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思想文化舞台上展开了第一次关于爱情的讨论。这场讨论以引入爱情的话题、肯定爱情的价值为开端,探讨了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围绕着张竞生的“爱情四定则”达到高潮。这场讨论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贾宝玉和汤姆·琼斯对女子的态度,以及他们对各自的至爱林黛玉和苏菲亚的爱情有着十分惊人的相似性,这反映了作者曹雪芹和亨利·菲尔丁具有相似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3.
《吕蒙正风雪破窑记》是王实甫的一部重要作品,其女主人公刘月娥在剧中表现出了鲜明的爱情婚姻理想:在婚姻选择中轻门第,重才学;追求婚姻过程中的自主与反抗;坚守中的忠贞与平等,这些方面充分展示了其爱情婚姻观的进步性。对于王实甫而言,《西厢记》中莺莺和张生的爱情应当是刘月娥和吕蒙正爱情的进一步成熟和发展,研究《破窑记》对研究王实甫的创作历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诗经》历来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发端之大成。这些诗歌涉及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爱情自然是其中不可缺的主题之一。这些诗歌完整的展示了爱情的全部过程,初恋时甜蜜而焦急的等待,爱情和婚姻中的痛苦与抗争,爱到尽头时的哀怨和忧伤都在这些诗歌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再现。  相似文献   

5.
爱情是从古至今永恒不变的话题,《红楼梦》中林黛玉在大观园的理想环境中,表现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成为世代流传的佳话。她坚贞不贰的爱情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女性。成为女性追求的理想爱情。而现代女性生活在既进步、繁荣,有时又略显浮躁、喧闹的社会环境中,面临种种压力和竞争,在现实和理想发生冲突时,她们对爱情的选择是怎样的呢?本文主要是通过林黛玉和现代女性对爱情的执着和要求上,同时通过面临现实和理想的冲突时,她们的选择来分析她们爱情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婚姻是一种社会制度,是客观的东西,具有理性、规定性、公开性、稳定性、特别是唯一性等特点;爱情是男女之间的一种心理感受,属于主观的范畴,具有感性、随意性、隐私性、易变性、尤其是多样性等特点.爱情是两性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婚姻是两性关系的一种主要形式;爱情可以超越婚姻,婚姻不能左右爱情.婚姻与爱情的关系决定了一个社会及其成员应该始终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这个基本前提,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婚姻规范.  相似文献   

7.
千百年来,在以儒家入世精神和伦理义务本位为基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下,中国古代的优秀知识分子莫不以天下为己任,把治国安邦、兼济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高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他们所信奉的人生准则和道德信条,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关注现实人生、关心社会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诗人,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英,大凡能在历史上留下一觑半爪痕迹的诗人,几乎毫无例外地都做过致君尧舜、治国安邦的英雄梦。他们大都胸怀理想,志向宏大,在主…  相似文献   

8.
托马斯·哈代在《无名的裘德》中塑造的裘德,追求爱情而与资本主义宗教信条下不可跨越的道德观念抗争,追求婚姻而与不公的资本主义婚姻制度抗争,追求个人学术理想而和教育体制抗争,最终成为不公现实的殉葬品。通过分析主人公由一个勇敢者沦为失败者的根源,揭示这一悲剧形象在个人背景和社会环境、个人信仰和社会宗教、灵与肉、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与分裂之间表现出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从而凸显裘德的悲剧形象,加深了《无名的裘德》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9.
在青岛地方戏曲柳腔的传统经典剧目中,爱情戏份占有较大比重,其中女主角话语中所显露的女性意识颇引人注目,具体表现为:剧中女主角明晰地表达了自己注重内心感受、有悖于封建门第婚姻制度的择偶观,为了坚持爱情理想她们不仅“敢言”,而且“善言”,不惜与封建权威斗智斗勇。这些现象的出现与当时社会思潮、社会制度和风气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并不可避免地带有着当地女子性格特点的印记。而另一方面,柳腔爱情戏中女性意识的无意识特点又显示了其难以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有一位女大学生,毕业前同一位已婚的男教师发生越轨行为,并怀了孕,周围的同志以及她的父母批评她不讲道德,她却不以为然,辨解说:“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合乎道德的。恩格斯说过,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某老师和他的妻子没有感情,而我和他之间是真正的爱情。”有一位男青年,上山下乡期间同当地一位姑娘相亲相爱,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后来,这位男青年回了城,就提出与妻子离婚。人们责备他忘恩负义,不讲道德。他却说:“恩格斯早就说过,没有爱情还要硬拴在一起的婚姻,才是真正的不道德。”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林黛玉一生与泪相伴,本文着重从林黛玉清高孤傲及叛逆的性格中阐述其对所生活环境的清醒认识和对抗,以及对纯真爱情的执著而无望的追求,从而分析了黛玉之泪在“还泪”这一源说的背后还应当蕴藏着更深的内涵,预示着她的先知先觉和爱情的失落、人生的毁灭,是黛玉心灵之哭泣,也是曹雪芹心灵之哭泣。  相似文献   

12.
幸福的婚姻生活是令人向往的,但现实却常常使相当一部分青年的婚姻理想跌落。五十年以前,钱钟书曾形象地把婚姻比喻作“围城”,展示了当时人们对婚姻两难选择的矛盾心理状态。今天有关“围城”的困惑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解除,相反有关“围城”的讨论此起彼伏。上海青年婚恋调查中就发现:对“围城”现象表示认同和强烈认同者高达40.31%,其中42.43%的人为已婚者;相当一部分青年(占认同者总数57.57%)还未“进城”就已对“城内的生活”产生怀疑与失望。在对“结婚是爱情的坟墓”这一观点所作的判断中,有近20%的人明确表示赞成,25.56%的人不表示异议,相比之下,持坚决否定态度的人仅占11.65%。“围城”理论直接导向青年的婚姻实践,于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怪”现  相似文献   

13.
古往今来,关于爱情主题的叙述是各国文学比较热衷的话题,文学作品里描述的爱情故事更是层出不穷。《倒数第二梦》围绕两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阐述爱情回归之旅。爱情的回归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作品表层故事中体现出的爱的产生,爱情受挫。爱情回归;另一方面,结合弗洛姆的文学理论,以及灵与肉的关系,论述真正的爱情回归是灵魂与肉体的完美结合。针对有些现代爱情浮躁,情感混乱的状况,《倒数第二梦》在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中,有着深刻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女性文学创作中涌现出大量以婚姻和爱情为题材的作品,这一时期的女性婚恋小说还只是停留在对爱情神圣性与合理性的礼赞及论证上,对男女之爱中的性爱内涵还颇为忌讳。这就造成了"五四"女性形象只看重纯洁的精神性爱恋的"圣洁模式"。  相似文献   

15.
鲁迅《伤逝》中的涓生、郁达夫的《茑萝行》中的"我"和郭沫若的小说《歧路》中的爱牟在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时,都选择抛弃妻子(或恋人)。叙事者试图告知我们:这些男主人公从主观上看都是无辜的,没有故意伤害妻子或恋人,他们又都或多或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不安,认为自己在妻子或恋人面前是有罪的,并进行真诚的忏悔。然而这样的结论显然直接来自叙述人的叙述角度与叙述方式。3个文本都以男性作为主人公展开叙事,话语的有意设计使得3位男主人公可以成功地掩盖一些对他们不利的事实,而夸大一些对他们有利的细节。这类人物心理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又有时代赋予他们的许多新质。  相似文献   

16.
《没有名字的身体》以温婉华丽的文笔与语调,记叙当代知识女性“我”不断追寻爱情与希望,又不断遭逢挫败与绝望的心之旅,重在揭示爱情所带给女主人公的悲剧性的思考——命运是不可理喻的,理想是永难实现的,爱情是可望不可及的,即“生活永远在别处”这一永恒悲剧。  相似文献   

17.
随着目前结婚消费的节节攀升,给青年婚恋造成很大的压力,一种不买房、不买车、不买钻戒、不拍婚纱照、不办婚礼、仅领结婚证的裸婚观念悄然而生。裸婚回归了婚姻的本质,是婚姻爱情走向文明进步的标志。但由于一反传统和触及市场消费、女方利益,裸婚在推行过程中受到了重重阻碍,还不被广泛接纳,甚至饱受争议。通过对裸婚推广理由、意义的阐释,相信更多人们会逐渐改变观念,对裸婚予以正视。  相似文献   

18.
网络“红楼同人”小说在艺术方面存在很大缺憾,但从现代女性心理研究角度却具有一定价值.以“潇湘书院”和“晋江原创网”发表的红楼同人小说为研究对象可知,此类小说主要具有三方面特征:从内容来说,多集中于表现女性对于婚姻爱情和事业的期待,尤以女性在爱情及婚姻生活过程中的挣扎和奋斗为主;从人物形象塑造来说,体现出表面丰富多样而内在趋同现象;从思想倾向来看,“红楼同人”小说具有着强烈的现实化倾向.“红楼同人”小说反映了当前部分女性群体尤其是青少年女性群体的心理状态:即在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女性群体焦虑感和迷茫感加强;在追求自身独立和尊严的过程中产生了心理异化倾向  相似文献   

19.
莱芜梆子现代爱情戏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芜梆子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自形成以来,一直是莱芜文化的象征。其现代戏折射出了当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而爱情戏作为现代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戏相比有了全新的发展,莱芜梆子现代爱情戏突破了历来的“才子佳人戏”的樊篱,紧扣时代主题,体现了鲜明的“现代性”特征。我们将从“忠于政治”、“融入亲情”、“秉承孝道”、“源自义举”四个方面阐释莱芜梆子现代爱情戏的内容,并在与传统戏的比照中突显现代爱情戏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爱情描写在屠格涅夫小说的情节中占有重 地位,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屠格涅夫小说描写的爱情纯洁、含蓄、散发着芬芳的诗意,却无一例外地让爱情走向悲剧性的结局。因而研究屠格涅夫的创作,其中爱情描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