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9年"两高"颁布的司法解释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的部分要件的理解和认定进行了细化,但是对于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主体要件未涉及,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登记办卡人与实际使用人不一致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认定犯罪主体"持卡人"成为一个问题。通过对民事认定与刑事认定的差异性及犯罪构成、立法目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对此类犯罪在实践中的把握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转型期,在网络时代,政府如何回应网络民意,是对当代政府的考验和检验。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网络、了解网络、使用网络,试图利用网络辅助完成某些事情,由此也就诞生了"网络民意"这一专用名词和特殊现象。对这个问题,政界官员看法不一、观点各异。那么,在后危机时代,要求政府部门提升回应网络民意的能力,这是公共政府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对此笔者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3.
依据《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以下简称《规约》),对于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内的犯罪,国际刑事法院对一国国内刑事管辖权起补充作用,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的补充性主要体现为国家刑事管辖权"不愿意"或"不能够"行使两种情形。国家不愿意或不能够切实进行调查或起诉犯罪的情况在国际上并不少见,解释和探讨"不愿意"进行管辖对于准确理解和运用《规约》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一个学理问题为例,解释和探讨如何判断一国是否"不愿意"进行管辖。  相似文献   

4.
毫无疑问,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如果自由裁量权受到法律的过度控制,社会问题将难以解决。美国学者诺内特和塞尔兹尼克在其《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中,提出了"回应型法"的概念,旨在放松法律规则对自由裁量权的束缚和限制。他们主张:为了回应变化着的现实世界,包括程序在内的法律形式主义能够被放弃。文章认为,这将必然导致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因此,应在规则与自由裁量权之间维持平衡。  相似文献   

5.
自诉主体在诉讼过程中发生阻碍诉讼程序进行之特定事由,其后续程序的处理问题,属于自诉案件诉讼程序的特殊情形。一般来说,诉讼过程中发生该种情形的概率较低,所以司法实践中案例相对稀少,但随着一次次该类事件的发生,其程序处理问题已引起学界与司法实务界的诸多争议。究其缘由,在于现行《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这一程序难题规范之漏洞。而自诉制度作为维护自诉人合法权益之诉讼机制,在失灵时如何建构补救机制尤为重要。鉴于此,我国应在规范层面对此程序难题予以回应,借鉴有关国家和地区相关补救方法,确立使正在进行的自诉程序继续进行之自诉承受与自诉担当制度。  相似文献   

6.
政府即时回应是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对民众提出的诉求和问题做出迅速答复的行为。随着互联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涌入,即时回应成为政府回应的新形式。电视问政是一种典型的剧场环境下的政府即时回应,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在特定环境下,对公众反应的问题做出表态和应答,兼具政治性、政策性、技巧性与专业性的特点。本文基于全数据分析和扎根理论对武汉市《电视问政》节目中城建委嘉宾回应发言的第一手资料,分别从五个维度分析了地方政府的回应现状及特点,即政府即时回应目的、回应主体、回应客体、回应方式,以及回应价值。地方政府即时回应目的明确,但仍需强化主体与客体多元化回应,转变被动回应为主动回应,并且注重回应价值观的重构。  相似文献   

7.
提升电子政务回应性,是电子政务发展由以政府为中心转向以公众为中心的核心内容。然而,我国基层政府的电子政务回应性建设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探索这些区域差异背后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与政策含义。本文借鉴政府创新扩散理论构建了电子政务回应性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全国923家县级政府门户网站回应性的在线测评数据,对该理论框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我国县级政府电子政务普遍面临回应率低、回应速度慢以及回应质量差等问题,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2)电子政务回应性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最佳,西部地区的回应速度最慢,东北地区的回应质量最差。(3)电子政务回应性的区域差异主要与制度因素有关,存在着"同侪效应";但与公众需求和财政投入等经济因素关系不显著。为此,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制度引导,加快电子政务回应性建设的创新扩散过程;另一方面,县级政府需要扭转以往电子政务发展的硬件投入视角,转向"以公众为中心"的需求视角。  相似文献   

8.
环境法治建设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探索我国环境法治的路径,回应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时代主题是文章关注的焦点。文章综合运用了比较、实证等研究方法,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究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的路径,认为我国环境法治建设必须全面回应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  相似文献   

9.
"民主和善治"是目前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开出的一剂良方。在本书中,作者对这一似乎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真理的观点进行了批判性的剖析,并指出:  相似文献   

10.
第四次宪法修改将人权问题纳入其中之后,无疑使各项具体法律制度需针对此做出修改和完善成为一种必然、本文对刑事诉讼法中的刑讯逼供问题如何对此做出回应进行了阐述,通过对刑讯逼供的产生原因及危害的解析,进而提出在刑事诉讼法律制度中引入沉默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期冀从根本上有效的遏制刑讯逼供。  相似文献   

11.
政府信息公开范围制度的关键在于确定政府信息公开的例外情形。例外情形应当基于"损害标准"以法律形式确定。我国不应当将"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信息作为一种例外情形,而应据此原则细化"危险信息"。鉴于国家秘密范围设定制度的不足,应当上收设定权。涉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作为非强制性公开例外信息,应当列举不公开的例外情形。  相似文献   

12.
和以往一样,本书第三版面世后,同样得到了学界的关心和评论。不管这些关心和评论是肯定的,还是疑惑和批评的,我都把它们视为对我的鼓励。为了回应大家的鼓励,亦为了表达自己的新思考,我借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学术文库出版之际,又对拙著进行了修改。虽然与前一版相比,这次修改在思想内容上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提高,但细心的读者还是可以从中读出某些变化。  相似文献   

13.
该书《绪言》中写道:“本书主要利用近年来发表的战国时代的楚国材料以及其他出土古文字资料,结合传世文献的记载,对传说时代(本书所说的‘传说时代’主要指的是夏代之前)的古帝王系统问题作一初步的研究。”“本书将以新出土的楚地战国文献为材料,对战国时代古帝王系统的形成过程进行讨论,由此考察《帝系》各族同出一源的世系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  相似文献   

14.
"非法占有"应当成为刑法保护的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中的财产犯罪的保护法益不仅仅是指所有权,还包括占有,并且包括"非法占有"。刑法所保护的法益并非仅限于合法的利益,即使是非法的利益,也是应当动用刑法保护的。这种"非法占有"状态,是需要通过法定程序予以恢复的,而不能任由行为人进行恢复,应当区分不同情形的"非法占有"情形来认定行为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在立法上、制度建设上和实施过程中均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特别是检察机关无法对行政执法机关"不移送"情形实施法律监督,影响了衔接机制的顺畅运行。因此突破检察机关在衔接机制中履行法律监督的法理障碍,对"行刑衔接"机制在立法上予以完善,并建立健全行刑衔接的检察监督机制和相关的制度平台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16.
政府回应性历来是公共行政学两大范式研究的重点,宪政主义范式对回应性的关注侧重于政治性回应角度,也就是“政府对谁回应”;管理主义范式侧重于技术性回应,即“政府如何回应”。如何构建回应机制以提高政府对公共服务需求的回应性是服务型政府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7.
社区矫正是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宽"的体现,而其本身也存在着如何把握"宽"的度以及如何与"严"进行衔接的问题。具体到矫正理念方面,就是要解决福利性和惩罚性如何相协调的问题;在运行模式方面,就是要解决国家主导还是社会主导的问题;在外延界定方面,就是要解决当前社区矫正的法律定位能否调整以及如何调整的问题;在入矫依据方面,就...  相似文献   

18.
[法]吕克.费希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10月版事实证明,一切都仿佛要把现实世界最为根本的"内在"转化为人类存在这一不容侵犯的法则。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对生命意义的探究是不是己变成明日黄花?“美好生活”这一古老的问题是否已经烟消云散,沦为技术世界的又一个牺牲品?无论如何,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它以不同的方式提出来了,本书的意图正是讨论其差异所在。  相似文献   

19.
在通谋虚伪表示及被欺诈之情形,民法关于"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之规定与善意取得制度应可并存。而于胁迫之情形,"撤销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应优先于善意取得而适用,盖惟如此方可践行私法自治之原则。在意思表示错误之情形,不发生意思表示瑕疵与善意取得之关系问题,善意第三人可径直依善意取得而主张其权利。第三人若知悉其前手交易之可撤销性,其非但不得主张"撤销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亦不得主张依善意取得而受保护。  相似文献   

20.
在复议非前置情形下,行政相对人或利害关系人不服复议机关作出的不予受理决定时,我国现行的法律对与之相关的诉讼问题并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导致司法实务操作中的不一致。本文对此种情形下的起诉对象、起诉期限以及如何避免判决间内容上的不协调等相关诉讼作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