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现社会公平是当代各国政府社会管理的基本诉求,更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目前我国政府社会管理的迫切要求.重塑政府社会管理的公平理念、调整社会管理的基本结构和政府社会管理的基本功能、构建政府社会管理的长效利益机制、把握政府社会管理的四个重要维度,是公平视域中政府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在正确理解社会公平及我国公平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才能深刻认识地方政府在实现社会公平目标管理中的价值和作用以及地方政府在追求社会公平结果与理想之间存在的差距,并进一步提出地方政府在追求社会公平管理目标中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平等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指向与要求,是衡量社会行为主体价值的一种尺度.公平是一种特殊的平等.和谐社会首先应是一个基于平等价值的公平社会,平等与公平的价值是和谐社会的底蕴与前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应当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平等与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和谐为标准,以自由与平等完全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为归宿.社会主义的原则与本质内在地要求我国执政党和政府应遵循平等原则,在公民基本政治、经济权利方面,应当无差别地"按需分配",而在非基本的政治、经济权利方面,则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就是要求人们在公共理性的支配下,逐步由不尽平等走向平等,在科学发展中实现公平与和谐.  相似文献   

4.
随着对公平问题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政治公平在实现社会公平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处在价值核心的地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公平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的基础和前提;政治公平尤其是政府权力干预社会运行,实现社会公平的核心调节器;政治公平是社会稳定的价值轴心。  相似文献   

5.
责任政府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基本价值理念,是责任行政模式的一种制度安排,它"必须回应和满足社会和民众的要求,承担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与"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价值追求与新公共行政所主张的社会公平理念相契合。而现代行政强制作为责任制政府的制度和机制安排之一,在实施过程中所表现的伦理缺失显然与责任行政追求公平正义、回应和满足公众利益诉求的这种"应然性"相背离。因此,现代行政强制,要从伦理的维度出发,站在公共利益的基点上,真正合乎维护社会正义的正当目的,回应和满足民众利益,重塑政府行政的伦理精神,以实现现代责任制政府的精神底蕴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6.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表现,既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的基本体现,对于促进社会的平等具有重要意义。政府有义务通过各项举措不断提高教育公平的程度。在梳理现阶段我国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探究在尊重事物长期发展、动态渐变的过程中,能够逐步提高教育公平程度的措施,在循序渐进中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7.
公共政策与社会公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最重要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公平,社会公平作为现代公共行政的基本价值目标,要求公共政策行为体现公平的结果,才能使其具有内容上的合法性和可接受性.如果公共政策不维护社会公平,社会成员就会抑制它,公共政策也会失去权威之源,社会就不可能实现整体进步和社会发展.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公民参与范围,强化弱势群体的诉求机制及完善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对称平衡都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论科学发展观中的社会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 ,蕴含着社会公平是社会发展核心价值和动力的思想。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社会公平是转型中国秩序重构的价值标杆。本研究基于"程序"与"实质"两个维度,将社会公平划分成程序公正和结果公平,并考察它们对农村居民基层政治信任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居民对基层政府的信任程度明显弱于高层政府。相较于制度绩效和价值观念,社会公平已构成农村居民基层政治信任的重要来源。伴随着社会转型与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程序公正对政治信任的影响强于结果公平的效应,这说明农村居民对社会公平的需求呈现"后物质主义"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刘小刚 《学理论》2009,(29):69-70
教育公平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论文通过对教育公平内涵的界定,分析了其在具体教育现实中的各种显现,继而阐明了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应有的伦理关怀及其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社会公平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政府对公众期望的有效回应,构成政府信任的来源。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5年数据,检验社会公平和经济绩效对政府信任的影响,得出研究结论如下:在社会公平方面,公众对财富及收入分配公平、工作与就业机会公平和司法与执法公平的评价与政府信任正相关,公众对社会公平程度评价越高,可能越信任政府。在经济绩效方面,公众对发展经济、增加人们的收入和扩大就业、增加就业机会的评价与政府信任正相关,公众对政府的经济绩效评价越好,可能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越高。从总体上看,社会公平对政府信任的影响力大于经济绩效,其中最主要的贡献来自司法和执法公平。区分来看,仅比较财富及收入、工作与就业机会公平和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扩大就业增加就业机会对政府信任的影响力,经济绩效因素则显示出更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公平、效率和秩序是法律的基本价值,这些基本价值检验着任何一项事业和行为的合理性,并成为支撑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更是法律存在的根基。将代表着人类社会的美德和崇高理想的公平、效率与秩序作为公司法的价值目标,强调人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注重利益和负担分配的公允与衡平,是有其合理性的。  相似文献   

13.
西欧社会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英君 《理论探索》2011,(5):98-102
效率与公平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社会的两种价值取向,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协调统一是人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西欧国家的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基本实现了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均衡发展,它们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的措施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些启示包括:建立有利于公平分配的税收制度,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公平的教育体制,建立成熟的民主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14.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如何加快教育改革,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实现教育公平,是政府实施惠民工程、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5.
政府作为社会的主要管理者,其政策的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会对社会的价值取向产生影响,当前社会不和谐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政策的价值取向有失公平,造成了社会的失衡。本文通过对公平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分析,提出了和谐社会对公共政策公平性的平等性诉求与差异性诉求,以及增强政策公平性的途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使和谐社会的构建变得不仅必要而且十分迫切。本文作者认为,社会和谐与社会公平作为政府所追求的两大目标,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谐社会应该以社会公平为基础和前提,而由于机会自由是社会公平的核心,垄断又是机会自由的天敌,所以,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就应该以保障机会自由,消除任何歧视性政策,反对任何形式的垄断为公共政策的依归和目标导向。  相似文献   

17.
目前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存在多种观点,争论颇多。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公平与效率在更多的方面是相互促进的,无论是市场层面,还是宏观层面,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我国目前社会不公平,收入差距过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社会公平是政府的直接责任,两者的协调统一必须通过政府注重公平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差异性社会,这是构建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社会基础。差异性社会的正义原则既不应为新自由主义的完全市场原则、也不能是民粹主义的超前空想原则,而应当是"差异的正义",即以"基本公平+比例公平"双层结构原则,探索实现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医疗保险均等化之路。根据双层结构原则,改变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碎片化、多元化格局,建立统一的我国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应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以社会公平为原则,在全国范围内保障每个公民医疗保险的平等权益;多种补充医疗保险适应差异性社会的差异化医疗保险需求,体现比例公平原则。保障基本公平,适度尊重比例公平,不断消灭差异,走向最终公平,这就是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发展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19.
吴涛 《学理论》2013,(3):6-8
社会公平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当前我国许多社会不和谐现象产生的根源都是不公平问题。解决社会不公平问题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又是构建和谐和会的前提和保障,同时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更是行政伦理的价值取向,其对国家的稳定、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地区、阶层方面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