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又一个阶段,以《暂行新刑律》为代表的刑法典即为当时刑事立法走向近代化过程的缩影.《暂行新刑律》的修订过程中,既有近代的法制原则与制度被进一步的吸收和确立,又有传统的封建礼教纲常的恢复与强化,传统的"礼"与近代的"法"在刑事立法中的交替与反复刻画出北洋时期乃至整个近代中国刑事立法发展的一个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2.
<正>民法法典化是近代大陆法系国家资本主义立法的重要内容,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市民社会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晚清时期为了"富国强兵",进行了近代法制的变革,其中《大清民律草案》的编纂完成是其变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大清民律草案》的成编从内容和体例上是对日本和德国民法典的"借鉴"内容颇多,在产生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不足,但它无疑是中国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民法典,对当时和后来民事立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是由于其这一  相似文献   

3.
男女平等思想在19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并日益成为社会变革的要求。但作为近代民事立法重要成果的《大清民律草案》以及《民国民律草案》并没有贯彻男女平等原则,甚至予以否定。男女平等最终为法律所承认和保护,转化为具体的民事权利,其间遭遇了一系列的困难。传统礼教的惯性以及政治斗争的混乱都使得男女平等无法在法律上真正实现。《中华民国民法》对男女平等原则的贯彻则是革命与妇女运动结合的结果。近代民事立法中的男女平等也体现着传统与现代、权利要求与革命运动之间的博弈和最后的妥协。  相似文献   

4.
田宏伟 《前沿》2011,(19):90-92
1904年晚清政府制订的《公司律》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公司法规,它的出台是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综合产物: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其产生的根本动因,新式商人的期待是其产生的意识形态,公司实践是其产生的物质基础,西方先进公司的法规移植为其出台提供了立法范式。总之,在这些动因的促使下,中国历史上首部公司法——《公司律》就这样仓促地出台了。  相似文献   

5.
学术性社团是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但社团法制不健全导致了学术性社团不能通过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和权力,社团的法律地位不稳定是其发展的最大障碍。鉴于此,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问等研究方法论述了学术性社团特征,从立法体系和立法内容分析了学术性社团的立法现状。学术社团立法体系缺乏权威性;缺乏统一性;缺乏针对性。立法内容在社团管理方面注重事前审批而忽视事后监督;偏重政府的行政管理规制,而轻视社团的权利保障。  相似文献   

6.
严复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当时“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直接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历史进程,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本文试图通过严复选译的《天演论》来探析其文化倾向、文化态度与目的、文化创造力以及《天演论》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他山之石     
《新疆人大》2009,(4):43-46
洛阳:立法见证民间力量近日,河南省洛阳市首次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由民间力量起草的法规——《洛阳市中小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经河南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开始实施,让人们见证了民间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于10年前所作的《充分发挥社联的作用,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讲话,第一次明确而又深刻地阐明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联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社会科学的领导,它将作为我国学术社团发展的重要文献载入史册。学术社团从来就是一种宝贵的社会群体资源,具体考察它产生的背景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对于我们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的讲话,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学术社团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学术社团群体是伴随近代科学创立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是科学研究发生重大变革的产物。近代科学创始于欧洲。15世…  相似文献   

9.
民间口头创作是劳动人民历史的艺术写照,它不仅有不朽的艺术价值,而且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尤其是它弥补了历史文献的缺陷,使原来没有文字的民族的历史亦有经可传。例如,侗族民间广泛流传的琵琶歌《十二月歌》、《七十二艺》和《生意歌》便艺术地再现了近代侗族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近代思想史是一个已经形成了某些学术流派和有众多科研成果的领域。冯契的《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李泽厚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李华兴《中国近代思想史》等著作代表了学术界对近代思想史构架的几种主要解释“范式”。然而郭国灿著《中国人文精神的重建》一书却另辟蹊径,从材料到理论框架都有新的发现与突破。 首先,郭著提出了一个关于近代思想史的新的解释“范式”。如果说李泽厚是突出近代思想史的三大社会思潮的递嬗转换,冯契突出从古典哲学向近现代哲学转变、李华兴着重思想史的叙述的话,那么,郭著则从“人文精神的重建”即中国人的观念转型这个角度切入,从而以“戊戌”至“五四”作为一个基本时段建立了“人文重建”的近代思想史的解释范式,即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发展历程视为一个“人  相似文献   

11.
他山之石     
深圳:将立法保护民间中医药目前被视为非法的中药店“中医坐堂”,有望在深圳合法化。日前,深圳市卫生局透露,已纳入今年立法计划的《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将允许中药店“中医坐堂”,民间偏方、祖传秘方将被允许在医院使用。  相似文献   

12.
聚焦中国     
政治未来五年,中国将进一步推进教育立法,计划制定的五部法律包括《学位法》、《考试法》、《学校法》、《终身学习法》、《教育投入法》。根据《国务院2006年立法工作计划》,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于2006年8月起对《电信法(送审稿)》进行审议。中国监察部和环保总局联合发布了《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  相似文献   

13.
一、一个多年误解的提法立法究竟有几道程序,人们的看法可能不尽一致,但对"立法的最后一道程序——法律的公布"这个提法,不少人的认识倒是奇怪的一致。《中国立法制度》一书认为"法律的公布是立法的最后一道程序";《立法学总论》一书也认为"公布法律是立法程序中必须不可少的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立法的理论与实践》写道:"因此,法律的公布也就成了立法程序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立法学原理》认为"法律的公布是立法过程中的第四道程序";《立法学》认  相似文献   

14.
纪念严复《天演论》刊行一百周年沈苏儒著《论信、达、雅》即将出版中国近代层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夏(1854-1921)是向中国系统介绍西方学术思想的第一人,对中国近代文化界产生了极为广泛深远的影响。他在第一部译作《天演论》的《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  相似文献   

15.
日本民间非营利组织状况及其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日本国外务省的邀请,以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吴忠泽博士为团长的中国民政部考察团一行6人于1999年2月23日至3月4日对日本进行了考察,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日本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状况,基本达到了考察的预期目的。日本有关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立法情况日本有关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法规非常齐全,基本将各类民间非营利组织纳入了法律法规调整范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这个体系的基础是日本的民法,在民法中,对公益法人(含财团法人、社团法人)的登记、管理等都作出了规范。除这些基本法律之外,国家还根据…  相似文献   

16.
汪轩宇 《传承》2013,(6):99-103
《大同书》是康有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作,闪耀着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异彩和奋进。求索的战斗精神,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思想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系统的政治哲学论著之一,《大同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家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7.
商务印书馆于1931年和1981年两次重印严译名著丛刊,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但由于《国富论》(郭大力、王亚南)的出版,其中的《原富》"却不曾引起任何值得重视的反响"。随着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在对严复思想进行深入发掘时又重新关注《原富》汉译本的社会价值。对比《原富》与《国富论》可以看到,译本的生成蕴积了不同时代的诸如主流诗学、意识形态等的社会文化内涵。严复的《原富》饱含了严复对积贫积弱、处于现代化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高度关注,为处于学问饥荒时代的中国社会提供了精神食粮,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于杰 《人民论坛》2014,(1):247-249
美国的学前教育立法资源丰富,形成了以《提前开始法》、《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等法律为主的多元化立法模式.中国的教育立法采取的是以《教育法》为主的一元化立法模式,但尚未将学前教育纳入相关的立法规定,因此有必要制定单独的《学前教育法》,完善法律体系,推动我国学前教育持续、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民间传出加快《住宅法》立法的呼声。 2月24日,在40所高校研究生会参与的一个论坛上,300余名博士生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发表公开信。建议后者联合向“两会”提交一份关于加快《住宅法》立法的议案。《住宅法》自2001年起就开始酝酿,但一直未能列入立法议程。  相似文献   

20.
何鹏 《新东方》2004,(3):60-61
中国几千年前的历史典籍中就有了“宪法”一词,但其含义仅指普通的典章法令。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实行“戊戌变法”,要求“伸民权、争民主、开议院、定宪法”,揭开了中国近代立宪运动的序幕。1908年,晚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提出预备立法。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晚清政府紧急炮制出《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简称《十九条》),宣布正式立宪。但若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立宪目的和内容去作进一步考察和分析,便不难得出清政府假立宪、真独裁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