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一统"观念是现代中国国家建构、塑造中国文明基体并关联各历史阶段的重要政治思想资源。"大一统"观念源于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念,顺应了维护地缘安全与发展经济的现实需要。在近代,"大一统"观念通过"三民主义"与"天下为公"、"社会主义"与"民本观念"、"协商民主"与"和而不同"的三层文化对接,注入国家建构进程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未来,"大一统"观念又将因其内涵的国家超越性为国际政治注入正能量。  相似文献   

2.
对统一战线的理解,不能仅仅把它视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战略和策略,尤其在中国这种历史文化传统厚重的国家中,更需要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统一战线.大一统作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文化形态,是中国统一战线最为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政治制度崩溃之后,大一统文化形态要求依据现代民主共和的政治原则重建大一统,这给了现代革命政党以极大的压力和挑战.单一政党力量的不足决定了要通过多党合作来共同建国,这是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基本规律,也是大一统对统一战线的内在规定性.在20世纪中国社会革命过程中,国民党违背了这一内在规定性,最终遭到失败.中国共产党遵循这一规律,最终领导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各方面力量协商建国,成功重建大一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需要通过统一战线来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巩固与发展大一统.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统战文化是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和而不同”的价值观、“肝胆相照”的待友之道和监督制约理论等宝贵文化资源的历史继承中形成的。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在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加强统战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统战工作。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几千年来,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和演变,一直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对中华文化产生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统一国家的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塑造,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整合,大一统思想无不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大一统思想不仅有历史进步意义,对于维护当代中国统一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中西文明比较的视野来看,“政道论”是一种与西方“政体论”迥然不同且极具中华文明特质的政治思想类型。先秦时期产生的以道家为代表的帝道、儒家为代表的王道、法家为代表的霸道,构成了中国传统时代最主要的三种政道。秦汉以来,大一统国家的治理呈现一个“政制”与“政道”的二重结构,在大一统的政治制度下,通过帝道、王道、霸道在不同时期、领域、阶段的混合运用来治理国家。这种二重结构下的“混合政道”范式也是一个理解当代中国治理过程和效能优势的历史视角,对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过程。董仲舒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提出以政治统一为目的、思想统一为手段的“大一统”思想,并通过加强封建王权,利用国家力量达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统一了思想,从而将中国统一国家的发展同中华民族的发展置于同一轨道。强大的统一国家政权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和政治保障,同时日益增强的民族凝聚力,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与政治分裂并存,交互发挥作用,成为政治权力运行的一大特色。在今天,分析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克服权力运行的政治分裂状态,才能保证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8.
民族团结进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双向互促共进的内在逻辑。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沃土。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广西孕育了具有岭南西部特色的历史文化,如“大一统”的国家认同文化、“开放包容”的民族交融文化、“互通有无”的经济交流文化和“多元共生”的民间信仰与宗教文化,构成了涵养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基因。广西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过程中,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线,充分挖掘具有自身特色的历史文化,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厚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基础,发挥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不断迈向新台阶。  相似文献   

9.
“中国问题”政治上表现为中国政治的现代性转型,中国政治的现代性转型主要表现为宪政建构。然而,中国的宪政建构却一波三折,其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宪政体制建构缺乏国家观念世俗化和个人主义这样两个关键性逻辑条件,中国传统的“天下国家”观念和轻视个人自由与权利的观念并没有得到现代性的克服。中国政治的宪政建构不仅依赖于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法治秩序上的制度性要素,还依赖于宪政文化建设。形成一种既体现普世价值又切合中国语境的中国宪政文化是中国宪政建构的关键步骤之一。  相似文献   

10.
历经数千年的执政实践、制度建构和伦理教化,"大一统"最终形成一整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独特文明内核.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大一统"有助于凝聚人们的政治共识,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当前,我们要立足"两个相结合"、"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等重要论断,对中华"大一统"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自然经济的“天然”束缚作用、全能政治的“消解”作用和儒家思想的文化霸权等是公民文化历史缺场的原因。在引入西方式公民文化过程中,我国学者在研究方法、研究预设和研究重点方面存在着简单的“理论模仿”,非正当性“对待”传统政治文化,注重“形式趋同”、忽视“功能趋同”等问题,因此,要实现公民文化在中国生根发芽,需转变研究范式。未来趋向必然是公民文化的世界化与中国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具有两千多年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是中国革命的特殊背景,在此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毛泽东,其思想认识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坚持批判性继承的态度,吸收其中积极合理的成分,从而使他的政治观体现了深厚的民族特色,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思想的内核。剖析他的政治观,能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民胞物与”等思想根源,这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们今天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服饰文化是一种整体文化,服饰图案作为服饰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发展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服饰图案源于生活,形成于人们的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可以从中国服饰图案的形成、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了解中国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14.
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大一统"天下观是历经战乱的古代中国人对国家类型的期盼和提升。后经秦汉统一王朝的实践,最终上升为中国历朝历代的治国之本。以后中国人又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且一统多于分裂实践中使得"大一统"观念深入从天子到庶民的血脉之中。自然而然,受"大一统"天下观的影响,边疆统一、国家认同、以和为主便成为中国边疆观念的核心和边疆治理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守中治边、因俗而治、多元一体便成为中国边疆治理的方略。对今天边疆治理的启示则是:"大一统"天下观仍然是边疆治理的指导思想;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因俗而治的延续;文化多元与政治一体是统一多民族中国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5.
大一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一统思想主要包括对于中华民族祖先认同、对中华文明的心理认同、对中华民族族源认同、对以龙为主图腾的文化认同、对国家统一的政治认同等。在政治实践上,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经历分分合合,但是最终还是在大一统思想下重归于一。  相似文献   

16.
从“人治与法治”的角度看中国政治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达  周莎 《工会论坛》2009,15(1):15-16
一个国家政治模式的优劣决定着本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而一个国家的政治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且具有历史必然性,是历史的抉择。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模式,总体上来说,应该是一种“人治”的社会模式,而现代中国则更注重“法”的规范和强制作用,力图建立一个“法治”国家。本文从“人治与法治”的角度,通过对这两种模式进行比较,从三方面来谈中国政治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具有“大一统”的政治凝聚力和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传承了“民为邦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智慧。黄河文化凝结了自强不息、勇于拼搏、勤劳务实、开拓进取、团结统一、无私奉献等中华民族精神;黄河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弘扬和传承黄河文化,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构建以“黄河”为中华文化认同的符号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精神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从传统迈向现代有自己的国情和发展逻辑,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与发展战略,不能基于西方民主发展的模式来设计。“公民社会”组织并非解决社会问题的“良方妙药”,公民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既不能代替政府享有合法的政治权力,也不能代替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它同样存在治理失灵的问题,公民社会组织基于“搭便车”的理性经济人的算计,往往造成集体行动的难题,难以形成治理共识。西方公民社会的价值观支撑着西方的政治社会运行,它未必适合中国的政治社会需求,片面移植西方公民文化的观点,没有从中国社会主体出发来思考问题,而是陷入非历史的文化决定论思维中。要始终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从中国历史和现实出发,融合西方合理的思想内核来推进中国政治社会自身建设,而不是以西方的价值观念来改造我们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从大历史视野来看,中国近代政党政治实践的历史就是中国走向近现代化的历史,也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探索实践和发展成型的历史。在近代以来一百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中,从西方引进的现代政党思想理论制度全面内化为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和制度,在外来文化制度本土化过程中贯通儒释道、兼容中西马,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和政党理论体系。其内在运行逻辑就是遵循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坚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吸收外来文明成果相结合,在推陈出新中实现外来思想文化制度中国化与现代化。从中西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历史大格局中,以中国与西方比较、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视角,才能理清中国政党制度从实践探索到发展完善成型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20.
我国政治文化发展变迁的路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化是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关于政治体系的一种态度,“每一个政治体系”政治文化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与特征,而且政治文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人们的行为发生作用。与此同时,具体的政治文化,还呈现出某一地域的民族性特征。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一套政治活动进程、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的。”[1]从上述分析之中,我们不难发现政治文化具有主客观的双重品格,其一是内容上的客观性,即政治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受民族的自然条件(地理、血缘)与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