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型城镇化和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推动“村改居”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公共文化服务与“村改居”社区治理具有价值耦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之于“村改居”社区治理具有现实性。然而,公共文化服务能否促进“村改居”社区治理现代化、实现其与社区治理的有效耦合,还存在价值取向、供给机制、供给效能等诸多制约因素。因此,如何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优化供给机制,从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便成为实现“村改居”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加强对社区居民的价值引领、完善全过程参与机制、推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借助数字化治理工具等方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对“村改居”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正向赋能。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民集中居住现象在各地频生,考察村民委员会功能嬗变的实践逻辑及"村改居"文本制度与实践规则分离的作用机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对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的个案研究显示,既不同于"解体论",也不同于"延续论",作为国家—农民关系的"桥梁",村委会以流动治理的形式保持国家—农民关系的延续,但"村改居"文本制度与实践规则发生了分离,村委会并非简单延续村治模式下的基本职能,而是以"嵌入"式治理实现功能嬗变,包括主体嵌入与规则嵌入,使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秩序得以可能。同时,"村改居"文本制度与实践规则分离亦会面临一系列规则冲突和制度困境。因此,如何透过"地方性知识"视角,合理利用村庄本土治理资源和内生治理规则,实现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治理模式的现代转型应是学术研究的真命题。  相似文献   

3.
2017年,闵行区提出“党建领航·红色物业”,牵住了社区治理“牛鼻子”。2018年,闵行区出台《关于加强“党建领航红色物业”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明确将“红色物业”定位于党建引领下的住宅小区综合管理。2019年第8期封面故事《家园三变》介绍了闵行区新虹街道红色物业创建给居民区带来的转变。闵行区红色物业还带来了哪些变化?本期,记者走进了七宝镇……  相似文献   

4.
社会组织因与既有社区治理主体间的不同关联产生依附式、合作式和竞争式等三种嵌入关系,通过信任机制、行动机制和能力机制等服务策略的施行,产生了提升政治认可、激发社区活力和再造社会资本等多种嵌入效应。以国家法团主义和公民性为视角比较不同社会组织与政府及社会组织间的嵌入差异,能更深入了解社会组织嵌入社区治理的本土实践价值。W市T区社会组织嵌入社区治理的案例,是基于嵌入式治理的解释框架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村改居"社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社区。"村改居"社区治理目前面临着集体经济发展瓶颈、组织关系不顺、社区自治能力不强、公共服务落后等诸多问题。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推动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结合"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现状,探讨"村改居"社区的特征,分析目前"村改居"社区治理的困境,并提出"村改居"社区治理亦应从集体经济改制、理顺组织架构、培育社区社会资本、优化公共服务等目标展开。  相似文献   

6.
积极公民是理解城市社区治理(自治)的重要视角。当前,积极公民已深深嵌入社区治理体系当中,并在社区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不仅是连接国家与居民的神经末梢,而且还是社区动员群众、宣传政策、收集信息、推动工作的中坚力量。在陌生化的城市社区中,积极公民通常依靠典范机制、信任机制、情感机制、道德机制来发挥作用,而且“赋予半正式身份”和“陌生关系的熟悉化”为积极公民作用的发挥提供了重要的制度环境和社会基础。对积极公民的实践机制与运行基础的阐释分析,拓展了积极公民研究的中国经验和理论命题,也能为当前实现有效的社区治理提供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7.
数字技术和党组织双向嵌入既有治理体系形成的统合型数字治理已成为我国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重要模式,但既有研究尚未系统回应统合型数字治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机制。基于策略关系国家理论构建了“知识+能力+行动”框架,结合深圳市龙华区“党建+科技+治理”的个案,对统合型数字治理推动有效治理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统合型数字治理兼容了统合型治理和数字政府的优势,实现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协调与平衡,通过理念思维再造、责任利益再造、激励约束再造三大机制,塑造了基层治理共同体的统一价值基础,并从结构力和能动力两方面重塑了治理行动者的知识、能力和行动关系,促成了治理行动者间的知识融通、能力集成和行动协同,有效解决了多元碎片化和集体行动困境的问题,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8.
基层公共服务合作生产面临一系列治理难题和现实困境,如何通过“数智之治”推进其化解突破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技术-制度互构视角,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数智之治”强化基层合作生产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智之治”以技术赋能和制度嵌入推动基层合作生产,且技术与制度的互动关系呈现时序权变特征。技术工具通过主体增能、权力赋能和结构重塑等赋能基层合作生产,制度嵌入则分化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股潜在力量。其中,正式制度以成文条例嵌入合作生产过程,实现规则更新、机制革新和模式创新;非正式制度以“网络-认同”机制发挥调节效应,通过价值导向、惩戒监督与传递内化等途径嵌入基层内部,促进技术工具与正式制度交互耦合。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和深入,许多地区都普遍面临着“村改居”的问题。我们不能继续用村委会的理念去治理“村改居”地区,也不能直接套用城市居委会的运行模式。“村改居”社区居委会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在村委会和城市社区居委会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借鉴村委会治理中的优势,规避现阶段城市居委会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走出一条适合并能促进本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治理新路。  相似文献   

10.
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深化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部署。本文基于公共组织理论建立“结构-制度”分析框架,以N街道为个案,揭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微观机制和组织逻辑。基层党建以“结构嵌入”实现党组织的垂直覆盖和水平延伸,重塑了社区治理秩序;以“制度整合”实现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三种要素的连接,将结构潜能转化为治理绩效。与微观机制相表里的组织逻辑是:立体化嵌入使科层型与矩阵型组织结构并置,促进多种组织网络形态的并接;制度性整合则从合法性、相互性与冗余性三方面强化了组织网络的持续、稳定与弹性。对党领治理进行实践追踪和理论分析,既可以为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深化基层党建引领提供经验参考,也有助于求解政党与治理关联性的组织学理路,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促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是实现城市社区善治,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考察Q、M、L三个公租房社区的治理实践发现,以公租房社区为代表的城市边缘社区处于城市边缘劣势地带、治理资源贫乏,具有产权关联弱、异质性强和行政性强的特点,导致社区三治融合面临治理主体积极性缺乏、治理方式融合性有限和治理规范衔接性不足的挑战,制约了城市社区善治的水平。基于城市边缘社区“宜居”与“安居”的善治需求,在党建引领的“强国家—强社会”的分析框架下,三治融合实现社区善治是一个“渐进均衡”的善治改进过程,得益于优化自治、法治、德治的组合力度和方式提升三治“指数”。从治理的主体、效能、秩序三个方面,优化三治融合的参与主体激励机制、三治功能提升机制、治理规范衔接机制,已经成为城市边缘社区因应治理挑战,提高善治水平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乡村关系持续减弱,传统乡村治理效能的发挥面临人力、物力、资源匮乏等困境的背景下,专业社工参与乡村治理何以可为?本文从关系视角出发,以Q县H村的案例为例,剖析“五社联动”实践中专业社工介入乡村治理的机制。研究表明,专业社工基于利益性、优势性和协同性促进村庄中各主体间的联动,以促进乡村关系空间性、社会性和情感性的联结,重建“熟悉感”,重构村庄关系。关系的营造产生社会资本,促进乡村治理自治力量的挖掘和培力,激发了村庄内部的资源动员,促进了乡村治理。“五社联动”同时提供了关系联动、人才培育、资源拓展的实践机制,使得资源和人才匮乏的村庄具有了突破约束、自力振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老旧社区受历史因素和网格化改革的双重影响,存在居民群体利益分化、社区资源缺乏整合、碎片化治理等问题,加剧了老旧社区改造和改革难度。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目标下,如何重塑社区关系纽带,寻找“中间人”引领是社区治理改革的核心。广州市番奥社区老旧社区党建引领治理改革模式,从社区居民关系和社区资源整合两方面入手,成功以大党委模式推动老旧社区治理改革,为老旧社区多元主体共治提供了有效路径。结合“番奥模式”治理经验,将基层党组织嵌入社区引领社区关系重塑、社区机构合作以及社区资源整合,是构建老旧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朝阳区N社区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同社区实际相结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创设出“基层议事共治”机制,形成了议事平台体系化、议事主体多元化、议事主题精准化、议事规程制度化、共治机制灵活化的“五化”格局,构建了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参与和沟通议事渠道。这一机制使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先进理念转化为基层民主制度创新,进而在实践中推动基层党建、基层民主、基层治理现代化协同并进,有效破解以往社区治理中面临的诸多困境,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提高了居民的主体意识、成就感、满意度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15.
山地民族村落共同体作为有别于城市社区与典型农村社区的共同体形态,以其变迁视角反观“亦工亦农”生计模式,发现家户“亦工亦农”生计偏好不仅受国家制度、国家政策等国家规则的影响,也受族群认同与信仰、交换与互惠等乡土规则的影响,更受理性小农家户生计规则影响。在村落变迁语境下,规则生产的最终目的和无意后果使“亦工亦农”嵌入到村落共同体秩序中,形成特定的经济结构和生计模式。当下,村落“软治理”的实践路径依赖是对村落终结普遍诊断的突破,同时意味着少数民族村落共同体内规则再生产和秩序建构正经历规则“硬治理”到复合规则“软治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民族交流,促进民族团结的高度,推动建立各民族互相‘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这是深层建构民族团结工作新模式,探索新时代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根本指针。贵阳市观山湖区作为省会城区中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典型样本,以“发展中治理”“治理中发展”的视角,真正实现各民族的“生活嵌入”“情感嵌入”“事业嵌入”、为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提供了新的治理样本。治理主体根据治理辖区的基本特点,因势利导、有序建构,孕育出多民族互嵌式社区良性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整个治理过程中,“党建引领”贯穿始终,既“有形”又“无形”,为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中内生动力激发提供了“新解”。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村改居"后的社区已成为一种新的社区模式。与城市社区相比,其在要素构成、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如何科学有效治理这类社区,是新形势下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课题。河南省新郑市以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契机,以党建先行为切入点,围绕加强"村改居"后社区治理,进行了三个方面探索实践。第一,健全架构,探索过渡型组织体系。"村改居"各项工作有序推进,首先要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组织架构。河南省  相似文献   

18.
冉连  张曦 《理论月刊》2023,(8):47-56
党建引领社区有效治理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既有关于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研究往往将重点聚焦于治理结构较完善的社区,而较少关注城乡接合部社区党建引领基层自组织发展对社区治理有效性的影响。基于“输入—转化—输出”分析框架和成都市H小区田野调查发现:在个人自利动机驱动下,小区居民的原子化、个体化、异质化特征凸显,公共参与中“搭便车”行为使得小区集体行动陷入困境。在组织自利动机驱动下,缺乏监督的物业公司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存在独断专行、不作为、暗箱操作等问题,小区物业服务质量低下,物业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社区治理难题。面对社区治理挑战,成都市X街道Y社区党委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诉求为切入点,以推动业委会成立与运作为关键抓手,完善了H小区治理结构体系,解决了小区治理难题,减少了社区治理中个人与组织的自利行为,打造了多元主体各司其职、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有效激发了社区治理活力,由此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社区有效治理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正物业服务因其与城市居民生活密切相关,长期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社区服务的痛点、社区治理的难点,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难题。2017年1月,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实施"红色引擎工程",探索以党建为统领的社区治理新模式,并将"红色物业"确定为该工程的主攻方向。江岸区在全市率先实施"红色物业"计划,在全国率先组建了首家公益性企业化服务实  相似文献   

20.
妇女议事会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性别平等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近年来上海P区妇女议事会的运作探索初步形成四个议事机制,即强调因地制宜、推陈出新的议事征集机制,注重规则、接纳与协商的议事讨论机制,议行合一、且行且议的议事落实机制,以及多主体内外联动的议事保障机制,促进了妇女议事会的落地,为女性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决策与治理提供了空间,进一步强化了女性协商对话能力,改善了女性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相对边缘化处境。未来基层妇女议事会的建设,需兼顾社会治理与社会性别视角、改善议事代表结构与流动机制、规范议事规则与程序以及将性别视角嵌入基层社会治理的长期整体规划之中,聚焦女性群体的机遇结构赋权和主体能动性增能,建立迈向性别平等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