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辨认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往往成为定案的关键,因此错误辨认也是导致错案的重要原因.辨认的真实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辨认人的记忆不可靠.辨认人对案件事实的感知不完整,且在感知案件事实后会遗忘或重构案件事实.辨认人在辨认过程中作出的判断是相对判断,很容易猜测出辨认结果.其次,辨认的场所封闭,组织人在追诉心理下容易丧失中立性,会对辨认人进行暗示.我国司法人员难以对辨认笔录进行实质审查,审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辨认笔录的确认.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了部分辨认规则,但现有的辨认规则已经失灵.为了有效避免辨认过程中的暗示和猜测,我国可以引入“双盲”辨认规则和顺序辨认规则,同时对辨认过程进行同步录音录像.  相似文献   

2.
目前,一些基层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为了查明案件事实真相,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对那些无事主或案发时事主未报案的案件需要对与犯罪有关的场所进行辨认,通过辨认制作现场辨认笔录,用它来代替现场勘查笔录,笔者认为此种做法欠妥,理由如下: 勘查与辨认的内容及法律依据不同勘查是侦查人员对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进行实地观察、调查和了解,以发现和收集犯罪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和物品及其他相关信息的一种诉讼活动。依据勘查所制  相似文献   

3.
辨认笔录的证据归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辨认是指在刑事侦查活动中,侦查机关根据案件侦查需要,在侦查人员或者检察人员的主持下,由证人、被害人或者犯罪嫌疑人对与案件有关的物品、无名尸体、犯罪场  相似文献   

4.
陈海锋  狄青 《中国律师》2012,(11):52-54
刑事辨认是一种常见的证据调查方法,由于这种证据通常能直接证明案件的某些事实,对案件事实的证明往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受辨认人个体差异、案发现场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错误的辨认也较为常见,难以控制。有美国的研究发现,84%的错误定罪是因为目击者或受害人的辨认造成的。199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现行《刑事诉讼法》"),并没有把辨认笔录及辨认的程序列入其中;根据实践需要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1998年由最高检发布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以下简称《最高检规  相似文献   

5.
徐进 《法制与社会》2013,(34):195-196
刑事辨认这一侦查措施在协助案件侦破、指控犯罪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因法律规定不完善、不统一,导致实践操作不规范,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建议从确认及时辨认原则、从严把握禁止暗示原则、完善分别辨认原则、规范辨认过程、加大物质投入等方面入手,对刑事辨认这一侦查措施进行完善,以期更好的发挥刑事辨认措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兰跃军 《证据科学》2014,(5):557-566
被害人辨认错误是导致刑事错案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被害人“身临其境”和“身受其害”的当事人身份,决定了被害人体验案件事实和辨认犯罪嫌疑人存在局限性,容易出现某些“诚实”的错误。分析被害人辨认错误的成因,进一步完善辨认规则,健全辨认程序,有助于提高被害人辨认的准确性和可信性,防范错误辨认,保护被害人权利。  相似文献   

7.
侦查阶段律师在场权是指犯罪嫌疑人在被讯问、辨认时要求律师在场陪同的权利。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充分考虑保护犯罪嫌疑人合法权利、保护公共利益、维护侦查的有效性三种价值的基础上,确立律师在场权适用的的案件范围是除情况紧急影响公共安全以外的几乎所有案件,时间范围是犯罪嫌疑人被羁押讯问时和被正式指控后的辨认中。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2006年、2007年公安部两次“剖析命案讲教训”活动中发现,辨认这一常用侦查行为在实践适用中存在诸多问题,辨认结论的证明价值尚未受到充分的认识,该措施在实践中存在着适用草率、程序违法以及不适当操作等问题,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这在“命案”侦办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些案件甚至出现了由于辨认的不正当适用而影响到整个案件诉讼进程的情况,亟需予以规范。  相似文献   

9.
我国刑法对强奸罪的规定较为粗略 ,对无辨认、控制能力之妇女 ,辨认、控制能力减弱之妇女是否要求强制手段才构成强奸罪 ,刑法未作特别规定。这就导致实践中发生此类特殊奸淫案件时如何定罪无法可依 ,有时出现放纵犯罪的现象。本文通过一起奸淫案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完善强奸罪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原 《证据科学》2013,(5):554-565
2012年3月14日,全国人大通过了经过全面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在新《刑事诉讼法》中,辨认笔录第一次以法定证据的形式出现在了我国的刑事立法中.随后出台的配套司法解释以《刑事诉讼法》为依据,构建了较为完备的人身辨认证据规则体系,这改变了长期以来辨认笔录作为证据于法无据、作为侦查线索运用混乱的失范局面,是一个显著的进步.但规范层面的概念界定并没有完全消除理论上对于人身辨认证据种类方面的争论,人身辨认在证明对象、心理机制和证明方式上与相关言词证据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人身辨认证据规则的适用增加了困难.因此,有必要从人身辨认证据种类界定入手,探究辨认证据在证据规则适用上的特殊问题,力图强化辨认证据的审查判断,以降低错误辨认的可能性及其对案件实体结果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辨认是识别和确认嫌疑人等有关案件证据的一项侦查措施,在侦查和司法阶段发挥重要作用。由于辨认主体和客体等因素的影响往往造成在实施辨认阶段时出现差错。本文指出为了更好的进行侦查和为审判提供正确的证据,我国应加强防范错误辨认,以便更快更准确的缉捕犯罪嫌疑人,提高办案效率。  相似文献   

12.
精神病人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更科学、客观地评定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方法。方法对239例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案件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筛选出对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评定有重要影响的判别因子。结果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的判别因子稍有差异,但与责任能力三者之间高度相关;精神科诊断、作案现实动机、作案对象选择性、作案后逃避责任、生活自理能力损害、现实检验能力损害为辨认能力的判别因子;精神科诊断、作案现实动机、作案前先兆、作案对象选择性、作案后逃避责任、工作学习能力的损害、自知力损害、现实检验能力损害、自我控制能力损害为控制能力的判别因子;建立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判别方程经组内、组外考核有较高的正确率。结论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判定的多元方程有较好的实用价值,有助于提高鉴定结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在刑事侦查活动中,辨认被广泛运用,通过辨认所获得的材料有不少当作证据用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和认定犯罪。但是,由于《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辨认在刑事侦查中的地位以及辨认的具体程序,目前法学界对辨认的解释和司法实践的做法不尽一致。本文就刑事侦查中的辨认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一)刑事侦查中的辨认,是指在侦查过程中,为了审查某个人是否同犯罪有联系,或者某个同犯罪有联系的物是否属某人所有,或者为了查明无名尸体的身份,而将该人、物、尸体提供被害人或证人进行识别的一种侦查活动。提供辨认的一般是人、物或尸体本身, 有时也可能是人、物、尸体的照片。  相似文献   

14.
目击证人对犯罪嫌疑人辨认的结果是定案的重要依据,但目击证人的错误记忆产生的不当陈述又是案件错判的最常见原因,提高目击证人辨认的准确性对于惩罚犯罪和保障公民的权利至关重要。目击证人受外界环境、主观心理等多方面的作用,形成错误记忆,严重影响辨认的准确性。因此,应当借鉴认知心理学对错误记忆的研究方法,抑制错误记忆对目击证人的影响因素,提高目击证人辨认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辩认是指在侦查人员主持下由被害人、证人、犯罪嫌疑人对犯罪嫌疑人、与案件有关的物品、尸体、场所进行识别认定的一项侦查措施。侦查辨认作为一项行之有效的侦查措施在实践中广泛运用,在刑事  相似文献   

16.
骨骼的STR检验作为尸骸个体识别的有效手段,在法庭科学中应用广泛。在工作中,经常遇到案件中只剩残肢的尸骸,无法辨认,给案件的定性带来很大难度。尸源的快速个体识别对案件定性至关重要,目前此类案件检验一般进行骨密质的DNA检验,但具有相对检验难度大、操作复杂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正> 尸体检查是法医学最主要的检查内容和法医检案的主要手段之一,主要解决与法律有关的人身死亡原因、死亡性质、死亡时间、致伤物、生前伤与死后伤等问题,涉及无名尸体检验案件,除解决上述问题外,还需进行个人识别查清死者身份即身源情况。特别是碎尸案件及空难、交通肇事、爆炸、火灾等案件,尸体多、尸体残缺不全,尸体的个人识别常是侦查破案、抚恤赔偿的重要环节。本文就目前司法实践中无名尸体的个人识别方法作一综述。目前,在法医检案和侦查实践中,个人识别方法主要有四种:一为直接辨认法,即通过亲友、群众辨认尸体及随身物件确认尸体身源;二为法医物证学方法,即通过检测尸体  相似文献   

18.
韩旭 《证据科学》2012,20(2):165-176
辨认笔录作为新型的证据种类为新《刑事诉讼法》所确认,在辨认程序缺乏立法规制的情况下,如何对其可靠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判断成为实践中的难题。"两院三部"联合制定的《死刑案件证据规定》初步确立了辨认结果的审查判断规则,为法庭审查和采信辨认证据提供了一定的根据。但是,在辨认录像制度、见证人在场制度以及警察出庭作证制度尚未有效确立的情况下,对具有"传闻证据"性质的辨认笔录采用书面审查的方法仍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不但难以发现辨认过程中存在的程序瑕疵和程序违法问题,而且无法完成对辨认结果可靠性的实质审查任务。本文针对我国侦查实践中常用的列队辨认和照片辨认程序,提出了具体的审查内容和方法,对"暗示性辨认"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判断规则。对于辨认结果证据能力的认定,可以借鉴美国的"总体情况规则",采用"可靠性"判断标准,对于违反辨认规则获得的辨认结果,并不当然否定其证据能力,当该结果获得了"真实性的情况保障"时,可以作为定案根据。  相似文献   

19.
前言本指南目的是帮助联邦法官管理电子存储信息的开示。它鼓励法官积极管理涉及ESI的案件,指出一些当事人考虑的要点,而不是等待当事人就事实的辨认和争论。本指南适用于与ESI开示相关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0年来凶杀案件主体(被鉴定人)责任能力评定中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985~2004年288例凶杀案件资料分成A期(1985~1989年)、B期(1990~1997年)和C期(1998~2004年),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筛选出对责任能力评定有重要影响的判别因子。结果A、B、C期责任能力的相关因素稍有差异,但均与作案动机、自我保护能力、医学诊断、情感障碍、行为障碍、自知力障碍、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呈显著相关(P<0.01)或相关(P<0.05)。A、B、C期责任能力的判别因子也不尽相同,环境辨认、危害行为的突然性、自我保护能力和自知力障碍为A期责任能力评定的判别因子;案前先兆、作案动机、环境辨认、自我保护能力、情感障碍、自知力障碍、医学诊断、感知障碍和思维障碍为B期的责任能力评定的判别因子;作案动机、自我保护能力、情感障碍和自知力障碍为C期责任能力评定的判别因子。结论影响A、B、C期凶杀案件主体责任能力评定的因素有所差异,“动机论”对责任能力评定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