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1 毫秒
1.
消费主义时代中国传媒的文化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雯 《理论月刊》2007,(1):52-55
根据“传播与文化同构”的原理,媒介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均是特定时期的文化表现;尽管媒介的发展遵循政治、市场、技术、历史等方方面面逻辑,但其中内在的逻辑是文化逻辑。后工业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浮现的消费主义社会。消费资本主义的活力在于它将物质消费转化为一种意识形态意义的美学消费。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新闻事业领域的开放与改革,起源于西方社会尤其是战后美国社会中的消费主义正在渗透中国城乡社会的日常生活领域。中国传媒的发展顺应着消费主义文化逻辑,表现出四个特点:平民化(大众化)、生活化、时尚化和全球化。针对这一现象,本文提出了中国传媒文化应该具有的价值取向:反抗奴役与异化。  相似文献   

2.
"第五代人":自身特点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五代人”:当代中国的新族群 “第五代人”之优势与不足 “第五代人”之“后物质主义”的价值取向 青年文化对社会的“反哺”功能将大大增强 “第五代人”价值观的分化之势 “第五代人”价值观的趋同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理性与信仰之间关系的视域,结合当前风头正盛的物质主义潮流,试图阐明人生之所以有意义,不仅是韦伯意义上的社会“合理化”的工具,每一人生都有其特有的价值取向和心灵空间,宗教仍然是和谐人生构建的一个维度、一个趋向。在今天这样一个“消费社会”里,信仰已悄然成为挣脱“人被物役”状态的一个人生选择。  相似文献   

4.
袁帅 《小康》2023,(24):36-38
<正>“人、货、场”是虚拟人变现的三大关键要素,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虚拟偶像、电商主播、数字员工等多元类型数字人正在许多领域释放价值。全球首位数字航天员“小诤”上线新闻节目、虚拟员工“小浦”与客户在线互动、数字人“苏东坡”亮相北京图书订货会……一段时间以来,数字人商业化应用探索步伐持续加快,一大批数字人入职不同工作“岗位”,虚拟偶像、虚拟电商主播、数字员工等多元类型数字人在更多领域释放价值。  相似文献   

5.
孙瑾 《人民论坛》2023,(23):130-134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在“反向消费”的热潮下,当代青年的消费行为也在发生变化。“反向消费”的青年群体更享受“循环”带来的乐趣,更乐于以租代买、共享和交换;在意品质生活和性价比,寻找大牌平替与“货比三家”;目的明确,不再囤货,更注重商品的功能价值;对国货的兴趣日益浓厚。“反向消费”现象是由多因素驱动的,包括经济发展阶段转变、消费态度的变化、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个体消费动机的转变。“反向消费”不仅对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还对社会环境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变革效应。  相似文献   

6.
“反本质主义”既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基本质素,也是中国后现代小说批评话语的根本立场。“反本质主义”批评提出的直接目标在于颠覆现代性的“本质主义”文学观,倡导所谓“反本质主义”的文学写作。依据这一批评观,90年代中国小说被阐释为对没有“本质”的生活现象的直接书写和不顾一切的文本生产。中国90年代后现代小说批评话语的“反本质主义”倾向充分体现在陈晓明所使用的“现在主义写作”、“仿真叙事”和“欲望化叙事”三个术语之中。  相似文献   

7.
郭英之 《人民论坛》2023,(18):25-29
玩“剧本杀”、密室逃脱游戏、看沉浸式数字艺术展是Z世代年轻人在空闲时间里喜欢做的事情。与父母一辈相比,Z世代的旅行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Z世代的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十分多元,他们追求个性、重视体验消费,成长在科技不断创新的环境中,乐于拥抱数字产品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本文阐述了Z世代消费群体的旅游行为习惯和新需求,为了满足Z世代多元消费新需求,须重塑文旅新业态产品与服务,加快文旅新业态的数字化应用,创新Z世代文旅新业态的驱动策略。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科学哲学是科学哲学中历史主义学派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学派、反科学实在论反对科学实在论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费伊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认识论”、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和法因的“自然本体论态度”。后现代科学哲学的本质是要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的融合,但他们的理论取向并不是科学哲学走出哲学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社会下的消费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 现代主义是一股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 ,至今仍然有着广泛影响的西方思潮。在经济方面 ,“后现代”指的是一个以信息、传媒等为主导的新时代 ;在文化方面 ,“后现代”指的是一种反理性主义、反中心、反主体性的哲学思潮 ,它从根基上拆除了一切带有总体性倾向的终极希望 ;在艺术方面 ,“后现代”主要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新前卫艺术运动 ,其在艺术上的主要特在后现代消费社会 ,文化艺术可以拿来消费 ,文化亦难免逃脱被消费的命运 ,文化变成了一种商品……一切商品消费又都可以美其名曰“文化” ,在文化的氛围里捕捉…  相似文献   

10.
付茜茜 《理论月刊》2023,(5):105-115
智能技术在媒介文化生产领域的应用,不断重塑着媒介文化生产与传播形态,也给媒介消费文化带来新变,并体现着技术与文化之间的深刻关联。从文化理论、传播理论和技术哲学理论视角出发,探究智能媒介文化生产及其消费文化生成,可对智能媒介消费文化进行辩证省思。在技术的驱动下,智能媒介有着多元的文化生产潜能,智能媒介文化生产样态出现了多元与“伪自由”的悖论。基于技术与文化的互动关联,智能媒介语境下的消费文化创造着新的技术文化消费神话,能够实现高效的“符号互动”,并形成网络联动效应。然而,仍需警惕智能媒介文化生产及消费对人类心智与思维模式的负面影响,以及潜藏的工具理性与功利价值观对自由意志及反思能力的侵蚀等。总体而言,一方面应塑造整个社会对智能媒介文化生产与创造力的正面认知,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智能媒介文化消费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持理性审慎态度。  相似文献   

11.
姚林青 《人民论坛》2023,(21):62-65
近年来,“节俭”风尚回到年轻人的生活中,推动形成新的消费价值观。Z世代年轻人消费理念也发生着改变,从炫耀性消费到策略性消费、从习惯跟风到彰显个性、从重物质到重体验以及从追逐奢侈到品味至上,总体变得更加理性和精明。这与经济腾飞带来年轻一代自信心的提升、体验经济的社会形态下消费需求的升级、独具特色的圈层文化的影响、极简主义思潮的流行和社交电商的蓬勃发展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关注     
《政协天地》2012,(5):50-51
企业文化的—体三翼 企业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可见规律,个性可见魅力。他们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都由“一体三翼”构成。企业的人格文化,实质是道德文化,折射的是企业价值观,对于企业的行为取向、生产经营、评价标准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主体和内核。而企业的人格文化要持久传承,离不开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这“三翼”。  相似文献   

13.
从古今义利之辩看当前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今义利之辩看当前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王恩来一所谓义利观,即人们对求利动机和求利行为的看法,是人的价值观、理想追求和道德素质的集中体现。有的学者认为,“义”属于精神的范畴,“利”属于物质的范畴,因而义利关系体现着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其实,这只是问题的...  相似文献   

14.
资本逻辑中的“物”渗透着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自我意识,大众消费价值取向不自觉地受到这种抽象力量的统治.即“物”的符号隐喻表征了“非神圣形象”控制下的价值追寻和欲望释放,它既具有在“面子”消费观影响下为个体价值正名的“拜物教”特征,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射了在西方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大众消费价值取向的特殊“幻象”.因此,大众消费价值观的社会重构离不开理性精神的自觉和对当代文化生产的现代性反思.  相似文献   

15.
曹可建 《湖湘论坛》2002,15(5):28-29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中“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一项极为重要又颇具新意的内容。在这个命题中,“先进文化”的称谓,不仅涵盖了对先进文化的本质、属性和关系的多重规定,也包括对科学、进步、合理的文化价值取向的认定。所谓文化价值取向,通常是指一定社会条件下具有合理性存在的文化理念引导社会精神需求和价值目标的观念指向。文化价值取向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因素和文化现象,它是整个社会价值系统有机构成的一部分,既深刻反映着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一般社会价值取向,反映着该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又极大地影响着社会…  相似文献   

16.
王国伟 《传承》2012,(1):55-57
地位追求的动力使中产阶层成为社会阶梯最积极的攀岩者,而这条向上攀援的通道一定是以文化的方式,文化消费成为他们的常态,更多的大众文化消费则通过文化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来完成。文化消费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消费,也是一种情绪和心情的安抚。因此,从商业价值到文化价值,从功利需求到心灵享受,这是一个提升和完善的过程,也是文化产业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7.
青年官兵对偶像的多元崇拜,是一种军营文化的嬗变现象。它印证人们步出了“神化光环”笼罩着的“迷谷”,又叠影出打破盲目后新的迷惘。对此,我们既不可无动于衷,亦不必大惊小怪;科学的态度是启发诱导,强标固本,引导官兵正确对待偶像崇拜现象, 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评判标准,不能把“琉璃球”当“珍珠”。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人类需要一点偶像崇拜,就象需要空气一样。然而,由于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迥异,心目中的偶像也大相径庭,甚至有的把“野雉”当“凤凰”,把“琉璃球”当“珍珠”。这就要对偶像有一个正确的评判标准。诚然,崇拜谁是个人的自由,更不能要求偶像的“清一色”。但是,犹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与美学》中谈到的,俄国上流社会以柔弱、萎顿、慵倦,  相似文献   

18.
当前,“90后”青年因感情问题引发的极端事件越来越多,这其实折射出的是“90后”青年爱情观嬗变问题。由于成长于特定的历史时代,“90后”青年的爱情观己呈现出新的特点,如恋爱动机多元、恋爱方式大胆、恋爱过程简单、恋爱态度前卫等。这种恋爱观的形成是社会文化宽容、价值多元与网络传媒发展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爱情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为引导“90后”青年树立科学的爱情观,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共担责任,净化网络传媒环境,强化爱情观教育,加强沟通与疏导,打造积极健康的婚恋文化,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恋爱观。  相似文献   

19.
一后现代思潮是2 0世纪中期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由现代工业社会转入“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是对“现代”西方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的一次重要变革。西方资本主义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市场资本主义时期,文化上以现实主义为典型特征。第二阶段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文化上以现代主义为典型特征。第三阶段通常被称为后工业化资本主义,或者媒介资本主义时期,文化上则以后现代主义为其典型特征。这一时期,人们一般认为是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的。二战以后,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所存在的由于人们利用科学手段过度掠夺…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中“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一项极为重要又颇具新意的内容。在这个命题中,“先进文化”的称谓,不仅涵盖了对先进文化的本质、属性和关系的多重规定,也包括对科学、进步、合理的文化价值取向的认定。所谓文化价值取向,通常是指一定社会条件下具有合理性存在的文化理念引导社会精神需求和价值目标的观念指向。文化价值取向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因素和文化现象,它是整个社会价值系统有机构成的一部分,既深刻反映着特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