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一位伟大而独特的作家,他对哥特式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短篇恐怖小说揭露了人性残暴的黑暗面。运用弗洛伊德有关人类本能的理论来分析爱伦坡短篇故事人物反常与毁灭行为背后的动机。  相似文献   

2.
《围城》是中国40年代学者钱钟书先生所著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发表后在华语文坛确立里程碑地位;但在随后的40年间,因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这本小说成为“毒草”、“四旧”,在中国大陆遭到禁锢,直到80年代才重见天日。《围城》描写的是人性的欲望怪圈——主要表现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要件中:如婚姻、事业……等方面循环往复的“进进出出”;回顾这本小说40年的际遇,又何尝不是经历了一回人性的“围城”呢?文章尝试从文学的历史观批评方法入手,浅析《围城》所蕴藏的深刻人性认同在约半世纪后掀起回归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先锋小说被认为是颓废与形式的代名词,一直得不到理解,但是先锋状态下的众多作家都有着崇高的写作宗旨。其中女作家残雪就是以其独特的以丑唤美、向恶而美的方式实践着其灵魂写作的。本文在具体解读残雪小说文本的基础上,侧重从先锋文学长期以来的被误解、残雪小说的灵魂写作以及残雪实践其灵魂写作的美学方式——以丑唤美、向恶而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试图达到对先锋的“堕落”与残雪是形式的偏执狂等误会的纠偏。  相似文献   

4.
高见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6):157-157,161
《呼啸山庄》的叙事结构十分独特,其最引人注目之处是打破时间顺序的叙述。作者以对人性的探索为主线,为我们展示了人性逐渐堕落,以至冻结,最终复苏的全过程,告诉我们“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这种独特的结构深化了主题,也给这部小说以无尽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王彪的小说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对人类的灵魂进行了无情的拷问.通过对性的审视,对病态人性的分析及对生与死这一古老命题的昭示,反映了人类内心世界与现实社会无情的冲突,以及人性中追求理性,谋求自赎的渴望.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色"、"情"、"空"的含义并不完全等同于佛教教义中的意义,而是借用佛教用语表达作者由于人类生存中物质世俗性和精神灵魂性之间的矛盾冲突所引起的痛苦体验,这种体验又经由"空—色—情—色—空"这一整体意蕴的构筑得以从文本故事中传达出来。小说从生命美学的角度反映出一种非功利的审美态度,以宝黛爱情为核心的"情"的悲剧,实质上是末世生存状态中人文主义者受阻于人的社会动物性而无法在现实世界里实现人性向本真回归、确立人之为人的生命维度的精神悲剧和灵魂悲歌。  相似文献   

7.
张洁在其小说文本中以其独特的意义书写出一系列“疯女人”形象。它既隐喻着父权文化对女性的压抑与戕害,又是女性创造力和颠覆性的曲折表现。文本中,作者以最大的现实可能性,给予女性主角一个个反叛和自由的机会与结局,从而阐释出女性作家在既有的社会传统下书写具有“疯癫”意蕴的女性文本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被誉为“西方《围城》”的《小世界》是戴维·洛奇“校园三部曲”之一,既是洛奇创作巅峰的代表作品,又是他小说研究的热点。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深刻揭露了虚荣心造成的人性的背离与异化,嘲笑了名利、情欲等价值目标的荒诞与虚无。本文从互文性理论出发,主要从典故反讽、滑稽模仿、直接引用、平行结构的角度来解读《小世界》,分析互文性在文本《小世界》中的应用及效果,以此来分享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电影《被告山杠爷》根据李一清的小说《山杠爷》改编,上映于1994年,讲述了1990年代之初四川偏僻小村堆堆坪的故事。故事主人翁——堆堆坪的村支书山杠爷“治村有方”却触犯法律成为被告。影片当时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因苏力的演绎而成为法律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经典文本。既有研究者大多从“山杠爷的悲剧”切入,解读法治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感叹中国法治历程之艰辛。  相似文献   

10.
身体作为世界上最完美最崇高的艺术品,是最精美也最质朴、最单纯也最复杂的互文性文本;身体是大自然赋予人类至尊至贵的无价之宝,是成就人间奇迹的最初动因和最后奥秘.人类身体是人类灵魂的最佳图画,二者之间的互文关系,是构成身体美学的精华所在.身体美学的建构,是一个交织着“颠覆与重建”的“互文性”过程,是一个“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在“各自零散破裂”与“相互镶嵌咬合”之间循环往复的可无限延展的“互文性文本”.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成长小说分为两个时期——“十七年”成长小说和改革开放以后直到当下的成长小说。“十七年”成长小说以政治作为中心,所有的一切均陷入一个文化怪圈。改革开放以后的成长小说则回复到人性,以个体内在精神向度为线索。与这两个时期相对应,成长小说的叙事结构由清晰可循转变为模糊不清。  相似文献   

12.
贝娄的《贝拉罗莎暗道》从历史记忆与忘却的隐喻角度,讲述了纳粹大屠杀中的犹太幸存者及其后代在美国的种种遭际,涉及美国犹太人后裔面对民族历史的态度、“美国化”中的文化传统延续、关于人类大屠杀的哲学思考等,在传统价值与美国后现代文化的纠结中,对刻意与无意的历史忘却进行了一场心灵大审判,同时也是作家身份自审意识的一次集中体现。小说表现的不仅是犹太文化在美国的遭遇,而在于揭示了一个如何面对人类和人性灾难的道德哲学问题,因此小说具有其深刻的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与政府的产生相伴而来的“政府悖论”构成了对人类心智的一种挑战,所谓“政府悖论”是指政府的存在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政府又常常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国家制度的演进表明宪政安排提供了“政府悖论”的制度之解。历史上这  相似文献   

14.
小说《红岩》的创作,典型地体现了建国后五六十年代文学创作中“集体化写作”特征,同时也真切地折射出有关革命历史的叙述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本质化”达成。追溯《红岩》的生成过程,比较《红岩》写作过程中所形成的三个文本之间的叙事差异,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中国当代文学在某一历史时期文学创作机制与意识形态生产方式的一种考察。  相似文献   

15.
小说《孽子》是白先勇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代袁了台湾同性恋小说的最高成就。目前的研究对白先勇小说中月亮和冬日等意象群落有所研究,但是作为“家”的意象提到不多,而且“家”与“父亲”形象的异形同源未曾有人提到。在《孽子》中,“家”和“父亲”的形象合二为一,且“父亲”形象在超越道德感后带来了人性回归。  相似文献   

16.
小说的叙事方式包括叙事主体、叙事动机、叙事时间和叙事语言四个方面。其中叙事时间是小说叙事方式最基本,也是最复杂的要素。它的变化常常牵动视角、语态、模式等方面的变化,因为“时间就是变化的第一种形式”(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时间的本质意味着变化。作家对叙事文本的把握,首先表现在对时间的有效利用上。叙事时间作为一种叙事手段,无论它以如何复杂的面貌出现,总可以根据它的表达方式概括出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笔者认为现实时间(故事时间)是小说的基础.如若以此为参照系.则可把小说时间分为习惯现实时间、…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一位独特的作家,是新文学的代表人物,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辛亥革命后,鲁迅第一篇白话体小说《狂人日记》,开启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崭新的一页。其后,他又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以及晚年创作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等。本人就鲁迅创作小说的艺术谈一些见解,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鲁迅的小说。  相似文献   

18.
孟川惠 《工会论坛》2014,(5):120-122
鲁迅所撰写的小说多以"表现之深刻"著称于世。鲁迅小说无与伦比的表现力和震撼灵魂的强大魅力到底源于何处?我们认为,鲁迅独特的创作视角则是其小说具有深刻魅力的重要原因。第一,人物选取独特。他所选取的艺术人物多是一群特殊的普通人。第二,人物描写角度独特。小说常常从人物内心精神世界下手。第三,小说构造模式独特。小说《示众》《药》《故乡》等都是围绕一个特别的主题来谋篇布局,推进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刘震云小说的思维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震云的大部分小说都是以他的北方故乡为背景和思维起点的,弥漫在故乡上空的“饥饿危机、灾荒意象”组成他小说的“黄土地意象”;“权力意象和中原农民生存意象”则展现了一个没有摆脱“饥饿危机”的民族生存方式。但是,无时不在的“姥娘意象”作为一种救赎昭示着人类最终的理想、希望、尊严,这些意象不仅决定着刘震云的语言方式、叙述方式,而且也决定着他思考世界、历史、人性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怀念狼》这部小说一方面体现了贾平凹的创作成就,一方面又引起了不少争议,可谓集成就与争议于一身。“成就”体现在对“商州”系列作品中开创的独特小说风格的继承与发展上,“争议”集中在对新式创作方法的尝试方面。《怀念狼》集中反映了贾平凹个人小说创作的艺术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