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内容】《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人教版高中《生活与哲学》教材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内容。本课共分两目:一、实践及其特点。介绍了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的三个特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论述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中,实践指的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改造性、物质性是实践区别于意识活动的最深刻的本质特性.正是实践,构成意识的现实物质基础.把实践区分为"认识性实践"和"改造性实践",实际上就把"改造性"看做只是某些实践而不是所有实践所具有的本质特性,把为认识提供现实基础看做是某些实践而不是全部实践所具有的功能,这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畴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3.
<正>一、教材分析本框是《逻辑与思维》第十课的第二框,内容分两目,其中第一目“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包括两个探究与分享、一个示例评析和一个相关链接,主要介绍了感性具体和思维抽象的含义以及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环节;第二目“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包括一个探究与分享、一个相关链接和两则名人名言,主要介绍了思维具体的含义以及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上升环节。本框承接上一框“不作简单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进一步帮助学生提升推动认识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4.
张晓红 《前沿》2012,(19):56-58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其哲学理论的基石.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实践理解为一种“活动关系”,使实践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成为人的生存方式、认识方式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马克思的实践不是停留在形而上的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其最终目的不仅是要解释世界,还要改变世界.因此,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被赋予了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5.
冯东飞 《理论月刊》2001,1(9):43-44
认识活动之所以能产生、存在和发展,除了社会实践这一外在推动力之外,还有其内在推动力。这一推动力根源于认识本身要追根问底,认识的发展不纯粹取决于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活动又受到求知欲的推动而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正>一、教学内容分析“参与民主生活”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第二框。本框承接上一框“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确认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基础上,认识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是实现其民主权利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必要途径。本框包含两目内容,第一目“行使民主权利”分析了公民参与的含义和意义,公民可以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等实践行使民主权利,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7.
军事认识的两次飞跃需要中介。第一次飞跃获得的理论成果在指导军事实践活动之前 ,还必须根据特定的军事实践需要、敌我双方的情况以及时空环境等 ,对军事实践的对象、范围、内容、手段、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干扰等作出预测和设计 ,使理论具体化为规划军事实践的最佳行动方案 ,即形成军事决策。作为第二次飞跃起点的军事决策的实施 ,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反馈、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 ,其关键是实践主体的素质和水平及其主观能动性的正确发挥。  相似文献   

8.
现有教科书对实践概念只是给出了抽象而笼统的诠释 ,模糊了马克思科学实践概念的原有之义。马克思哲学始终贯穿着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与人的社会现实的生存状态紧密地联系起来 ,尤其是与现实社会的人所进行的认识与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过程联系起来。马克思哲学科学的实践概念应当是认识性实践和改造性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体验式教学活动的五种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式教学活动是让学生主体亲自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以自主独特的方式认识、思考、体验、感悟周围世界,最终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自我教育的活动。1.直观感受型。教师要从教学的内容、特点出发,设置能激起学生内心感情冲动,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可以借助直观的音像、诗歌、小品等形式。其操作步骤一般为:选择材料→呈现材料→设疑→讨论→感悟。2.角色模拟型。在老师的引导与伙伴的合作帮助下,通过活动获取丰富的情感、道理。这种类型常用于模拟的采访、招聘、法庭审判等活动之中。其操作步骤一般为:收集、整理…  相似文献   

10.
卢忠 《当代广西》2008,(24):62-63
根据自治区党委的部署安排,从2008年9月到2009年2月,忻城县作为全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二批试点县,与全区第一批实践活动同步进行。通过学习调研,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有了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让学生密切联系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体现对生活世界整体性的体验和感悟.该课程理念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少先队体验教育的结合找到了生长点.整合的有效实施,在提升少先队体验教育成效的同时,必将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韩小敬 《前沿》2011,(2):29-31
从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三层含义: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健康发展来阐述,民生为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诉求。只有抓住了民生为本的实践诉求,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又好又快健康发展。因此,研究和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蕴含的民生为本的内涵,对于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代广西》2010,(7):31-31
随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结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将转为经常性、持续性工作。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自治区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郭声琨要求,各地各单位要认真总结,使集中教育和经常性工作有机衔接起来、紧密结合起来,把学习实践活动的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充分运用到今后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去,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为认真推广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宝贵经验,本栏目将陆续编发一些文章,展示各地各单位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懂得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逐步树立起实践中锻炼成才的信念;初步懂得真理和谬误的关系,培养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实践,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基础,起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什么是理论,科学理论与群众实践相结合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从而逐步树立认真学习理论、在实践中锻炼成才的信念。 2.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懂得真理和谬误  相似文献   

15.
<正>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探问生命”第一框内容,作为本单元的开篇,是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起点。本框题包含两目,第一目“生命有时尽”,让学生整体感知生命的特点及其自然规律,理解生命的实质,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第二目“生命有接续”从自然生命、社会关系中的生命和精神信念上的生命进行探讨,懂得人类生命在传承中接续。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开始出现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重点理解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这条基本原理,并能通过举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漫画(漫画略)。 师:这幅漫画反映的是一堂普通语文作文课的场景,然而不同之处在于当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我第一次学做饭”的题目后,同学们不是像往常一样动笔去写,而是纷…  相似文献   

17.
哲学领域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天和人、自然界和精神的关系(或者说自然界、精神以及观念三者的关系).主体性对于如何通过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和改造世界与改造自己来解决哲学根本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拟对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性原则的阐述,透视人类意识、精神、认识、实践的重大作用,引起人们时主体性原则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公共行政具有自己鲜明的实践性,公共行政是非常复杂的,几乎涉及人类事务的各个领域.也许正是公共行政的复杂性,使得公共行政的实践更加复杂,更加丰富多彩,进而使得人们难以全面、准确的把握公共行政的本质.必须把对公共行政的认识基于特定的公共行政的实践,在某一特定的公共行政的实践中,可能我们所要强调的东西或者所关心的关键点会有所不同,否则某一公共行政知识就有可能会有损于公共行政的实践,也就是说公共行政是一个系统的复合体,不能脱离其相应的实践现实.这也许是我们从公共行政范式的变迁中所得到的最大启示.  相似文献   

19.
张玲卡 《前沿》2011,(3):14-16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社会劳动和社会历史的统一、社会实践和社会本质的统一,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观相统一的真实内涵。坚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最高目的,坚持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的本质,自觉地把认识关系融入改造关系,又把改造关系融入认识关系,乃是认识论与历史观相统一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20.
人民政坛:密切联系群众应成为代表履职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深化认识,将密切联系群众融入代表履职的实践?谢孝鸣:人大代表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进一步深化密切联系群众重要性的认识。一是树立"自觉履职"的意识。一些人大代表习惯于"集体活动",热衷于"统一部署",特别是在闭会期间缺乏工作主动性,在联系人民群众上存在着"漂浮"现象,不能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提不出有分量、有影响的议案和建议。个别代表虽挤出时间开展了走访联系群众等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