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永 《长白学刊》2012,(6):122-127
王奇生先生《新文化(运动)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一文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更新了我们的一些传统观念。其中一个观点认为:民主与科学只是陈独秀用来"震慑"反对者的,是"挡箭牌",并非其具体主张。但考诸时人述说及其本人文章主旨,陈独秀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确有其事,其不仅仅是一种合乎现实需要的政治叙事,更是一次历史性的思想事件。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反对封建专制,成为运动的主将,对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的今天,考察陈独秀当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一、陈独秀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表现在他首先提出并积极宣传民主科学的主张。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他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就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所谓民主,就是人权。他说:“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曾经说过:"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  相似文献   

4.
<正>陈独秀(1879—1942)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名噪一时的政论家和思想家。作为《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的创办者和主编,他对青年十分关怀,就青年问题撰写了诸多文章。本文旨在阐明和解析他在这方面的论述和思想。一、对吾国青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以说,陈独秀对人的青年时期或青年人可谓讴歌和赞美有加:"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  相似文献   

5.
<正>一、先秦儒家与浙江人的自强不息精神"自强不息"一语,出自《周易·乾卦·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914年冬,梁启超先生到清华大学讲演,讲题为《君子》,对此进行了解释,他说:"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刚毅,虽遇  相似文献   

6.
朵渔 《同舟共进》2014,(7):20-23
中国现代教育的发轫期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翌年9月,更名为《新青年》。陈独秀为《新青年》写的发刊词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自觉者何?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而自视不可卑也。奋斗者何?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视之若仇敌,若洪水猛兽,而不可与为邻,而不为其菌毒所传染也……”《新青年》浸染了整个时代,成了一代青年的启蒙圣经,对整个新文化运动的开启功莫大焉。据周策纵估计:“五四”时期,即1917到1921年间,全国新出的报刊有1000种以上。杜威说,这些报纸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大量的问号”,“在一个信仰既有权威的教条,又是使人感觉满足的国家里,这种提出疑问的热潮,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7.
2006年6月是《民主与科学》创刊100期纪念,写这样一篇纪念文章,我义不容辞。众所周知“德先生”“赛先生”是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提出的、指明中国前进方向的基本口号,而《民主与科学》就用这样的口号作为它的刊名。“民主”这个词儿在我们中国早已有之。《辞源》该条释文:“民之主宰者,旧指帝王或官吏。《书·多方》: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三国志·吴·钟离牧传》:“仆为民主,当以法率下。”上引《三国志》的话,意思很明白,一看就懂。译成现代口语,更清楚,那就是钟离牧说的,“我为民作主,应当用法来率领部下”。上海辞书出…  相似文献   

8.
正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新文化运动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为建党做了思想上的准备和理论上的铺垫。因汪孟邹的牵线,陈独秀、胡适二人相识;因《新青年》的"牵线",陈独秀、胡适二人共同掀起文学革命并把新文化运动推向高潮。虽然后来二人,一坚持自由主义立场,一开始创建中国共产党,从意识形态方面分道扬镳,但他们的友谊却相伴终身。  相似文献   

9.
《前进》2019,(6)
<正>我们村也用上了自来水,这句话的关键词在"也":一是应该用上;二是早应该用上;三是已经用上;四是虽然有点迟但毕竟还是用上;五是欢欣鼓舞庆贺用上。《说文》:"水,准也。"《释名》: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淮南子天文》说:"积阴之寒气为水。"孟子曰"民非水火不生活。"《书·洪范》有"五行:一日水。"还有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句  相似文献   

10.
<正>在当下的历史教科书中,"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经常被混为一谈。作为《新青年》同人团队的灵魂人物,胡适—直反对这种概念混用。在"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艺复兴运动"之间,胡适更愿意采用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1915年9月15日,由上海群益书社印制、陈独秀主撰主编的《青年杂志》创刊发行。从第二卷第一号开始,这份杂志定名为《新青年》。1918年1月,《新青年》在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等北大同事  相似文献   

11.
说到五四新文学传统,我们有必要把五四以前的初期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本身区别开来。五四以前的初期新文化运动,早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后改名《新青年》)杂志时就肇始了。它的基本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  相似文献   

12.
《松州》2014,(6)
<正>一、关于道德的含意道德之说早已有之。在汉语中,道德一词最早分开使用。老子《道德经》内容分为《道经》和《德经》。书中"道"和"德"是两个词,这里的"道",指的是"规律"。"道是里,德是表;德是道之用、道之现。道是看不见的,通过德表现出来。"《左传》说:"有德不可敌",认为军队道德水平决定战争胜败。《荀子·劝学篇》中,"道"与"德"二字始连用,"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相似文献   

13.
《世纪行》2015,(12)
<正>王粲《登楼赋》是魏晋时期名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王粲当时所登为何楼历来说法不一:有襄阳说、当阳说、荆州说。本文试对王赋"登兹楼以四望兮"之兹楼所在亦作管窥。《水经注》云:"漳水又南迳当阳县,又南迳麦城东,王仲宣登其东南隅,临漳水而赋之曰:夹清漳之通浦,倚曲沮之长洲是也。""沮水又东南,迳当阳县城北。城因冈为  相似文献   

14.
《春秋》2017,(6)
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一部古代典籍。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里指明,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为学习《诗经》者之一益。上世纪20年代我国卓越的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秋辉研究《诗经》,十分重视识草木鸟兽之名,他认为借助诗人所托兴之草木鸟兽,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诗之命意。他曾说:"学《诗》者,必先于鸟兽草  相似文献   

15.
李永春 《求索》2014,(7):148-152
《向导》周报上署名“田诚”的11篇文章,有人考证为陈独秀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李大钊。其实,“田诚”文章集中刊发的时间,正值陈独秀率领中共代表团出席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不可能及时发表那么多时事评论类文章。从《今日派之所谓马克思主义》对于胡鄂公及“今日派”的批评来看,显然与陈独秀、李大钊两人和胡鄂公之间的友善态度相违。《真不愧好人奋斗》对胡适及“好人政府”的批评,也与陈独秀、李大钊和胡适之间的亲密关系不符。考诸署名“田诚”文章的语言风格、用词特点和主要思想观点,再证诸中共领导人的活动轨迹和党内分工,可知“田诚”很可能是蔡和森在《向导》使用的笔名。  相似文献   

16.
新文化运动是陈独秀发起的一场旨在青年思想"觉悟"的启蒙运动。他期待通过一场反孔教的伦理革命和思想革命,达致国民之"最后的觉悟",从而为共和政治扫清思想障碍。从1915年9月《青年杂志》的创刊,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陈独秀办十年杂志改变全国思想的宏伟启蒙计划不到四年就大见成效。一个辛亥一代的老牌革命启蒙者,通过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革命而启迪了五四一代"新青年"的觉醒。然而,陈之启蒙计划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中国启蒙大业的完成。五四青年的觉悟,毕竟不等于国民的觉悟。而且,与伟大的欧洲启蒙运动相比,狂飙突进的新文化运动毕竟过于仓促,短短数年的思想革命亦不可能在一个泱泱古邦完成文化转型和现代价值的建构。革命启蒙者陈独秀呼唤"新青年"之"觉悟"的启蒙主义,使新文化运动具有强烈的革命和政治功利色彩。  相似文献   

17.
针对《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诠释,历代学者和当代学人众说纷纭,然皆难以全善。由自然哲学诠释与本体诠释学的对比,可以概括提出一崭新诠释之可能。关联到老子之"有、无",而论述如何由"不可说"而"可说",进而由此"可说"而"说",再进一步由此"说"而"说出对象",进而由此而"说出对象"而"执之成物"来;此正可以"隐、显、分、定、执"五阶段说之。将对应于《易传》"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参之,两者所涉为同源互补。此与"存有三态论"之由"存有的根源"而"存有的开显",进而为"存有的执定",可见道家旨在成就一套"存有的回归之道",而这样的回归之道即隐含着一"存有的治疗学"之可能。  相似文献   

18.
《荀子·劝学》说:“干、越、夷、骆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吕氏春秋·知化》说:“夫吴之与越也,按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越绝书·纪策》云:“吴、越为邻,同俗共土。”又说:“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地户之位,非吴则越。”《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也有类似记载,说“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相似文献   

19.
现代安徽文学创作自"五四"陈独秀、胡适倡导"文学革命"以来就高举"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大旗。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小说创作《风雷》《天云山传奇》等更是引领风气之先。文章以新时期以来,安徽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几位重要作家为例,回顾安徽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并就安徽文学界取得这一辉煌成就的经验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0.
祖国医学     
<正>岐黄相传黄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会治病。黄帝曾与岐伯论医而作《内径》,他们被认为是一家之祖,后来便以"岐黄"为中医学术的代称。悬壶据《后汉书·费长房传》载,东汉方士费长房见"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座,市罢,跳入壶内"。这里说的是卖药,但因古代医药不分家,就把"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