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许晓军 《理论前沿》2009,(13):44-45
劳资博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利益分化的必然表现。工会作为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代言人和维护者,要适应我国劳动关系的深刻变化,充分履行维护劳动者权益的神圣职责,通过博弈制衡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和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
实现劳资关系和谐是中国工会的奋斗目标,而实现劳资和谐必须准确地认识与把握劳资关系的实质。工会如果运用约翰·纳什的非合作博弈理论,能够比较准确合理地从微观、中观角度去认识劳资关系,工会也能够通过有效的系统的举措,促成劳资博弈的帕累托最优结果。  相似文献   

3.
本期导读     
本期学报,重点向读者推荐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许晓军所撰《中国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合作博弈及运行机制》,此文为作者所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研究——工会博弈行为与和谐劳动关系的建构"阶段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工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协调劳动关系,就是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时,首先应坚持法治至上的原则,即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时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范的范围内运行;其次,工会在协调的过程中必须依照法定程序,在法律的框架下化解劳资矛盾,通过依法有序博弈寻找到劳资双方相对的利益平衡点,及时解决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劳资矛盾与冲突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突出因素。构建权力制衡、利益共享的劳资长期合作战略是我国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面对强资弱劳的利益格局,通过改善劳资关系政府规制体系、构建相对独立的工会制度等措施,形成劳资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成为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中国工会具有“建设”职能,这一特点经常受到质疑,特别在非公企业中,工会开展“劳动竞赛”活动更是引起争论。本文认为,工会具有建设职能,这是由对当前劳资关系性质的判断所决定的。抛弃“劳资冲突论”,采用“劳资互利论”,也是当代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7.
基层工会是我国工会体系的组织基础,是承载工会工作的基本单元。当前基层工会组织孱弱,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严重制约了中国工会整体效能的发挥。作为维护工人利益的群众组织,中国工会应加快推进基层工会建设,从基层工会组织结构、利益表达和维护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实现新形势下的工会转型。  相似文献   

8.
中国工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政治功能突出,经济维护功能缺失。《劳动合同法》在《工会法》和《集体合同规定》的基础上,明确了工会的指导权,扩大了工会的参与权,强化了工会的协商权,明晰了工会的监督权,赋予工会更加明确、具体的代表权和维护权,客观上强化了工会的集体劳动关系代理人的地位,促使工会职能发生巨大转变。要切实贯彻《劳动合同法》,充分发挥工会的重要职能作用,其改进和改善的思路就是:在公有制企业积极进行工会职能创新,在非公有制企业要不断完善工会的维权机制。具体措施主要有:工会在劳动关系的形成中要充当公益指导人,做《劳动合同法》的推广者和普及者。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工会要做劳动者的利益表达人和维护人,自觉履行法律规定。在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中,工会要成为用人单位的制衡人,做《劳动合同法》的支持者。在劳动合同关系的执法监督中,工会要充当劳动行政部门的协助人,做法律执行的监督者。  相似文献   

9.
随着工人权益受损事件的频发以及劳资争议案件的持续增加,中国工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角色转变以及在调节劳资矛盾中的行为改变越来越成为工会研究者研究的焦点。中国工会由于受到特殊历史尤其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其背后主体间的关系网与典型的工会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典型工会的关系网在中国特殊环境下的变化主要产生于国家与工会两个主体之间。这种角色关系网的不同带来了中国工会角色定位的不同。在"国家—工会—工人"与"企业—工会—工人"两个关系网层面对国内外关于中国工会角色与行为的研究进行梳理,认为对中国工会角色的研究需要重视工会角色转变过程的路径依赖现象。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工会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在促进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劳动问题,而中国劳动问题的实质就是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作为维护工人利益的群众组织,中国工会改革应从结构体制和功能机制的更新入手,通过发挥产业工会的作用和加快推进基层工会的建设,促进工会体制改革,增强工会的表达和维护能力,以实现新形势下的工会转型。  相似文献   

11.
朱志坚 《工会论坛》2011,17(1):13-15
在劳资矛盾突出的民营、外资企业中,工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有理论的因素,也有法律上的原因:《工会法》对工会职能的定位亟待厘清;工会组织对于资方的独立性、对抗性体现不够;建立基层工会组织缺乏刚性的法律保障;工会干部维护自身权益没有足够的法律保障;工会经费来源渠道使工会依附于企业主;违反《工会法》没有明确必须承担的违法责任,更重要的是工会维权没有“抓手”,博弈没有“筹码”,因此要在理论上,法律上,制度上大手解决制约工会发挥作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工人集体行动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中国所发生的多起工人集体行动事件,具有如下之特点:此类事件多发生在产业链长而紧密的汽车行业且影响巨大;工资过低成为劳资矛盾的核心问题;抗争事件都是由工人自发组织的。此类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有其三:一是劳动关系已完成市场化转型;二是劳资矛盾已发展为社会突出矛盾;三是金融危机给劳工权益保障带来新问题。针对这类事件,一些地方党政领导、企业工会和全国总工会已作出认真反思,并采取一些相应改革措施。而中国工会职能作用的进一步体现,将取决于中国工人的意愿、中国社会基本制度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澳大利亚工会在建立劳资关系协商机制方面已形成一套很好的做法,并且其重视政策研究、重视舆论宣传、重视开展培训等工作方法,亦对我国工会很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邓芳 《工会论坛》2009,15(6):1-3
工会是职工合法权益的法定维权组织。然而,当现实中职工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待遇时,却往往很难寻求到工会的帮助。因此有必要从法律、制度上重新审视工会反就业歧视的必然性,也就是工会要积极参与《反就业歧视法》的制定,明确就业歧视的界定,丰富职工合法权益的内容;还要在"组织起来、切实维权"方针的指导下,积极建立行业工会和职业工会,在工会内部设立专门的保护劳动公平的部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申请加入WTO既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同时也给中国工会带来机遇和挑战。因为西方国家工会为维护本国劳工利益而主张将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 ,并反对中国加入WTO。本文认为中国工会在入世问题上应该有自己鲜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工会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发挥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把“对抗”变为“合作共赢”,从而把工会建设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是“主动、科学、依法”落实中国特色维权观的具体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会道路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天津开发区工会实践出发,探讨如何通过建立劳动关系大协调格局,实现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发挥工会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市场可以分为传统就业市场和现代核心就业市场两个类型。传统就业市场以劳资双方的隔阂和难以沟通为典型特征。现代核心就业市场以现代HRM管理方式为基础和以ICT技术为沟通手段。中韩企业中都存在建立独立工会的巨大潜在压力,但是从核心就业的思路出发,经过政府、企业和员工三方的努力,两国都可以找到促进企业创新实现企业和谐发展的工会运作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旷日持久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造成了很大困难,职工利益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我国工会组织的基本工作思路是:坚持以职工为本,坚持劳资双方权利义务平等,在充分表达职工利益诉求基础上,达到劳资关系基本平衡,从而促进职工和企业的双赢。  相似文献   

19.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中国工会的基本职责,然而现实是工会的维权相当乏力。导致工会维权乏力的主要原因,一是从维权的主体-工会自身来看,我国工会缺乏维权经历和维权的独立性基础,工会干部自身素质也不适应维权要求。二是从工会维权的对象-职工角度来看,职工维权意识不强,维权意念分化,对工会缺乏信任和信心。三是从工会维权的工具-法律角度来看,职工维权的成本太高,工会权利和职责不对衬,企业工会独立法人地位难以保障。四是从工会维权的环境-体制机制角度来看,工会维权与社会大局存在冲突,工会宏观维权的渠道不畅,行业工会组织相对薄弱、地方工会和企业工会各行其责的维权模式也存在一定障碍。当前解决工会维权乏力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强化工会的维权职能,提升工会的维权能力和水平。具体举措有:一是提升工会维权的社会认可度;二是解决工会干部维权的后顾之忧;三是推行“上代下”的工会维权模式;四是构建工会维权的社会联动格局;五是创造硬条件在身份上增强工会的独立性。六是在法律上要努力争取工会维权的刚性武器。  相似文献   

20.
工会工作主动性,是指工会组织开展活动的动力度,主要包括认知的主动性、情感的主动性、工作的主动性等。其加强,将有助于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有助于回应职工利益诉求,有助于提高工会组织的主体性。工会应通过争取党委和政府的支持、突出工会宣传的主体性、建立和完善工会工作机制、加强对新情况的分析与预测和对职工工作过程的介入等路径,来增强工会工作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