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西方美学进入现代以来,从古典美学的三面(美学本质、审美心理、艺术)转向了现代美学的三面(语言分析、审美心理、艺术),由于否定了美的本质,因此,新三面是一个无中心的三面。西方美学呈现为新三类美学:学院美学,因学院而产生;派流美学,因思想对话而产生;文化美学,由各种边缘性的美学问题而产生。  相似文献   

2.
黄健 《思想战线》2003,29(2):91-94
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的生成,直接受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影响与制约。直观性、理性、意境,是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表现出来的三大文化审美要素。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所蕴聚的文化美感有机地渗透在中国美学的艺术创造和审美之中,不仅更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美学的文化审美感染力,而且也形成了中国美学宏观认识与整体把握相结合、精致构造与抒情表现相结合、伦理修养与道德实践相结合、超越现实与主体自由相结合的文化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虚拟现实艺术以“身体—主体”图式的沉浸式感觉撒播和交互性审美形态,再次更新了数字化语境中的艺术活动方式。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自由开放、立体多元、兼容共享、延异可塑等媒介特质,身体在“超真实”虚拟时空的审美交往中不断实现本体性的价值重塑,拓展其新颖别致的知觉经验和审美能动性。虚拟现实艺术在更大程度上激活了大众化艺术创造意识及其个性化审美表达自信,进而成为展现大众化主体审美意识的主要艺术形态。随着全民文化消费结构的更新、审美文化意识的不断加强和相关基础研究的深入,虚拟现实艺术将会建构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审美话语体系,并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征的美学价值与意义拓展。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与美学徐唐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能对立,经济学与美学不宜割裂。人类的审美创造包括两个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范畴:经济活动与艺术活动。用自然主义或科学方法研究美学的流派首推快乐主义,它把审美经验看成真、善和美的统一,看成某种类型的外部观察和内部感受...  相似文献   

5.
薛富兴 《思想战线》2005,31(2):97-104
秦汉魏晋是中华审美意识的拓展与细化期。秦汉审美以雄健风流为特点, 集中体现在赋、隶书与画像砖石, 是述旧总体文化背景下之独特审美创造。魏晋审美在实践上开拓出自然审美与生活审美两个新领域, 书法艺术提前进入精品时代; 观念上出现了深入研究艺术创造和欣赏规律的专门理论著作和系统的审美概念体系, 为整个古典审美高峰期的到来打下扎实基础。汉魏美学可为理解后发生时期人类审美史之共性提供有益参照。  相似文献   

6.
作品评价:     
《中国统一战线》2014,(8):F0003-F0003
郭爱和的“洛阳三彩”釉画技艺,突破了艺术品空间规模限制,极大地丰富了创作者的艺术语汇,充分拓展了审美空间,浸透了中华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完美体现陶瓷材料与陶瓷艺术工艺的有机融合,陶瓷装饰艺术与环境美学的有机统一。作品优美、明朗、华贵、绚烂,信手拈来、随意创造,渗透着一种无限的活力和热情,熔炼幻化出一个五彩缤纷的艳丽的陶瓷美学新世界,赋予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创新的灵感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肖琼 《思想战线》2022,48(6):143
当代社会,美学不断地交叉渗透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学科领域,呈现美学的社会学转向和实践转向的发展趋势。其目的在于通过审美或艺术手段来改变人的审美感觉方式,重新形塑社会情感结构,这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被表述为审美治理。与此同时,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话语也发生了重要转向,从传统美学研究中所强调的文本批评向度转向了当代文化语境中通过艺术和美学话语介入社会文化变革的过程与方式。而悲剧中有关怜悯和恐惧的情感机制,因其情感的治理性再一次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话语体系中关注的重要论题。  相似文献   

8.
西方现代艺术美学思想在上世纪初随着西方造型艺术的传入而涌入中国国门,一直以来西方艺术史学研究理论的发展形成影响着中国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开启了近百年的西方现代艺术美学语言的民族化转换历程。本文从传统审美哲学的引入、地域文化的渗透和语言技法的中国化三个方面,来论述西方现代艺术美学语言民族化转换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9.
张胜冰  魏云 《思想战线》2001,27(6):67-71
由于少数民族社会的现代转型造成文化传统的失落与神话思维的崩解,其审美文化的原创性面临着破坏与消解的危险.少数民族审美文化在现代化背景下所面临的"保存与发展"的困境,应首先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应以民族文化活动为基点,以集中体现民族审美意识的民族艺术为中介,在田野工作的基础上广泛运用民族心理学、民族伦理学、民族语言学、文化人类学以及民族社会学等相邻学科的方法,建立艺术哲学的比较视野,以取得该学科领域的新突破,拓展美学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10.
薛富兴 《思想战线》2003,29(1):80-84
在深入反思 2 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学术局限的基础上 ,新世纪中国美学至少可从以下三个方向谋求深化与自我拓展 :走出哲学美学的观念研究之路 ,以具体深入的实证专题研究完成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回归本民族传统审美文化资源 ,挖掘对人类审美意识史有普遍意义的因子 ,将中华传统审美智慧融入人类美学知识谱系 ;走出艺术中心论 ,深入发掘自然审美、工艺审美和生活审美的当代人文价值 ,丰富大众审美生活 ,拓展审美形态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审美人类学并非对于"美"的纯粹凝视,亦非流于对其文化事项的收集,而是关于审美和艺术的物质基础,及其"美"之规定性的同构性的系统性研究。在美学与人类学的交流互补中,审美文化这一聚合性对象根据其表现形态、场域性和心理机制等层面,主要形构为如下三个方面:(1)多元化的艺术形态,包括原始艺术抑或"艺术前的艺术"、日常生活中的艺术、仪式中的艺术,以及当代富于杂糅性和流动性的艺术形态;(2)地方性审美经验;(3)审美偏好。审美人类学是关于审美和艺术形构机制及其复杂性的探讨,在人类学与美学的契合与边界之处,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理念与方法都将呈现出新的气象,并由此开拓出当代美学新的研究格局与未来。  相似文献   

12.
邢丹 《重庆行政》2015,(1):47-48
行政美学是研究行政实践活动中的美和审美的学说。行政美学的性质和特点,使得它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行政美学的价值以人与行政实践的审美关系作为基础,在人对行政实践的审美过程中形成,它通过使人获得愉悦的精神,追求行政价值美的实现,并最终通过审美目标的实现达成行政的和谐与升华。研究行政美学的价值,对于促进政府在行政实践中探索行政之真,追求行政之善,塑造行政之美,促进行政达到真善美统一的境界,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磊 《求索》2008,(2):162-164
浪漫主义关学认为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是对立的,审美纯粹而自律,它无关利害且具有超越性和神圣性。这种对审美经验的认识过于强调审美的独立性,将它从生活中抽离出去,导致了艺术与生活的分离,因此是断裂而片面的。在马克思主义关学视野中,审美经验是现实经验的情感性、想象性表达,它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生活的介入。审美的价值只有在与伦理、社会等人类其它文化价值的统一中才能实现。因此,马克思主义关学重视审美经验的完整性,强调艺术、审关对现实社会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文人画是以体现文化内涵为旨归的高雅艺术。古代文人以此抒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表达自由洒脱的内心情感,为世人所称道。然而这种与古代宫廷画和民间画在审美特征上有着显著区别的不易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的艺术形式,在当今大力提倡构筑精神家园的大背景下,如何使其走入寻常百姓之中,深入研究和认识传统文人画的形式内容、艺术特点、美学追求,就成了文人画发展创新的鲜明主题。自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以来,随着科技文化的对外开放与交流,  相似文献   

15.
依封孝伦博士的《二十世纪中国美学》,崇高是本世纪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本世纪中国美学可分为审美理想转型期、悲剧美学期、英雄美学期和自由美学期四个阶段。"审美场"的提出是一大理论贡献。新的美学史模型:审美场──审美创造──审美观念,实现了逻辑与历史的高度统一。详细辨析了当代美学诸家学说的理论价值、源渊流变及其在美学史上的定位,最后提出了自己的生命美学框架。  相似文献   

16.
何明 《思想战线》2011,37(4):7-12
人类学对艺术研究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参与者增多;同时,"多文化之文化"视角和"多点民族志"方法,与艺术理论和美学特别是从中派生出的"文化研究"形成了更明显的整体性把握人类建构艺术经验的"合流"态势。迈向艺术建构经验的艺术人类学,必须参与观察处于自然状态中的生活世界如何建构艺术与艺术如何表述生活世界,整体性分析艺术与日常生活、实用与非实用、审美因素与非审美因素等之间的关联。从实践出发的关系分析是艺术建构经验研究的关键工具。迈向艺术经验的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有两个主要维度:社会文化的艺术建构经验和艺术的社会文化建构经验。从这两个维度切入,会呈现包括艺术边界、艺术圈子、艺术生产、艺术变迁、艺术交流等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研究论题。  相似文献   

17.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现象。它之所以被从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成为人们的需要,就是因为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不可缺少的意义。艺术教育就是培养人们的思想感情、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观及艺术创造能力。艺术教育具有什么目的和作用,如何开展艺术教育,弄清这些问题,对在校园开展艺术教育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刘玉梅 《前沿》2012,(18):158-160
生活美学研究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200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时期是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研究,是认识论的生活美学研究,它把生活作为审美对象,研究人类的生活审美活动,是中国传统生活审美思想的延续.后一时期是西方话语背景下的生活美学研究,它借鉴西方生活理论和话语力求确立美学的生活本体、建构生活美学体系、解读中国美学与艺术问题等,是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生活美学研究.西方话语背景下的生活美学研究主要讨论了如下问题:生活美学溯源、构建生活美学的哲学根基;生活美学出现的必然性及其意义;生活美学的合理性与何为生活美学;西方生活理论的应用;生活美学存在问题、对策及影响等.  相似文献   

19.
汪莎 《求索》2013,(8):101-103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美学的奠基人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建构了他的美学体系。他对审美与艺术的剖析在西方关学思想史上具有重大且深远的影响,他通过审美判断和艺术中关的密切联系分析出美的本质问题。辨别判断之美与艺术之关运用审美判断进行区分并详细说明了四个切入点,因为它是分析艺术之美的基础。艺术之美的根本点是判断之美,也就是取决于审美判断并高于判断之关。它与通过审美判断而得出的判断之美都是以无功利、无概念的形式为基础,但是并不是所有事物通过审美判断都能成为艺术,因为艺术是审美过程的提炼.是以美为根本点的最终形式。  相似文献   

20.
《思想战线》2020,46(1):17
时尚的建构机制既可以是新奇的、 反叛的, 也可以是传统的、 自然主义的。当代时尚逻辑具有将原本处于不同等级序列的风格交相杂揉的想象力和分配能力, 这恰恰见出了时尚的两副面孔和续密的双向运作机制。 在此意义上, 时尚问题就成为了时代与社会, 情感与想象的最富于魅力的一面镜像。 时尚的形成、 变化与符码转换紧密相联, 从符码到符码的转换是时尚、 艺术、 音乐和生活方式的转换, 其中必然包含意义的生产与再生产。 在当代多元文化叠合、 杂揉与流动的语境中, 时尚作为情感与多重资本的融合, 将跨文化/多元文化、 审美制度、 审美认同、 审美资本、 审美治理、 文化遗产再生化、 生态美学等问题联结起来。 无疑地, 对于这些问题的阐释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与方法, 这也为审美人类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