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村级事务契约化管理通过契约形式,把村际各类事务以及各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固定下来,为村级民主化、法制化管理提供了一个双向制约、平等互利、民主协商的平台。实践中,这项制度仍存在着配套政策未同步、全面契约不合理、农民参与不足、制度设计不规范等问题。为此,亟待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村级事务契约化管理格局。  相似文献   

2.
协商治理:村民自治有效实现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论坛》2017,(2):32-39
以民主选举为重心的村民自治面临三个问题:一是村民自治从参与到选举的扭曲,村民自治变成村官自治,民主的本质被掏空;二是精英牟利和民众权益被损害,村民自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目标遭破坏;三是以民主选举为重心带来精英主政以及"封闭式决策",造成村级决策的合法性脆弱。以协商治理为重心的村民自治的比较优势在于:一是以协商治理为重心更能体现村民自治的民主本质;二是协商治理更能促进村民自治中村级公共事务决策的合法性;三是以协商治理为重心的村民自治提升民众的政治效能感,有助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一是要搭建日常协商治理的平台和载体,二是要加强农村协商治理的程序化、制度化建设,三是要提升民众的协商治理意识和能力。唯其如此,才能促进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中国农村村级治理中,文化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影响深刻。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文化遗存依然根深蒂固,现代民主政治的治理体系和模式需要充分利用和重构当前中国农村村落文化中存在的很多合理因素,去粗取精,实现农村村级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4.
机关事务治理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机融汇于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历史叙事之中。如何理解我国机关事务治理制度的历史变迁,是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命题。我国的机关事务治理从以"后勤服务"为主要表现形态的传统机关事务管理向以"运行保障"为主要表现形态的现代机关事务治理转型,经历了雏形渐成、改革发展、深化改革三次重大的制度变迁。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机关事务治理制度变迁过程中制度背景、政治变量、路径依赖和关键节点的"混合体"模式深刻影响着机关事务治理制度的变迁历程,国家治理范式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因素则是制度变迁的动力所在。展望未来,机关事务治理现代化要正视新时代赋予的新要求,加强制度创新消解路径依赖逆向张力,推进机关事务治理职能法定化,完善多元协同的机关事务治理模式,从而推进新时代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农村村一级,有党支部、村委会、经济合作社、团支部、妇代会、民兵营(连)等组织,分别承担着政治、经济、群众工作和社会管理事务.在这些村级组织中,党支部处于核心地位.这是村级政权组织的基本格局;在这个格局中,建设好党支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对重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强化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山东省莒南县探索创新出"村级党组织+供销社+农民合作社"的"村社共建"模式,在促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基层供销社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效。这表明,"村社共建"不仅是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和服务功能的有效载体;也是以合作经济方式推进强村富民、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效手段。为更好发挥供销社综合改革对农村基层治理的作用,有必要将"村社共建"纳入新时代"三农"工作总体布局,强化"党建带社建"对"村社共建"的引领作用,加强以基层供销社为主导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明晰"村社共建"各方的利益和产权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关于一个村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实践的个案研究,主要利用一个村庄的日常政治生活的材料反映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的运作状况及其实施效果。研究认为村民代表能否在村级治理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中发挥效能,不仅与制度建设有关,而且与村庄治理多元主体间的民主协商以及村庄社会信任分不开,三者缺一不可。乡镇政府、村级自治组织需要通过与广大村民及其代表共同遵守一定的制度和规则,在理性协商的基础上处理乡村公共事务。其中任何一方主体的"缺位"、"错位"、"越位"都是对协商民主的损害。这样做的结果,既可以防止村民自治蜕变为村干部自治,又能够纠正乡村治理主体行为关系的紊乱。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当前,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挖掘农村"新型合作"改革的政治意蕴和政治价值,以农村三大政治行为主体为重点,以完善农村治理机制为主线,加强农村政治建设。加快农村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9.
"3 1"村级治理模式是浙江省C市溪村为了顺应村级治理需要而进行的制度创新。其本质在于,明确各权力主体的职责,构架一套相互制衡的权力运作体系。该制度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1、有职有权、权责明确,充分调动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2、权力制衡、民意提升,有效保证了村庄权力运作的公正、公开、公平。3、选聘分离,人才交流,有效加强了村级队伍建设,提高了村庄治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后,村庄政治经济生态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诸如村民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农村林业生态建设环境得以改善。同时,林改后农村基层治理也面临了一些新问题:资本上山后引起的林权集中与纠纷、群体性决策失误和农村基层组织面临运转困难等。为此,可以通过推进能人治理与村庄优质社群的并重,构建村庄事务的多中心治理与合作机制等方式,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村级层面有效实施,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包容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村政治体制改革三十年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指针对县乡政权和村级建制的制度性调整,以改善国家对农村社会的治理,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展开的基本背景是农村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其面貌受后者影响。改革以来30年间,在村、乡、县三级,分别进行了各种政治体制的改革。由于对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原理缺乏通盘了解,三级改革在诸多成就之余,仍欠缺整体协调。在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战略之下,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应该寻求村、乡、县三级联动。并要和一个纵向的综合农协体系相互支撑。  相似文献   

12.
村级治理与农村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级治理方式演变的轨迹体现着政治文明的发展水平。农村社会的变迁必然要求农村治理方式的创新,村民自治对农村政治文明建设产生了积极的效应。以村级治理创新推动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以政治理念的文明渗透和指导村民自治;以政治制度的文明支撑和固化村民自治;以政治行为文明规范和引领村民自治。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对传统乡村基层民主的稳定和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深远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既有有利于夯实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培养现实的政治人,促进农村社会秩序稳定的积极影响,也有导致现有农村村级组织领导人出现人才断层,使流动人口民主权利的行使处于边缘性状态和使乡村干部短期行为造成的危机显性化等消极影响。正确处理农村人口大量外流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关系,成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当前村民自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民自治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的重要实践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分析其科学内涵,界定其治理边界,结合实践,探究其得失,寻求其建设对策,对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公共治理机制,促进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普遍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农村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内生力量。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迫切需要,也是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升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水平,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基础工程。在目前尚未彻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创新发展机制和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是当前许  相似文献   

16.
罗元恒 《学理论》2009,(18):108-109
村民自治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的重要实践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分析其科学内涵,界定其治理边界,结合实践,探究其得失,寻求其建设对策,对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公共治理机制,促进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普遍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创新村级治理模式推动农村的和谐稳定和科学发展,一直是政界和学界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就创新我国村级治理模式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表明,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可行的路径当属村党组织领导、村代会决策、村委会执行这种三位一体的民主治村模式。  相似文献   

18.
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农村政治生活的重要主体,是形成农村政治生态的关键因素。这些年来,不良政治生态文化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上与组织疏离,对下严重脱离群众;许多村级组织治理能力不足,干群关系紧张,甚至滥用职权、贪污腐化问题突出。农村政治生态的劣化甚至恶化,究其根源在于全面从严治党向下延伸没有做到位,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从严治党的边缘地带甚至"盲区"。因此,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农村基层延伸,是从根本上净化优化农村基层政治生态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9.
翟昌民 《求知》2010,(5):6-9
<正>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实现了由人民公社体制到村民自治的根本性转换,相应地,农村权力结构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是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进步。但当前在村民  相似文献   

20.
经济社会转型期随着市场化发展而日渐觉醒的村民的民主意识、法治理念、权利思维、平等观念的不断增强,使村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和参与农村社会政治事务,农村现行基层治理模式和乡村民主政治体制面临着变革和调整的需要。宪政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产物,代表着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基层的治理变革既需要对农村基层社会的经济政治资源进行调整和组合,更需要在宪政理念的主导下进行自治制度的革新。基层治理的宪政化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期基层治理变革的方向。在宪政理念的指引下,农村基层治理变革具有自身鲜明的制度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