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老舍是个大作家,可一生都在写下层百姓和小人物. 新中国之后,老舍先生著作等身.可真正被后人熟知的只有两部话剧:一部挽歌《茶馆》;一部颂歌《龙须沟》. 老舍以写作为自己的职业.尽职尽守,业绩昭著.但是老舍很清醒,他曾经在"文化大革命"前夕,对英国人格尔德夫妇说过这样的话:"我虽然同情革命,但我还不是革命的一部分,所以,我并不真正理解革命,而对不理解的东西是无法写出有价值的东西的."  相似文献   

2.
人物     
《小康》2017,(12)
<正>圈粉者吴刚一部反腐主旋律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个一直在开会的市委书记李达康,居然让演员吴刚变成了"网红""。我真的万万没想到这个李达康能够成为网红,真的,我非常非常兴奋。"吴刚说。吴刚出身于军人家庭,1985年考进北京人艺演员培训班。吴刚在人艺从舞台上默默无闻的龙套慢慢"修炼"为人艺保留剧目的"台柱子"。他与冯远征、王刚、高冬平、丁志诚被称为人艺"五虎将"。2007年他凭借话剧《哗变》摘得中国话  相似文献   

3.
作为话剧导演,任鸣无疑是出色的。这不仅仅是因为他获得了一连串的这个奖或者是那个称号,还在于他已经有了硕果累累的——《北京大爷》、《等待戈多》、《情痴》、《古玩》、《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等20余部作品。从1994年,在34岁的时候,他就已经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副院长、也是到目前为止人艺最年轻的副院长了。按他自己的话说,能分配到人艺是他这一生最幸运的事儿,话剧是他今生的挚爱。他说,排话剧入迷的时候,会进入一种疯狂的状态;他说,他愿做一个老式的导演,在话剧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他说,只要永远在走就行,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就行。  相似文献   

4.
《春秋》1994,(2)
1943年秋天,老舍先生在他任教的青岛山东大学院内一所洋式平房里,花了足有两周的时间,阅读了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的大部分手稿。之后不久,老舍便当着王统照、孟超、吴伯箫等山大同仁的面,盛夸“此书乃必传之作”,“堪称民国第一奇书”。建国后,老舍念念不忘此书的出版事宜,但终因卷帙浩繁,政治运动频起,先生的遗愿未能实现。这部奇书的名字叫《尘世奇谈》,几经磨难,至今仍没出版,铸成中国文坛的一大憾事。笔者因工作关系,涉及此书,现将这部奇书的来龙去脉简要披露一二,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可以说老舍写了一辈子北京,老舍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写北京,老舍一生在北京度过了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从事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但他的心始终在北京,北京是他写作的源泉。老舍说过:“我爱北京就像爱自己的母亲,无论在哪里,我思念北京,就像思念我的慈母。”  相似文献   

6.
北京人艺昔日的辉煌是如此耀眼,长久以来,人们把她当作中国话剧艺术的殿堂,如同麦加,朝圣的路上,圣徒络绎不绝,我便是其中之一员。说起来有些遥远了,上一次全国剧代会似乎是1985年,北京代表团住在西直门里的一个宾馆,一天夜里,时因《丹心谱》庄济生一角走红的修宗迪,拉我到英若诚房间里喝酒,在座还有朱旭。那时的英若诚正担任人艺剧本组组长,修宗迪有意推荐我为人艺写本子。英若诚自是精明,几句客套之后,呷了一口酒,切入正题。他毫不含蓄地宣称,人艺挑选剧本  相似文献   

7.
一九九三年九月的《读书》上,有我一篇“《茶馆》前后”,得到一些同“好”的关心,告诉我一些有关的议论与资料。随着我写了一篇短文“《茶馆》前后的后话”,发表在去年四月的《戏剧电视报》上。我在“《茶馆》前后”中有这么几句话: “五十年代是哪几位艺术家,跟老舍说,他的草稿中有一场戏很好,示意照这一场写一个戏。现在说不清这几位是谁?谈话时都有谁谁在场?老舍怎样思考又怎样回答?几十年过去了,作家和导演作古了。”新近经人指点,读到一九九三年五月的《新剧本》上有篇回忆文章:“话剧《茶馆》上演的前前后后”,作者赵起扬,是北京人民艺  相似文献   

8.
黄斌 《传承》2009,(5):40-42
自学成才的作家教授有"幽默小说家"之称的老舍不仅在他写的小说与剧本里充满了幽默感,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是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9.
散木 《同舟共进》2008,(7):43-46
暑天,看了蒋泥的新著《老舍之谜》(中国书店2007年版)。新文学史上"鲁郭茅巴老曹"六位大师之一,老舍,他有怎样的"谜"呢?蒋泥共列出"出生"、"出道"、"情爱"、"创作"、"离乱"、"个性"、"地位"、"自杀"8个"谜"。至于穿插在8个"谜"中的数十个"问",也大致概括了老舍的一生与创作。  相似文献   

10.
正在此前的《原著》,我们已经写过钱穆。他是史学大家,抗战时,一度隐居云南宜良的岩泉寺写《国史大纲》,每周泡一次宜良的温泉,吃一只今天已列为省级"非遗"项目的宜良烤鸭,堪称宜良旅游的形象代言人。这次我们继续介绍钱穆,不过,重点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他在1952年写的一本书——《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是据钱穆讲课笔记整理而成,读起来比一般严谨的史学著作轻松;当然,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用现代的眼  相似文献   

11.
《小康》2015,(9)
<正>蓝天野曾决意不写回忆录,却没能守住誓言。回首烟雨平生,有顺风顺水,也有坎坷崎岖,他只想如实记下依稀路程,"是否有不当说,说得不当?"毕竟真话也会伤人。但蓝天野说,自己一定不伪谎。只是,他有时也会问自己,"真的有必要写这么一本书吗?"2011年春天,蓝天野赴了冀中同乡张和平的一次"鸿门宴"。一日,北京人艺马欣书记电话他,说张和平院长请他和夫人狄辛,以及朱旭、宋雪如老两口吃饭。四位老人如约而至。几位人艺领导也  相似文献   

12.
1964年中国文坛发生了一起“中间人物”事件,《文艺报》的主编之一黄秋耘,提出了写人物的十七个字,最好写那些“不好不坏,亦好亦坏、中不溜儿的芸芸众生”。从此受到全国各文艺报刊的声讨批判。冬天,他被发配到山东去搞“四清”。临走的一个大清早,天儿特冷,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老舍先生来给他送行。秋耘大感意外,在这鬼都不上门的日子,老舍先生出现在面前,觉得一股暖流热遍全身。  相似文献   

13.
<正>《庄子哲学及其演变》最初作为《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的第一册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于1988年。20多年后,首先想到的是要感谢李泽厚先生。1983年笔者的文章《〈庄子〉内篇早于外杂篇之新证》在《文史》辑刊第十八辑发表,李泽厚看到了,就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编辑黄德志女士说:"有一个年轻人,我认为他是年轻人,写了一篇关于庄子的文章,很好。你们应该找他写一本书,十几万字,我写序,你们出。"当黄德志知道我正在写博士论文后,就建议我将博士论文交给他们出,由此又引出了后来的博士论文文库。这里特别令人感念的是,当时李泽厚先生全然不知道我是谁。  相似文献   

14.
京派文人通常是指20世纪30年代政治中心南移之后,蛰居在北京进行文学创作的文人作家。他们大多是外乡人,文学创作也很少以北京为创作背景,多选择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而老舍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的文学作品也都以北京为创作背景,然而在文学史中,很少有学者将老舍归列到"京派"文人麾下。刘勇教授于2005年和2010年发表的两篇论文,都亮出"老舍当之无愧是京派代表"的观点。但从传统意义上的"京派"文人的文学创作与老舍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可发现老舍的文化归属:他不是京派作家。  相似文献   

15.
趵突泉年复一年地喷涌着。上世纪30年代初的某日,庄严的波涛声突然变得热烈而亲切。从一双圆圆的眼镜片后射出的动情目光,使它超乎寻常地感受到,此刻站在身边的是一位远道而来的知己。1930年夏至1934年初秋,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教书,闲暇时写了许多文章描述济南的山水风景。在众多名胜中,他特别喜爱趵突泉。他的散文《趵突泉的欣赏》,为人们津津乐道,但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最后一天,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新年贺词的视频里,很多人留意到这个细节:他书架上种类繁多的书,有《诗经》《宋词选》等古典文学类的,有《鲁迅全集》《老舍全集》等现当代文学类的,有《汉语大词典》《外国小说鉴赏辞典》等辞典类的,还有《世界历史》《历史的教训》等历史类和《中国环球宏观战略研究》《世界秩序》等国际政治类。这些书,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他一直倡导的那句话: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先生在重庆北碚有一所私人小房,他举家迁往美国后,把它借给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北碚分会,由老向先生代管。此后,这所房有许多文人来住过,最后由两家人分住,东面的一半由老向一家住,西面的一半由我们一家住。父亲老舍先生比我们住进去得早一些。母亲带着我们三个孩子一九四三年秋天由北平逃出来之后,和父亲在这所房子里团聚。在这里,父亲住到抗战胜利后的一九四六年二月,先后共两年半多。他在这里写了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第一部和第二部、抗战回忆录《八方风雨》、还有许多短文,诸如系列散文《多鼠斋杂谈》。他戏称这所房子为“多鼠斋”,形容这儿的老鼠成灾。此外,在此期间,他还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贫血集》。在北碚时,  相似文献   

18.
赵娟 《传承》2009,(13):28-29
《春天的故事》写了改革开放,《走进新时代》写了继往开来的领导人带领人们开创美好未来,《中国梦》写了中国人的千年梦圆。蒋开儒创作的"红色经典"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也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他那种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激情。  相似文献   

19.
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反映"老舍之死"的话剧《太平湖》后,这家极有群众基础的剧院又推出了刘锦云编剧、田冲导演的多幕剧《背碑人》.《背碑人》是特别熟悉农村的中年剧作家刘锦云继轰动一时的《狗儿爷涅盘》后,编写的另一部反映农村时代变迁的多幕剧,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农村知识分子的典型遭遇和心态.通过剧中男主角、精神上的"背碑人"运生的坎坷跌宕、起伏变幻的命运,反映了农村从"文革"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经济生活、社会面貌的变化.出身于地主家庭的运生,一度被压到了生活的最低层,他当"羊倌",放牧着五十头羊,变成了一个无人理睬的"贱民".然而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和贫下中  相似文献   

20.
这是我最不愿意写的文章之一,和温世仁道别。他倒下的前一天,仍极关心这场大选,对北京政治及两岸经济产生何种影响。当时太忙了,只匆匆和他说“改天再和你谈”,便挂了电话。隔天,我被朋友通知,温世仁中风病倒了,辗转得知,他早在抵达医院时,瞳孔已放大,无生命迹象。他长得很胖,但活得轻盈。说50岁后不做商人,就真的不做。退下来短短5年,他写了《成功致富又快乐》、《台湾经济的苦难成长》、《你能懂东亚金融风暴》、《领袖》、《媒体的未来》、《网路创财富》、《新经济与中国》、《英语直通车》、甚至包括武侠小说《秦时明月》等。我和温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