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一、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对研究工人阶级问题的不同意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分析工人阶级问题的理论基石。正是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科学地回答了工人阶级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条件,深刻地揭示了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作用和主要特征,从而天才地揭示出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远大前途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的社会力量。马克思主义的工人阶级理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就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关系理论,是从社会的本质关系中发现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先进阶级的理论。这一理论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检验,愈益显示出它的正确性和生命力。社会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也研究工人阶级问题。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结构和功能、社会阶级、阶层、群体、社区、人际关系、社会心理等等,以及社会的现代化等问题都与工人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强工会学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丰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 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建构中国工会自主知识体系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新时代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稳定创新 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提高工会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现实需要。研究认为,中国工会学主要应用马克思主义的 理论和方法 , 研究中国工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工会活动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中国化的成果,应当 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进行培育和建设。中国工会学学科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应当以“工会学”的本体 研究为核心,以“工会 +”的相关研究为支撑。研究建议,新时代推动中国工会学学科建设,要加强组织领导, 推动学位学历教育,加强学术研究和教材建设,并在全国高校形成工会学学术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令人瞩目的显著成绩,人民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了解这种变化,研究社会各阶层间的相互利益关系,充分掌握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民主政治诉求、经济利益需要、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保障愿望,用社会结构理论分析各个阶层生产生活和发展状况,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独特的眼光认识职工队伍结构出现的新变化,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审视研究工会工作,对我们拓宽思路、创新方法,有着十分有益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城乡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不断变化,工会在社会管理中所承担的职责越来越重要,所肩负的使命越来越重大。四川南充市总工会在协同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积极探索,认真实践,实现了从管理型工会向服务型工会、从被动型工会向主动型工会、从单向型工会向互动型工会的“三个转变”。  相似文献   

5.
高光、李真、马鸣和王昌远同志主编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结构研究》一书将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家“六五”科研规划中的一个重点项目,是一部面向现实、回答改革开放提出的问题的理论专著。本书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发展,给予回顾和反思,同时考察了当代各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矛盾问题的新探索,在对国内有关情况作大量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的阶圾结构和社会矛盾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提出了富有启迪性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其内在逻辑结构的外部延伸,诠释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必须内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构建过程和逻辑结构。劳动范畴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问题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含蕴着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整体。劳动范畴的科学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生成过程的缩影,成为马克思、恩格斯剖析人类社会演进问题的主线。劳动范畴的理论图景是马克思主义逻辑结构的映像,是连接马克思主义各个理论模块的枢纽。因而,劳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内核,为呈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结构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家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已经泛化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家文化及泛家族化倾向在中国的各种组织中普遍存在,传统家庭的固有功能目前已经逐渐地转移并内化在各类微观组织之中。家族的组织特征、人际特征及行为特征推广到家族以外的团体或组织。家文化的泛化影响了华人企业组织和管理模式。他们的研究为家文化及其泛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在理论的深入拓展,定量研究方法的改进以及本土化实证研究等方面仍需做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几个维度及其关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理论集中地体现创新思想理论思维维度的逻辑纽结性,产生根基维度的社会实践性,前 提特征维度的科学真理性,社会功能维度的理论指导性。这“四性”或“四个特征”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在 其创新思想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上更加显示其理论创新的深刻含义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有序、稳定安宁、生活幸福的美好社会,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和”思想的汲取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职工人口学     
职工人口学是一门关于职工人口与自然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总人口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职工人口学旨在揭示职工这一特殊人口群体的内在联系以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是人口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职工人口学以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即“两种生产”)的思想观点作为理论基础,运用人口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系统地研究职工人口现象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并从人口社会学、人口经济学及人口心理学等多重视角,着重研究以下内容:职工人口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对职工人口学研究的指导意义;劳动力资源与职工人口;人口结构与职工社会经济结构;人口质量与职工人口素质;人口再生产的一般理论及其与职工婚姻家庭、职业妇女的关系;职工人口的地埋分布与迁移;人口与经济发展;职工家庭人口与家庭经济;人口与生态环境;人口老龄化与离退休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职工计划生育与人口政策;人口发展战略等。以上研究内容对于从整体上了  相似文献   

11.
To establish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contexts of peasant political action, this article examines critically various approaches in social anthropology and Marxism. In the context of peasant societies, it considers the problematics comprehended in a distinction between a class‐in‐itself (an economic category) and a class‐for‐itself (a political group) recognising that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one into the other is mediated by primordial ties such as those of kinship. For the analysis of such ties various approaches in social anthropology are examined, and emphasis is given to underlying conceptual problems in structural‐functional holism and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in the light of a Marxist conception of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man and society. It outlines an approach which seeks to extend the framework of class analysis.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该企业不同层级职工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职工对职业稳定性评价等方面的差异.研究了该企业职工阶层分化的特点.提出在国有企业,职工阶层分化的过程已经基本完成.在新的阶层关系下认识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们面临的又一课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是在近代中国的社会条件下,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影响下,在 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的工会与工人阶级进行的伟大斗争实践中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它百年的演进及其成果, 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其中的工运理论中国化的过程和成果,也是党和党所领导的工会、工人阶级进行伟大 探索和奋斗的过程和成果。这一理论成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主义理论包括工运理论的宝库,为工会和工 人阶级提供了新的理论武装。这一探索和奋斗还将继续进行下去,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必将在创新中走向 更高阶段,并以其强大的理论力量,照耀着新时代的工运在中国大地上演出生动活泼的景象。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代表和体现劳动者利益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中,我国最强大的劳动者阶级--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社会阶层涌现出来.人民内部矛盾显著增多,劳动关系矛盾日益凸现.如何理解和运用劳动价值论协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关系问题,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Analysis of the scholastic achievement of 150 white pre-teen-age boys and girls in relation to their mothers' aspirations for them, selected socialization practices, and their social origins helps explain disparities in scholastic achievement between working class and middle class children as well as disparities in achievement within the working class. Mothers in this stratum, as a rule, do not articulate high educational and occupational aspirations for their children, especially for girls. Yet, girls exhibit significantly higher achievement than boys and their achievement is conditioned more by maternal aspirations than that of boys. Girls' greater responsiveness to their mothers' aspirations and their higher scholastic ability are due to the fact that white working class mothers engage in more early interaction and employ less coercive discipline with daughters than with sons. Boys' achievement is more responsive to variations in maternal practices than to maternal aspirations. Although not typical, mothers who interact much with their sons early in life and who do not employ coercive discipline produce high-achieving sons. Otherwise, they do not, whatever aspirations they hold for their sons. For girls, maternal aspiration is the more critical determinant of achievement. Downwardly mobile women, those working class women with middle class origins, differ from the stable women in their stratum in that they have equally high aspirations for daughters and sons. As a result of their mothers' high aspirations and more enlightened practices, the daughters of downwardly mobile women are the highest achievers in the white working class. Their sons, however, are underachievers, mainly because downward mobiles adopt the prevailing pattern of their class of destination and rely more on coercive discipline in socializing boys.This research is supported by Welfare Administration, HEW, under grants CRD-371-C2-9 and 10-P-56018/5-4.A revised and extended version of a paper given at th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Social Problems, August 1970, under the title, White Working Class Women and Their Families.Received Ph.D. in Sociology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New York. Major present research interests are structural determinants of variations in patterns of socializing children, intergenerational changes in socialization practices and beliefs, and the effects of family structure and socialization on children in different structural contexts.  相似文献   

16.
公平正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之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公平正义及其实现的问题予以强烈的关注。"科学发展观"中的公平正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公正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指导原则。工会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应成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促进力量。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 ,集团公司及下属企业的工会和职工群众参与资产运作 ,实行民主管理的职责和任务日益显得重要 ,而集团公司内部却出现了工会组织断层 ,民主管理断档的现象 ,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社会规模巨大的阶层分化,实质是社会利益结构的转型,即从建国初期建立并维系了几十年的整体性社会利益结构向多样化的社会利益结构转变。这是一个关系着每一个利益群体利益得失的复杂问题。分析新时期社会利益结构转型的构成、特点与利益需求是党代表人民利益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9.
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政治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政治理论构成了现代社会中两种针锋相对的合法化叙事路径。从深层的社会历史逻辑和政治逻辑来看,只要资本的逻辑没有根本改变,阶级政治话语就始终是资本合法性的批判维度,也始终是工人阶级追求"阶级平等"与"制度正义"的合法化源泉和正义论基础。资本的全球化和我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的客观逻辑决定了"阶级话语"不可能"退场"。"阶级平等"应该成为"制度正义"的基本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