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杨原 《外交评论》2011,28(4):96-116
自1945年以来大国相互间的战争变得异常稀少和困难,这一现象意味着大国所面临的生存安全威胁已不再像现实主义所强调的那样紧迫和致命。大国安全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大国的行为逻辑和相应的国际结果。在当今这个大国无战争的时代,大国提高自身国际影响力的核心路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此前的武力胁迫转变为利益交换。具体而言,大国要想有效地巩固和提高自身的国际影响力,需要积极为他国提供诸如安全保障这样的好处,以此换取他国对本国的认可和支持。在战争和武力已不再是大国间互动的主要手段的时代,仅仅积累国家实力而不运用实力为他国提供适当的好处,那么国家的实力越强大,该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就会越恶劣,体系压力就会越大。利益交换作为当今时代大国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核心路径,对当前实力正在迅速增长的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软实力是相对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而言的,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直接构成国家综合国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改善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在国际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具有战略重点的全局地位。当前面对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面对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文化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综合国力的界定是判断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从中国的整体综合国力及其各要素等视角分析,其实力已彰显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实际地位。中国的经济国力在整个综合国力系统中提升最快,是世界资源大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军事力量总体上位居世界前列。当今的中国,无论从现有的综合实力上,还是未来的发展潜力上看,都是正在崛起中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多极世界格局中的一极。  相似文献   

4.
《外交评论》2016,(1):31-59
现实制度主义是基于折中主义和理性主义分析路径而诞生的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是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体系阶段性变化的最新理论回应。该理论认为,"战争恐怖平衡"机制、"复合相互依赖"机制和"科技创新制胜"机制正在推动当前国际社会逐渐进入一个基于规则的新世界,它以伙伴关系网络和国际制度竞争为核心特征。现实制度主义致力于解释在这个新世界里国际制度竞争产生的原因和基础,以及由此带来的特定国际制度的兴起与衰朽。国际制度具有公私双重属性,既可以提供公共产品,吸引国家"结伴"参与国际制度建设,又能被主导国"私有化"为追求私利目标的重要工具,甚至帮助主导国建立制度霸权。在当今国际体系中,由于权力的转移,崛起国和守成国围绕国际制度的主导权展开激烈竞争,这种新的大国竞争形式既是主导国权力地位的竞争,也是主导国为伙伴国提供国际公共物品的竞争,还是制度设计本身的合法性竞争。主导国推动的国际制度竞争究竟是呈现相容性还是互斥性,成为塑造未来国际秩序走向的根本力量。现实制度主义为理解当今大国权力政治形态的变化提供了一把新的理论钥匙。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在内的全部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它是反映国家盛衰、强弱的重要指标。精神力量的实质就是文化实力,在新世纪新的国际关系中,以文化实力为核心的软国力的竞争将与日俱增,给统战工作也带来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6.
自近代以来,日本就开始探索海洋立国的方略和具体政策.经过不同历史时期长时间的酝酿、积累、争论、挫败和调整,21世纪以来其海洋战略目标和方向愈益明晰,政策行为日见具体,并形成了一套为之服务的决策体系.日本海洋战略作为一项国家综合性战略,其核心是日美海权同盟,具体而言即以日美同盟为主轴,联合具有共同价值观的民主国家形成全球性海洋伙伴联盟,将日本的国家力量和国际影响扩至世界各大主要海域,最终建立一套确保日本国家安全、经济等利益的海洋综合安全保障体系,在新的国际海洋秩序中实现海洋大国的梦想.当今日本政治出现保守化趋向,其海洋战略及政策行为也给东亚地区的战略稳定带来严峻挑战,亟须引起相关国家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与警惕.  相似文献   

7.
当前国际体系处于加速变动时期,学术界对国际体系的基本状态和发展方向存在诸多不同判断,反映出各异的理论偏好与政治立场.国际体系由实力结构、利益格局和观念分布等三项基本要素构成,充分理解这些要素可以为我们提供较为完整的国际格局面貌,并相对准确地判断其发展趋势.实力结构变化是国际体系转型的起点和物质基础,由此带来利益格局和观念分布的改变,这些要素的调整方式影响到国际体系能否实现和平变迁.中国崛起是当今国际体系调整的重要动力,这一过程本身也受到体系特征的制约.在国力持续提升推动实力结构变化的同时,中国需要明确作为国际体系的积极参与者与渐进改革者的角色定位,与其他新兴国家一道促成既有利益格局与观念分布的良性调整,推动国际体系的和平变迁.  相似文献   

8.
发展中大国受制于实力等因素无法推翻现行国际秩序另建新的秩序,但有意愿也有能力对现有秩序进行渐进式变革。国家发展路径是从地区强国成长为全球强国,这符合秩序变革路径。地区是十分重要的地缘战略依托,塑造和平与发展、安全与稳定、民主与公正成为构建地区秩序的目标。在获得地区发展支持后,发展中大国扩展海外利益、寻求全球范围的发展和治理优势就必然要在国际层面突破秩序制约,通过国际秩序变革为国家发展获得制度支持。国际合作是秩序变革的主要方式,根据国家发展与合作的共同需求改革现有制度,建立公正有效的多边合作机制,才能使秩序变革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9.
《外交评论》2015,(5):46-62
中国崛起及其导致的国际力量对比变化是影响当今国际秩序转型的主要因素。然而,探讨国际秩序转型不能仅仅关注实力结构的变化或大国之间的实力较量,更要聚焦于国际利益格局的再调整这一深层问题。国际利益格局是主要大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协调和分配彼此利益形成的安排,是构成国际秩序的重要维度。在稳定有效的国际秩序下,体系的实力对比与利益格局之间存在动态平衡和相互匹配关系。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持续变化和新兴国家利益诉求的日益增多,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明显面临国际利益格局再调整受阻的困境,无法根据国际政治现实的变化实现自我调整。中国既是当今国际秩序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受益者,也受到利益格局中诸多不合理要素的制约,影响到中国实现和维护自身正当合理的国家利益。因此,中国应在继续参与和融入国际社会的前提下,积极主动而又循序渐进地推动国际利益格局的良性调整。  相似文献   

10.
李巍 《外交评论》2011,28(3):44-61
随着国际经济交往规模的扩大,传统的主权货币跨越国界流通和使用已成为一个突出的国际现象。国际货币能够给该种货币的发行国带来超额的经济利益和特殊的政治权力。不同货币竞相提升其国际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货币竞争现象,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研究议题。但是长期以来,该议题的研究一直被经济学者所垄断,从市场角度作出纯技术性的分析,这使关于国际货币竞争的现有研究存在重大缺陷。货币国际化的成败不仅取决于市场条件,还受制于广泛的国际政治因素,包括国际政治结构和国家战略选择。根据对历史经验和现实实践的考察,在国际货币舞台的竞争中,不同国家共采取了五种不同类型的国际货币战略,分别是单极统治战略、多边联盟战略、单边扩张战略、现状维持战略和追随强者战略,并因此造成了不同的国际和区域货币秩序。  相似文献   

11.
美国对华战略存在接触、遏制、融合、选择性干预、离岸平衡等多种选择.未来美国对华战略的制定受到国际、国家甚至国内多重因素的制约,既需要审视国际环境的深刻变革,也需要正视国家间实力的变化,同时也要注重中美两国战略互动进程所带来的相互塑造与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2.
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格局及大国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对大国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影响正日益显现.金融危机;l起大国实力的消长变化.由此带来国际经济格局的微调;金融危机暴露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对美国的金融霸权形成冲击.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的逐步演变;金融危机使"一超"与"多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相对缩小,推动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金融危机使经济外交成为大国外交的重中之重.各大国之问的双边关系出现微调,影响着大国关系的走向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数字公司因技术禀赋和资本力量成为数字全球化时代掌握国际话语权的新兴力量。技术禀赋包括领军型技术创新、多赛道数字技术进步与融合能力、技术衍生关系。资本力量包括数字公司的主权级资本体量、数字资本的全球拓展性和社会渗透力。数字公司的国际话语权体现为四种权力,即信息剪裁、规范塑造、议程设置和政策影响。数字公司可以展示和隐藏信息、强制封锁和关闭网络账号以及审查特定信息,拥有对规则、伦理和法律法规的影响力。依托庞大的用户规模,数字公司成为新的议程设置者,供给特定的新闻内容,操控网络群体心理,炮制虚假信息。数字公司通过扶植政治代理人、政治游说以及对媒体和公众的公关影响政策制定。适度的国际话语权是数字公司的正当权利,但如果其国际话语权过度扩张或出现政治化倾向,就会冲击国际秩序、挑战国家安全和国家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2014年国际战略形势的基本图景是经济低迷、政治动荡、欧亚地缘政治紧张加剧、非传统安全威胁增多、国际军事竞争抬头、大国关系更加复杂多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不合理的国际体系及其政治基础、经济基础、价值基础、以及美国调整国际战略、全球化加速发展、非西方国家普遍崛起、多元化世界面临全球性挑战。如果上述问题持续存在,世界可能仍将在乱局中挣扎。在2015年甚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世界还将出现新的混乱与失序。  相似文献   

15.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力抓手,有利于促进国家竞争新优势的形成。系统分析我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现状、机遇和挑战,发现存在融合结构不平衡、融合发展不充分、融合支撑要素不完善和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为此,应以均衡数实经济深度融合的结构、深化数实经济深度融合的程度、强化数实经济深度融合的支撑要素以及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为优化路径,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推进丝绸之路"一路一带"建设,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以陆权替海权,可以应对大国遏制、坚持可持续发展并能构筑国际战略新格局。石油企业应按照国家战略要求,聚焦资源和市场,调整企业战略、能源布局、消费结构和炼油结构,适应时代变迁,勇于面对新能源和新技术对传统石油产业提出的挑战,调整思维模式,明确核心竞争力,依靠创新推动,缩小竞争差距,并且要放眼世界,实现资源和市场的国际化,提高企业对资源和核心技术的掌控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及时淘汰低效落后资产,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中国综合实力的快速增长,因而在国际社会中出现了一个广为瞩目的"中国崛起"现象。中国的崛起正在给西方主导的国际社会带来意义深远的影响,而从根本上说,中国的崛起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之核心,在于中国如何对待国际社会的行为规范。西方主导的国际规范本身始终处于变化、发展过程之中。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非西方大国,面临着国际规范变迁这样一个主要由西方构建出来的社会事实。人权、民主等原则被认为是国际新规范或"新文明标准"的重要内容,中国不得不选择应对国际规范变迁的政策,而中国的政策选择会极大地影响未来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当前,结合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云南省扩大对外开放处于黄金期、桥头堡建设处于加速推进期而言,打造滇中产业新区可谓“四两拨千斤”之法。在充分认识我国又进入到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的基础上,当务之急应充分发挥滇中产业新区在环印度洋地区的国际比较优势,抓住国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积极衔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综合考量现有产业技术基础、资源优势和人力资源等要素,  相似文献   

19.
在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美国高调实施重返东南亚战略,全方位重返东南亚.美国重返东南亚战略既是对以往相对忽视东南亚政策的矫正,更是美国维持全球霸主地位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重返东南亚战略的主要目的是防范和遏制中国,主要手段和策略就是强化美菲同盟.美国重返东南亚战略背景下,美菲同盟强化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军事合作不断加强,防务合作更趋务实和灵活,经济合作不断加强,非传统安全合作范围不断扩大.美菲同盟强化将给中国带来深远影响:致使南海局势更加复杂,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构成极大压力,完善美国的亚太同盟体系,挤压中菲经济合作空间.中国必须积极应对美菲同盟强化造成的不利影响,有效维护国家利益.主要对策是:借鉴新中国成立以来解决陆地边界问题的经验,坚持矛盾双方直接和平谈判原则,实现矛盾双方利益的和谐,把解决边界问题作为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任务,最高领导人发挥大智慧和大魄力,增强自身实力与消除中国威胁论并举,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积极参与亚太地区多边合作机制和区域组织,积极开展软实力外交,积极改善与菲律宾的关系,削弱美菲同盟的利益基础.应对美菲同盟强化及相关联的中菲南海争端问题,应警惕国内激进民族主义倾向,不能反应过度;应讲究策略,坚持同菲律宾进行直接、和平、平等的协商.  相似文献   

20.
李益斌  王昊语 《外交评论》2023,(2):22-48+166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应的信息安全问题也引起各国关注。在西方话语霸权的背景下,中国所倡导的“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内政原则”等信息安全规范却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为理解中国在推动信息安全规范扩散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可借助区域层次国际议程设置框架进行分析。运用过程追踪研究方法,可以观察到通过议题选择与界定、组建议题联盟、选取议程进入渠道、议题制度化或规范化四个阶段,中国在上合组织推动地区性信息安全规范的兴起与扩散,以及上合组织成员国将信息安全规范向联合国推广的尝试,此举也意味着开辟构建不同于西方的信息安全规范的新路径。理解中国信息安全规范扩散的因果机制,丰富国际规范扩散、演进与竞争的实证研究,还可以为在国际社会破除西方话语霸权,推动发展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规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