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谢觉哉是新中国民主宪政思想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在继承毛泽东所提出来的新民主主义宪政观的同时,还在多方面对此理论进行了宪法法理化的延伸和发展。他从宪法法理的角度阐发了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基础理论、阶级基础和基本原则,并对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历史使命和作用有所揭示。谢觉哉对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的延伸、细化,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宪政理论学说体系,而这也成为谢觉哉宪政思想的精华及重大贡献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追寻中国宪政的童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社会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转型时期。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宪政观念开始萌芽,并催生了20世纪初蓬勃的宪政运动。虽然这个时期在中国宪政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从整体来看,却是处于宪政的童年。中国宪政童年的特征为君主宪政、官绅宪政、救亡宪政。但因对宪政工具性的理解以致中国宪政运动从一开始便偏离了宪政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从救亡到启蒙:近代中国宪政运动之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占美柏 《法学评论》2004,22(1):123-126
在“救亡压倒启蒙”的历史大背景下 ,近代中国宪政运动始于救亡 ,却止于启蒙。近代中国宪政运动之“所指”与宪政之“能指”错位 ,尤其是近代中国的政治与社会格局并不支持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基础的宪法与宪政 ,因此 ,近代中国之宪政运动虽始于救亡 ,但却注定无法完成这一过于沉重的历史使命 ,其现实及历史意义仅止于有限的启蒙。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附志:这是我们应邀为蔡定剑教授主编的《走向宪政》一书撰写的序言。当时他患癌症已到晚期,同仁们有意赶在他临走前能看到经他最后一次极力促成和主持召开"中国宪政前景论坛"的成果,我们也有意在序言中简要回顾和赞扬了他毕生锲而不舍为宪政鼓呼的精神和杰出成就,并献诗一首,为他送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思想和主张的集中体现,基本内容包括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自由、平等、博爱”的平等观与自由观,“五权宪法”与权能分治,以及“革命程序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他的宪政主张的核心内容。“自由、平等、博爱”是孙中山的一贯主张,也是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的基本内容。“五权宪法”与权能分治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在宪政主张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孙中山宪法思想的具体体现。孙中山关于“革命程序”的设计,是力图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探寻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是近代中国民主主义和民权主义思想的结晶,在中国宪政史上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6.
宪政:中国的困境与出路——梁漱溟宪政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述介梁漱溟先生关于宪法与宪政的基本看法 ,特别是他从不同人文类型的观照中对于中国模仿、移植西方宪政的困境的分析 ,有关中国走向宪政之路的思虑 ,同时并述及各种政治力量对此所作的反应 ,指出在中国近代百年宪政思潮中 ,梁漱溟宪政思想的特立卓越处。  相似文献   

7.
中国宪政的多元文化背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宪政文化的研究中有必要采取一种全面的文化观点,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以及多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的多元文化背景,多种文化要素形成了一种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作为中国现今的文化事实,它们将共同塑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宪政诞生于西方文化的母体但她属于世界。在建设社会主义宪政的过程中仅强调一种文化渊源是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的。  相似文献   

8.
刘博 《中国公证》2007,(4):30-34
引言 “中国自有宪法己将近百年,然中国之宪政建设尚待完成。盖宪法于宪政,犹如法治于法制,其盛衰兴废,不独受制于法律之制度,更取决于政制之安排,社会之结构,公民之素质与民众之信仰。故修宪法虽易,行宪政实难。”梁治平先生的话一语道破中国宪政之玄机。宪法与宪政,于中国而言,是“一字之差,百年之别”。如何使宪政的幼苗在中国大地茁壮成长,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一代代关心中国现代化坎坷进程的人们,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国民追求宪政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前进。今日中国,人们畅谈宪政,倡言法治,见仁见智,其心也诚,其言也善,宪政在中国大地的光芒己日渐生辉。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宪政运动伴随着中华民族争取独立、民主、富强的斗争而展开。百年中国的宪政之路的曲折历程,证明中国宪政制度的发展步履艰难,回顾百年来中国宪政道路,可以帮助我们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同时,进一步研究中国宪政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宪法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启超是一位法学家,更是一位宪法学家.他对宪法学的基本问题几乎都有涉猎.特别是对宪法的三大精神的把握、对国会制度、选举制度等的研究至为透彻精辟.他深悟宪法的精髓,倡导立宪政治,主张国体与政体无关,注重成文宪法、宪法观念与宪政现实之间的互动.他一生致力于追求宪政,对中国的宪政之路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设计.当然,他也不免会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张楠 《法制与社会》2011,(7):168-168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着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宪政是以宪法为依据治理国家的民主政治。宪政建设是建设法治国家、建设政治文明以及制度强国、兴国的必由之路。要加强中国的宪政建设,必须认真对待宪法,高度重视宪法的监督实施;加强和改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高度重视宪政的具体制度、具体程序的建设;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展党内民主;并且必须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相似文献   

12.
程华 《河北法学》2002,20(5):2-6
清末开始仿照西方立宪,到20世纪末已近百年。其具体路径是以国家为主导、以激进革命的方式推动宪政实践;脆弱的社会基础不能支持宪政;宪政发展模式上或盲目移植或自我封闭;中国宪政的主导思想是重理性主义而轻经验自由主义。这些就是百年宪政之路提供给我们的历史资源。当中国进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又一次面临宪政道路的探索,反思一个世纪以来的宪政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保中 《法制与社会》2011,(14):284-285
宪政是从西方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西方特殊的历史背景孕育出了完政文化,同时宪政也是现今世界各国普遍所追求的目标,我国当然也不例外。我国几千年的社会是以农业和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在我国这样的社会历史中为何不能像西方那样产生宪政文化,几千年的历史变迁、朝代的更替为何总无法实现宪政制度,为何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总是与宪政绝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宪政发展模式与价值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华 《法学杂志》2003,24(6):41-43
从宪政发展的时空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理论基础来看,一般把宪政发展模式分为内源发展型宪政和外源发展型宪政。中国的宪政之路应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民主和自主对宪政而言,确实是不同层级的价值,在宪政的价值排序中自由的价值高于民主,把民主政治等同于宪政是有欠完善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西方的宪政核心理念出发,揭示了孕育宪政环境的内部因素,并考察了中国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宪政发展轨迹,提出了在新时期我国宪政制度建设中应着重培养宪政基因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发生在百年之前清末时期的宪政运动,是中国百年宪政史的发端。中国社会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社会转型时期后,终于迸发出了代表资产阶级先进政治制度的火花。虽然只能算是灵光乍现,但是其对中国的宪政历史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从清末宪政的成败得失中,我们可以汲取对于处在社会转型中的当代中国宪政和法治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7.
宪政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世界各国的治理格局与宪政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宪政,无论是一种实质意义还是象征意义,在人类这个特有的历史文明阶段已经成为政治法律生活的必需品。这从当代中国治理方式的逐渐宪政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回顾中国宪政建设道路,引出中国宪政发展现状,对中国走宪政道路的必要性进行理性分析,清晰认识中国当前宪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其发展提出建设性构想。  相似文献   

19.
关于清末宪政运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笃才 《中国法学》2002,(1):150-158
清末宪政运动是中国近代宪政史的开端。本文重新讨论了清末宪政运动中的三个问题,认为:清末预备立宪不是骗局,而是清末统治者认真权衡自身利害做出的政治抉择;立宪派领导的国会请愿运动不是乞求统治者的恩赐,实际上是一场同清政府争夺立宪主导权的斗争;清末君主立宪虽然失败,清末宪政运动的方向仍然应当给以肯定。  相似文献   

20.
郭世东 《江淮法治》2009,(11):58-59
刘少奇是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他一贯重视新中国的法制建设,为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作出杰出贡献。他的宪政民主思想非常丰富,有许多宝贵的理论观点。学习和研究他的宪政民主思想与实践,对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