶段,但是乡土中国的固有结构并未产生深刻变化,乡规民约和习惯法在民间实质上消解了国家制定法的理想。个案的解读意在揭示乡规民约是对传统和习俗的承认,属于不可逆的地方性知识。国家制定法和乡规民约代表着不同的理想,强制性导入会给法治建设带来难以估料的后果,只有在互相尊重和关照的前提下,才能够化解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9.
乡规民约是在乡贤士绅、族长等地方精英的主导下,由村民广泛参与,自愿、自主、自发或由政府提倡、强制制定的一种对局域内全体社会成员日常生产生活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诉求。它立足地方实际,或有文本表述,或直接由民间俗语方言口耳相传,具有地方性、准法律性和易传播性。乡规民约是由某一区域居民自愿制定的,其必然综合本区域内的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经济结构等各种因素,其覆盖控制的范围在古代通常是“一里”,相当于今天的一个自然村。[1]乡规民约是维持乡村社会秩序的“软法”,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2]数千年来,“皇权不下县”“绅权不上朝”,地方士绅与皇帝共治天下,而士绅治理乡土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具有准法律性的乡规民约。  相似文献   

10.
乡规民约与国家法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国家法与乡规民约两相抗衡的情形一直存在。国家从整体利益出发,一般不采用强力确立国家法绝对优胜地位的做法,很多时候当这种“抗衡”不涉及严重根本利益时,国家总是默认乡规民约的实际纠纷解决效用,即使它的规定是与国家法相异的。国家法与乡规民约“抗衡”中所体现的“分治”意识是可取的,但对抗性应消除,良性互动才是应然之道。实现良性互动要定位好基层自治组织的功能,给予地方广泛的自治权限,同时对地方自治构筑有效的立体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1.
李跃华 《群众》2014,(11):79-80
<正>历史上我国的乡村治理基本处于乡绅维系、乡民自治状态,其间宗族势力与乡绅势力交织、乡规民约与国家律例并存,整体上是一种比较稳固的架构。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土地收归国有,乡村治理的传统架构发生了改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型的党群、政群治理模式。这种模式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完善,业已形成了以党和政府为主导、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乡村的发展又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其中最引  相似文献   

12.
《精神文明导刊》2009,(7):34-35
近年来,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和户县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设计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抓手——乡规民约评议会,开展各种特色鲜明的评议、治理活动,有力地解决了农村中许多法律管不上、行政管不好的社会问题。2008年,西安市在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全面推广乡规民约评议会经验,化解了农村大量的矛盾纠纷,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了农村生活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建设,确保了农村的和谐稳定,形成了乡村治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论制约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乡规民约、人际关系。思想观念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 非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经历的一系列变革也影响到了社会风气。费孝通提出的文化自觉以及受此影响提出的文化转型概念可作为社会风气研究的重要视角。文化转型视角下,以伦理、道德、乡规民约为核心的"礼制"社会的传统中国逐渐转变为以科层制为基础的都市社会。这一过程还带来了市场经济对于"脱嵌"的需求和传统"伦理经济"之间的矛盾。个体的觉醒以及私人生活的变革带来的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不适应也成为社会风气转变的重要原因。将文化、经济、传统和社会进行再度整合,将是解决当前社会风气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基层社会治理是整个国家和社会有效运行的坚实基础。中国在五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基层社会治理文化,这些社会治理文化以思想本身的结构形式出现,奠定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文化的基础。传统基层社会治理文化主要有乡亭里制、乡绅治理、乡规民约、社会治理、以礼求和等。当前我们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正面临着很多新的情况,需要汲取传统基层社会治理的思想与智慧,需要秉持以礼求和的理念,重塑乡规民约的权威,重构新型社会共同体,以此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与水平,实现传统基层社会治理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实现乡村的"治理有效",要把德治、自治和法治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体现的是更能动和全面的发展模式。乡规民约不仅是乡村基层社会自治的载体,在与德治、法治实现良性互动的前提下,对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繁荣乡村文化,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等任务具有重要作用。一、乡规民约与乡村振兴战略本文将乡规民约置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视域下进行讨论,即乡规民约是村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制定和共同遵守的具有一定规范性的各种道德守则和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7.
民间法是一种相较于国家法意义层面的民间性规范体系,其以民俗、风俗、习惯等为主要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民间法在社会历史及实践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形成了自己的根本特质。首先,中国传统民间法是一种生存经验的文化总结,生于乡土、长于乡土;其次,中国传统民间法是一种具有实效性的规范体系,契合司法实践,秉具经验理性;最后,中国传统民间法还是一种共同信仰,其以纠纷解决、秩序理性为其最终归宿;中国现代法治秩序的建构离不开对于中国传统民间法特质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生态伦理观探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综合大量史料的基础上 ,认为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乡规民约和习惯法是少数民族生态伦理观形成的主要来源。提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着对生态环境的深层关爱 ,其中蕴涵着深刻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9.
乡规民约与国家法律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炜炜 《理论月刊》2006,(4):124-126
乡规民约与国家法律的冲突在如今的二元结构社会中长时间内还将存在。二者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乡规民约对国家法律的规避、排斥和不当的利用。究其根源在于国家法律在农村的宣传度、认可度、执行力度还不够,关键则是乡规民约与国家法律追究的价值不同。要解决这些冲突需要从多方面协调。  相似文献   

20.
张学礼  杨博 《前沿》2011,(8):130-132
根治海河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治水运动,在共和国水利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河北省是根治海河工程的实施主体。本文主要从政治保障、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施工组织形式、发扬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传统精神等角度分析了根治海河工程的历史经验,并对新时期借鉴根治海河的历史经验,推进当代水利建设事业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