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以血缘关系、地缘关系、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中,我国的社会信用结构是一种特殊主义信用结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具有"差序格局"特点。"差序格局"导致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出现公共利益"私人化"、利益关系"圈子化"、公共权力"特权化"、国家法律"人情化"等失信行为。  相似文献   

2.
"文化化"与"政治化"是学术界对多族群国家族群问题治理路径的一种学理分类,而"势差化"治理路径则是为弥补两者的不足而进行的有益探索。通过对"文化化"治理路径的逻辑起点、以族群身份为基础的优惠政策以及"势差化"治理路径的哲学基础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势差化"路径难以独立存在。在"文化化"路径与"政治化"路径之间存在一个兼具两者特质的政策选项集合。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期,周礼崩坏,群雄逐鹿,历史进入了一个"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历史巨变时期,《左传》的作者通过对真实具体的历史事件的记录,"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综观全书,"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表现了《左传》记史的最大特点:它不是按照官方的定性与通报来记载历史,而是按照历史的事实记述;对人事的记载全面客观而公正,既扬其善,也昭其恶;不为宗国讳,不为君王讳;不遮己丑,不掩人善。  相似文献   

4.
礼,最初是祭祀天地神祗的仪典,表现为以数字等差为主体的"差序格局",借助器物、音乐、动作、辞令和程序,标明不同的等级身份,个人在仪节中所处的位置,就是其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乐,是礼的重要构成环节,本质功能是表情达意、沟通人心,音乐表达的观念和意绪强化了礼仪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在礼仪的"差序格局"中,等级区隔形成的人伦秩序,内在地潜伏着隔阂与矛盾,而乐作为互动双方达成一致理解的媒介,使不同等级的人们形成心灵共鸣,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理想的人际和谐。礼乐在商周时期已不再局限于祭祀,而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祭祀的仪节和规范被移植到了其他互动过程中,形成各式各样的礼仪制度,并逐步抽象为社会生活的互动规范,保证日常生活在一种秩序化的程式安排下运行。  相似文献   

5.
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创造性提出差序格局来概括中国社会结构的特征。新时期,国内许多学者纷纷围绕这一概念作进一步厘清和阐释,揭示了该概念工具的学术生命力。研究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差序格局对中国社会学发展的理论贡献,即社会学本土化理论建构中理想类型的大胆尝试;类型比较与历史多样性方法的运用;对中国传统方法论精髓的巧妙融会。并由此说明,差序格局概念工具的理论贡献,无论是对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实地调查抑或理论建构均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送礼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婚庆送礼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维持婚姻稳定的重要因素,送礼情况还能反映出社会结构。差序格局概念自70多年前由费孝通先生提出后,一直影响至今,成为研究中国人社会结构的基本范式。通过对湖南中部孙村一场婚礼的参与式观察,以及对"婚礼礼簿"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婚庆送礼行为总体上仍受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结构影响,呈现出礼金大小依关系亲疏远近而不同的规律;然而,地缘群体、亲缘群体与业缘群体中同一"团体"的人们礼金趋于一致则体现了"团体格局"的影响。因此,文章认为,当今中国乡土社会并不是一个纯粹差序格局的社会,而是呈现"差序格局新态势":总体仍然是一个受亲缘与地缘影响深厚的差序格局社会,然而,业缘群体逐渐兴起,团体格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容忽视,呈现出差序格局为主、团体格局为辅的新态势。  相似文献   

7.
后梦婷 《求索》2013,(12):224-226
不同于西方社会.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传统中国在天道观与宗法制的影响下。形成了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建制,也促使中国社会在差序性的社会结构与情理的社会特征基础上建构了政治系统的属性。而儒家思想不仅强化了这种社会组成方式。更为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尤其是政治行为提供了细致的规范。它通过孝、忠的连续统,规范了中国人对于政治系统的态度。而这种具有伸缩弹性的身份等级结构,以及对于权力权威看法的权威文化,影响着中国民众政治信任的产生与表现。  相似文献   

8.
基于“差序格局”理论的家庭和社区信息化应用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棠煜 《学习与实践》2009,(9):117-125
“差序格局”概念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精辟概括。随后,费孝通先生自己或是其他学者对此进行了补充和研究。在信息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此概念在应用层面仍需要系统地诠释和研究。本文试图从“差序格局”理论的演化过程出发,结合实践,勾勒出中国家庭和社区信息化的应用框架,为社会信息化研究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9.
李丹 《前沿》2015,(1):120-123
本文从社会学行动与结构的关系视角出发,以差序格局超越了社会结构的范畴内化为一种内在的文化价值观念为理论依托,探讨分析了差序格局对阶层固化的影响:重视血缘导致社会流动机制受先赋性因素干扰;自我主义引发特殊主义,弱化法律;公私、群己的不分导致个人权利的膨胀,以公谋私,并从观念与制度两个维度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社会冲突的多发,与当今的社会类型和结构的变迁有着本源上的关联。社会类型由"熟人社会"转向"生人社会",而社会结构在差序格局淡化的同时,社会分层的显化促使了"层序格局"的形成。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社会阶层的对抗出现了几个新的动向:一是阶层对抗向虚拟空间转移,网络对抗形式已悄然生成;二是现实社会里的弱势群体常常借助网络平台这个"阿基米德支点"逆袭成功;三是文化断裂危机的浮现与加剧。  相似文献   

11.
信任研究是中西方学者都较为关注的问题,而在中国人"信任谁"以及"何种信任"上,学术界争议较大.在实证研究调查的基础上,文章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发展出信任的差序格局论.这一理论包括四个同等重要的方面:(1)信任的差序格局是以关系进行划分的;(2)差序格局是一种渐进的扩展的信任同心圈;(3)圈内外的行动者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4)信任是指向特定事件的.最后,文章指出中国人的信任恐怕是一种情景化的信任,不能简单的用普遍或特殊信任来描述.  相似文献   

12.
微信的出现构成了一个现代中国的"圈层社会",将原来差序格局的"圈"和社会等级的"层"纳入一体。"好友"越多、"好友"的交际越多,越难以调和。点赞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个不能轻易出手,需要拿捏分寸的举动。更加荒谬的是,在功利世界中人们常常遇到让人烦恼和厌恶的索赞行为。微信世界体现出的社会心态需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3.
挪用公款罪是一项发生率较高的犯罪,其中存在诸多争议问题,"挪而未用"行为性质的认定即是其中之一。研究"挪而未用"行为的定性争议和犯罪形态争议,考察"挪而未用"行为的性质、犯罪形态,在司法实践中,应区分不同情形认定和处理"挪而未用"行为。  相似文献   

14.
"建设大社会、好社会、小政府、强政府"与"良法善治"是"法治广东"理论与实践的精髓。深入实践"法治广东"理论,特别要培育社会自治、厉行良法之治,基于良法行善治。培育社会自治是最符合人性的社会建设方式。实践派的哲学理论、人群呈正态分布的科学原理和治理经济学的分析,以及行善治所要求的公共治理结构,均支持这一结论。为培育社会自治,需要确立判断良法、善治的标准,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不同"和"区别",都只是"差异"的基础,而非"差异"本身。"不同"是一种直觉的、笼统的感性认识;"区别"是依据某种"参照"界定对象之间相应具体的"不相同"之处,是对笼统不同的具体、理性认知;"差异"则是在"区别"基础上的标准化分类,其在实质上是一种自我中心主义的差级分化认知——这种由于权力建构和"标准"垄断的差级分化认知,促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基于"差异"的自我维持和主体性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16.
商标的使用,是商标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商标使用是商标法的核心问题之一。海峡两岸商标立法对商标"使用"这一概念的界定不一致,从而影响到商标的撤销、商标侵权的认定、驰名商标的认定以及恶意抢注的证明这四大商标制度的适用。因此,为了进一步落实《两岸智慧财产权保护合作协议》,拓展两岸知识产权合作,需要在两个层面对商标"使用"予以互认和协调:商标"使用"总则性规定的协调以及上述四大具体制度中商标"使用"的协调。  相似文献   

17.
警犬气味鉴别是刑事侦察中的一项特殊手段,它是以犯罪分子遗留在现场的人体气味为依据,利用警犬灵敏的嗅觉,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气味同一认定,从而确定犯罪嫌疑人提供科学依据。鉴别的最基本依据是嗅源,犬是否能主动、充分、细致的感受嗅源,直接影响到鉴别结论的准确程度。因而,嗅认嗅源则成了鉴别训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语言游戏是一种语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人正是由于使用语言而成为人.人之所以被赞为"制作者",被誉为"理性者",被称为"游戏者",皆在于人为"语言者".维特根斯坦在强调实践的活动性的同时,突出了实践的语言性及语言的使用者.语言游戏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根本特征就在于践行,而生活形式就是语言游戏别无选择的基础.人在游戏中遵守规则,也在游戏中改变规则,人是创造性存在,"语言地"生活着,"社会地"生活着,人是"建构"的人."生活必须也作游戏来过"时,我们才能真正体味到人文精神的自由,获得生活的乐趣.当生活回归游戏时,人文精神将在游戏中回归家园.  相似文献   

19.
家庭在中国传统伦理中的始点地位及其生态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史的发展历程决定了家庭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并使家庭成为中国传统伦理的始点.就家庭本身而言,"仁者,人也"的界定决定了个人始终为"家"中之人,"五伦"的设计又始终以"父子"伦为核心,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以血缘纵轴为核心的差序伦理格局.同时,中国传统社会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则为家庭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居于始点地位提供了外在的合理性根据.  相似文献   

20.
<正>一、制定目的为促进我市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市民环境保护意识,更好地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绿化建设与管理,创新义务植树尽责形式,规范绿地认建认养认管活动。二、制定依据《浙江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浙江省古树名木认养办法》、《宁波市城市绿化条例》三、政策内容(一)绿地认建、认养、认管定义本办法所称绿地认建是指单位和个人对认建绿地进行绿化建设,或以各自的名义出资由城市绿地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对认建绿地进行绿化建设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