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0 毫秒
1.
余华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从早期先锋写作到后期现实主义写作的转型。总体看来,他的创作转型是机智的,是值得肯定的。在创作后期,他将作品的主题由揭示“人性恶”回归到“人性善”,表现了他在创作中对“人”的关注由孤立走向全面。小说回归趣味性和故事性,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他开始将现实和历史结合反思,作品具有了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余华的转型,启示当下文坛:走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承担厚重的社会历史责任,拯救并发扬人性中光辉的一面,依然是文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胡学文小说中的人物共同构织出一个"寻找者"的群像,"寻找"的主题构成其小说创作的主旋律。"寻找"蕴涵的悲剧意味与精神向度也使得胡学文的小说没有落入流行的底层叙事模式,呈现出独特的精神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悦 《理论月刊》2010,(8):131-133
蒋光慈创作的普罗小说不仅把握了题材与意识的尖端与前卫,其乌托邦式的狂热与激情也极具先锋色彩。然而"平视性"的交流语态、强烈的故事叙述欲望、与传统言情小说的多重暗合又分明的显现出通俗意味。正是1920年代后期的社会情势与文学转型及上海独特的文化市场造就了蒋光慈小说先锋与通俗并举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王姬萍 《求索》2013,(1):159-161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被我国现代作家莫言获得,这是中国现代小说步入世界优秀文学的最有力佐证。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现代小说历经了不同时代的艰难嬗变,《狂人日记》的问世使得中国小说写作步入了现代性的历史文学范畴。而后,中国小说不再只是流传于街头市井案头的消遣文学,它以其深邃的写作技法和潜隐的文学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之成功典范。中国现代小说之生成主要由"个体作家创作"和"文学社团"两因素推进。中国现代文学生成之过程充分彰显了中国小说接嫁性与本土性之文学征候。  相似文献   

5.
王东 《求索》2010,(12):215-216,186
传奇作为中国小说的叙事传统,始终影响和制约着中国现代小说叙事方式的生成和发展。徐訏、无名氏的小说创作,在上海这一"传奇"时空的映照下,自觉适应大众消费的通俗文学需求,努力采用通俗而传统的传奇写作和叙事策略,在超越日常的"浪漫想像"中营造出一种奇异的"欲望化叙说",以其对传奇叙事传统的成功承袭,形成了具有深刻"中国经验"的现代都市传奇。  相似文献   

6.
在令人炫目的文学世界中,方方的小说始终扎根现实,剖析现实,批判现实,恒定的创作风格流露着其对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坚守。方方在作品中呈现欲望,强调命运,并借小人物的悲惨遭际屡屡搭建起欲望与命运的绝杀场。因欲望而生的"求之不得"、"得而无味"最终都在"接纳命运"中偃旗息鼓。欲望言说与命运桎梏因此成为方方小说的重要主题,凸显着其人道主义关怀,更彰显着其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7.
今天"非虚构写作"已经成为新世纪文学的一大重镇,它在文学观、美学观、价值观、历史观上表现出来的新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小说叙事范式的当代转型。今天的"非虚构写作"主要分为"非虚构"的历史叙事和"非虚构"的现实题材文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文学/历史、文学性/历史性、虚构/真实的处理方式上,去发现"非虚构"历史叙事表现出来的新理念、新方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文学的"在场"与底层发声等方面发现现实题材"非虚构写作"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何亮 《求索》2010,(6):187-189
赵彦卫在《云路漫钞》中,最先指出了唐小说"文备众体"的艺术特征。赵彦卫所说的"文备众体"中的"体",主要指在唐小说中出现的各种文体及其要素,不完全等同于"史才、诗笔、议论"。唐小说"文备众体",受当时"行卷"、考试和仕宦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由于中国在东亚文化圈的主导地位,唐小说文备众体的艺术特征也影响了东亚各民族的小说创作,东亚的小说也有兼备多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王素华  吕文鹏 《前沿》2011,(8):177-179
元小说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文学中的投影,对虚构和现实的关系提出质疑,对语言表征产生危机,思考着"什么是小说,怎样写小说"的问题。旅法爱尔兰裔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作为极具代表性的元小说作家,他独特的写作风格一直为世人所瞩目。他的小说《马龙之死》极端反传统,通篇运用了露迹、作者闯入、创作与评论相交融、语言片段的拼贴等策略,充分展现了其元小说性。本文拟从《马龙之死》的文本出发,分析其主要的元小说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0.
彭超 《求索》2011,(4):200-202
从发生学角度可以认为李劼人的早期白话小说创作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创作之路的基础,中国现代白话小说从发生到成熟的过程与李劼人早期白话小说经历的"起"、"承"、"转"、"合"是相似的。如果以李劼人早期白话小说经历的"起"、"承"、"转"、"合"为线索,可以判断中国现代白话小说是如何在传统小说基础上融入现代西方小说元素创造性地生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白话小说。因此,对李劼人的挖掘发现,有意于完整呈现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发生的历史现状。  相似文献   

11.
李婷 《求索》2012,(9):179-181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农村题材小说一直是作家们关注与创作的热点,不同的历史时期,农村题材小说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这种特征主要通过农民形象的塑造来体现,而一直以来农民更多的是作为底层的主要构成者存在。胡学文是近年来关注农村底层创作非常活跃的一个作家,他的作品在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的同时,也在用别一种方式警醒世人在物欲横流的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到底该怎样坚守和珍惜最后的道德与文明底线,在一片和谐的主流氛围下,该怎样对待处于底层的农民在新时期的这种嬗变。  相似文献   

12.
伍西明  劼雄 《求索》2011,(3):209-211
在改革开放的转型期,市场化对文学生产的影响力不断加大。作为一个置身经济中心和火热生活现场的作家,卫鸦的小说创作没有拘泥于对底层人生的纯写实描写,而是把笔触投向广阔的社会人生和各色人等,揭示了人性中柔弱、善良和隐忍的一面,既直面底层生存的现实,也投射了悲悯、希望和光明。卫鸦承续了沈从文的人性书写流脉,给当代小说创作添加了新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3.
胡用琼 《求索》2012,(11):107-109
在标志着余华创作转型的小说《活着》中,福贵老人所唱的"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旧日歌谣具有特别意味,它暗蕴了余华小说的三重结构,也总结了其生存哲学的发展脉络。少年/儿子发现了世界的荒诞真相,中年/父亲充满了欲望与幻想,试图"掘藏",而老年/祖父则摒弃了世俗的欲望,正确确立了人与荒诞世界的关系。这是一个由稚嫩到世故再到成熟的人生之旅的全过程。由此,余华转型后的小说写作不是如学界公认的所谓向"父亲"、向当下现实的认同,而是向"祖父"、向传统生存哲学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王华 《求索》2012,(2):205-207
方方的三部重要中篇小说《奔跑的火光》、《树树皆秋色》与《万箭穿心》揭示了各类女性面对婚姻家庭的困境。本文通过探讨方方塑造不同女性形象,展示她们共同的婚姻困境,揭示女性的性别困境。方方秉承中性写作立场,在批判男权文化造成女性婚姻、性别困境的同时,也反思批判女性自身的弱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15.
王布新 《前沿》2008,(6):189-192
苏童是当代文坛上较有争议的一位作家,文学史家对苏童的定位也有较大差异。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家写作的历史语境、文本的建构特征及书写变化等因素进行考察,找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应该归结为作家始终秉持的虚无主义的价值立场。在此价值立场的支撑下苏童的小说创作大致经历了由远离现实的故事叙述转向关注现实的创作转型,初步显示了作家现实介入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田敏 《求索》2010,(11):211-213
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是对晚清谴责小说的继承与超越:一方面,同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的创作背景,它们都表现出再现广阔现实的"针砭时弊"的特征,促使长篇小说创作走向现代现实主义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谴责小说虽然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丑陋,却仅止于"仅足供闲散者谈笑之资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小说"。而茅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建立起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先进的社会科学思想是作家剖析现实的法宝,从而形成批判犀利的"社会剖析小说"派别,并成为日后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潮。  相似文献   

17.
张军德 《求索》2010,(9):219-221
韩少功的《山南水北》是作家出版社为启动"共和国作家文库"大型文学工程而推出的一本小说体散文力作。关于这本书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诸多评者多有论及。本文从作者对农村广阔天地的"开放"与"叩问"以及作者创作风格的演变,对其探论。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在我国其由冷到热、由弱到强的过程,恰是中国女性小说从初醒崛起到繁荣辉煌的时期.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女性小说创作中不仅有着鲜明的印记,而且带有鲜明的女性意识特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气质.正因为这种关系和这种气质,中国当代女性小说创作与世界女性小说创作有着一种灵动的关系.本文将从拼贴原则的运用、身体写作策略、边缘化的写作路径、与通俗文化的结合等几条创作路径中,探寻当代女性小说如何颠覆男性中心主义历史传统、解构传统创作方法以构建女性文学的后现代气质.  相似文献   

19.
龚武 《求索》2007,(7):190-192
作为戏剧性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通过一系列戏剧创作手法,详细刻画了主人公在追寻美国梦时所作的思考,这些思虑是追求梦想的勇气,对笙歌达旦宴饮享乐的反思,对一相情愿去重温旧梦的盖茨比这一形象象征意义思考,也是作家对小说运用戏剧手法写作本质的探索。小说所使用技巧与詹姆斯的理论相互辉映,验证了戏剧小说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朱山坡是当代优秀小说家,尤其在短篇小说的创作方面取得了好的成绩,他把小说的呈现层次从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社会中的人的层次,提升到关注人的灵魂,从而使得小说的表现力提升到了"普遍精神"的高度,把人的命运呈现提高到了"灵魂"的高度,所有现实社会的命运遭际,也只不过是这个"普遍精神"的现实化而已;对于底层书写的执着,这是朱山坡短篇小说人道主义情怀的体现,时代精神也恰恰是在无数个底层小人物灵魂的普遍部分中得以呈现的,朱山坡小心地内敛着自己的同情,把底层情态尽可能以混沌一体的原生态端呈在读者面前;小说中对于想象的执着,把想象置于经验之上,从而使朱山坡的小说获得了巨大的象征性,这也是作为诗人的朱山坡对于小说的"诗化改造"。这三个特征使得朱山坡的短篇小说,多意,够味,耐看,并具有卓异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