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8 毫秒
1.
<正>一、教学内容分析“参与民主生活”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第二框。本框承接上一框“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确认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基础上,认识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是实现其民主权利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必要途径。本框包含两目内容,第一目“行使民主权利”分析了公民参与的含义和意义,公民可以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等实践行使民主权利,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
<正>一、教材分析“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是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学习内容包括三目:第一目“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主要讲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第二目“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阐述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的文化作品才能具有恒久魅力;第三目“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阐述发展中国特色社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符合毛泽东关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第一次完整、系统地揭示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这个总规律告诉我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从感性具体到抽象,从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过程。无论是从感性具体到抽象,还是从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都需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我们党按照这个总规律,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认识,才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的。  相似文献   

4.
<正>一、教学内容分析“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是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包括“劳动成就今天”“实干创造未来”两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内容要求是:“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基于此,本框重在国家责任培育。引导学生认同不同时期每个人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懂得用劳动与实干为国担责,特别强调青少年的使命担当。二、学情分析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正>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探问生命”第一框内容,作为本单元的开篇,是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起点。本框题包含两目,第一目“生命有时尽”,让学生整体感知生命的特点及其自然规律,理解生命的实质,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第二目“生命有接续”从自然生命、社会关系中的生命和精神信念上的生命进行探讨,懂得人类生命在传承中接续。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开始出现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6.
一、教材分析"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二框的内容。2019年最新版本收录了十九大报告中的相关表述。本框包括两目:即"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和"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第一目"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要求学生懂得理想信念对个人、国家、民族的意义,知道如何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取山楂核的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这个难点。2.通过《小马过河》的情景剧表演,体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性认识过程中的作用。3.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感悟实践的重要性,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观念,提高自己投身实践的自觉性。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集中解决的问题是帮助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念。从内容上看,本框共有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实践的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三大  相似文献   

8.
<正>一、教材内容分析“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统编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第三框的内容,本框内容包括“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问题的精髓”“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三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内容要求是“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和处理问题”。基于此,本框重在学会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矛盾分析法,增强在复杂事务发展过程中分析和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王海兰 《前沿》2009,(1):49-51
作者认为,“感性”都是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前提”或“开端”,但是“感性”这一概念在他们各自的体系内的规定是不同的,它的规定在他们之间本质上是一个辨证发展的过程,也即从黑格尔的“抽象的无”过渡到费尔巴哈的“直接的有”,再到马克思“具体的无”的过程。而一个体系对它的前提的说明和规定就已经蕴舍了整个该体系的本质及其所运用方法,所以我们通过考察作为他们体系前提的“感性”概念的不同规定,就可以弄清楚他们的学说的具体关系,并且阐明马克思是在“什么意义”上综合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人教版高中《生活与哲学》教材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内容。本课共分两目:一、实践及其特点。介绍了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的三个特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论述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分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第二框题。“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包括两框,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从原理的角度说明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而本框则是从方法论角度说明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让学生从生活出发,领悟发展的观点,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相似文献   

12.
蓝拟现实:认识的第三种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维度,探讨了虚拟现实的本质,认为虚拟现实是人脑对现实的认识或反映借电脑的延伸或外显,是数字化、网络化技术背景下人的认识的第三种形式或形态———虚拟形态或虚拟认识,属于波普尔的“世界3”,即客观知识的世界;文章还着重探讨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虚拟认识三种认识形式的联系和区别,认为人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虚拟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从感性的具体到理性的抽象再到虚拟的具体的过程,或从直接具体到间接抽象再到间接具体的过程。作为这一过程的第三阶段即虚拟认识阶段是对前两阶段特点的辩证“扬弃”,表明人对事物的把握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接近真实;文章也探讨了人在虚拟现实中活动的特征,不同意学术界把虚拟现实看作实践(或虚拟实践)的观点,而认为是一种借助电脑进行的思维操作性活动,即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活动,而且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活动所共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高二《思想政治》第六、七、八课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它要求我们采取某种特殊的形式进行教学。笔者作了些尝试,现“记事”于后,请老师们批评指正。在第六课的教学中,搞了两次辩论。第一次的辩题是:“人的本性是不是自私的”。前一课时,我用30分钟左右讲完了第一节第一框题的内容(重点讲“人的社会性”的第三个含义,和“社会性是人的根本的属性”),余下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划分正方反方之后,围绕辩题阅读第二框题的内容。后一课时,由学生自己组织进行辩论,只用半节课时间,另半节课时间由我做小结。两个班的辩论情形…  相似文献   

14.
<正>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是“逻辑与思维”课程模块最后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单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教学目标,通过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而培育其科学精神。第十一课既要实现对创新思维概括性介绍的任务,又要实现阐释联想思维的含义和方法的任务。第一课时“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创新思维的本质决定了它具有多向性、跨越性、独特性等诸多特征。这些特征的指向就是它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结果新。本课时引导学生全面立体地了解“创新思维”,开启逻辑与思维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实践运用。  相似文献   

15.
部编新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属于教材的主体内容,与正文具有同等重要性,教学价值丰富。恰当使用“探究与分享”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涵育学科核心素养。为此要优化教学策略。开展课前探究,开阔学生视野;加强课堂交流,激活学生思维;推进思维拓展,深化学生认识;着眼核心素养,注重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16.
<正>教材的“相关链接”栏目行文不拘一格,形式变化多样,内容生动有趣,上承正文内容,中联课堂教学,下接现实生活,对于优化教学主题、活化核心概念、深化问题探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一些教师对该栏目忽略不用或一读而过,对于如何合理“链接”缺乏有效的研究和运用策略,未能真正发挥其功能。笔者认为,教师应从链接的方式、手段、内容等方面加强对栏目的可视化运用,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学观念认为教学的目的已不仅仅是“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推行素质教育,即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智力、体力和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培养“能力”是教学的一项重要的目标,是现代化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下面探讨一下如何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1、思考能力。思考能力不仅包括直观的形象思维能力,也包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包括集中性思维,也包括发散性思维。教师应联系教学实际,深入研究教材,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以触发学生思维的…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初二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它讲述的都是概念性的知识,学生受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的限制,理解和掌握本框内容有一定难度;而能否深入浅出地组织材料、驾驭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教法,从而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是对教师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的一个检验。一、教材结构与分析本框内容篇幅短小,内容却不少,包括一个问题:人类社会的形成;两个重要概念:生产劳动、人类社会;三个知识点(略)。教材贯穿着一条主线:人类社会是由猿群转变而来的,人类的形成与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同一过程,在…  相似文献   

19.
一、导入设计先声夺人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开头,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打开了殿堂的大门,引导学生竞相登堂入室。在哲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恰到好处地链接文学作品,设置一些诗歌、散文等文学情境,导入新课,就会一扫课堂的沉闷气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拨动其思维之弦,为新课讲解定下基调。例如,在教学“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一框时,如果直接讲矛盾的含义,就很抽象深奥,学生不易接受,这样做会陷入空洞的说教。在导入新课时,可引用现代诗人艾青的《光的赞歌》一诗:我们从千万次的蒙蔽中觉…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探索过程,是一个在思维上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在实践上从理论原则到具体的实践过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