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英杰 《理论前沿》2008,(18):F0002-F0002
国际清算银行(BIS)最近发布的最新年度报告指出,“当前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发生的市场动荡,在战后时期是没有先例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仍在持续,对世界经济造成的风险累积效应何时、以何种方式、在多大程度上释放山来,仍是一个未知数。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风险是流动性危机。美国财长保尔森7月2日在伦敦发表讲话时再次呼吁银行继续充实资本规模,确保可用信贷。  相似文献   

2.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美国部分金融机构经营陷入困境的局面,直接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随着美国著名的投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和华尔街的企业破产率直线上升,这场“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动荡已经变成了一场罕见的金融海啸,并迅速席卷美国及与美国相关联的全球经济,其影响之大、波及之广,是骇人听闻的。本文通过金融海啸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分析,预测未来经济犯罪的发展趋势,进而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防控对策,以期对打击未来的经济犯罪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2007年,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金融震荡。虽然我国受其直接影响较小,但间接影响不可轻视、低估,也是对我国的警示。必须采取积极的策略和措施应对,既维护我国市场和金融的稳定、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又要发挥新兴经济体的作用,为世界经济稳定和发展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2008年上半年开始,发端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海啸席卷全世界,之后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救市政策,力图挽救日益严重的经济下滑颓势。然而,层出不穷的救市措施仿佛并没有减缓经济大厦倾倒的速度,从航空行业到玩具行业,从钢铁行业到纺织行业,停工、停产乃至破产的事情不断发生,巨大的危机威胁笼罩全球并进一步波及中国各个层级的企业。面对经济危机,企业纷纷出台节省成本,包括降低人工成本等措施,公布了自己的裁员和降薪计划。与此同时,另一些企业开始从自己的竞争对手那里“抢夺”人才。一场人才保留战正在无声无息地展开,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你将如何应对这场战争的“危”与“机”呢?  相似文献   

5.
始于2007年4月的美国次贷危机仅仅在一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由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并最终到经济实体危机的蜕变。不仅如此,次贷危机迅速从美国波及全球.引发了众多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并导致全球性的就业萎缩。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所占比重的持续增长,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中国的就业市场受到猛烈的冲击,同时也对青年就业形势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许多学者认为.我国政府当前面对的首要问题即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6.
世界经济在2010年全面恢复增长,但由于各国经济政策不能协调一致,致使全球金融和商品市场剧烈动荡,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甚至有陷入“二次衰退”的危险。其中,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亚洲地区经济增长最快。世界经济“两极化”趋势日益明显,但“两极化”并不意味着国家间冲突会必然加剧。现代世界发展大势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货畅其流”,经济是主流,政治必将越来越从属于经济。  相似文献   

7.
丁进 《人事天地》2010,(25):31-32
当前对新世纪第一场金融危机的较多判断,是认为危机已经过去,进入了所谓“后危机”时期。在2009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出现久违的经济正增长,但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美国现在面临史上最差的银行系统,美国经济的暂时回升是美联储的干预和低利率推动的,这只是短期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金融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业离开实体经济,开始了自我服务的加速膨胀过程。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金融业的加速自我膨胀注定了其必将面对一个灾难性的结局,这便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危机最终摧毁了旧的秩序,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经济、金融、政治的既有格局。旧的世界已经逝去,新的世界尚未成型,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动荡的转型时期,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占领未来世界的制高点,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经济成为时代的主题。美国在尚未放弃以军事实力为主作为称霸手段的同时,又开始采用更为隐蔽的手段,通过“海外投资”、“经济渗透”、“出口贸易”、“抢占和控制世界市场”来维护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金融霸权、市场渗透、贸易磨擦、经济制裁、技术壁垒等已成为地缘经济学在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竞争形式。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肇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基于次级按揭贷款的衍生金融工具创新过度和监管的缺失是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而其深层的根源是全球经济失衡下,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被滥用。在后危机时代,导致危机的这些因素依然存在,所以为从根源上杜绝危机再次爆发,必须在合作博弈的基础上谋求国际金融体系的重构,逐步优化国际货币体系,构建全球性的金融协调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1.
美国次级债券引发的风波已经波及全球,世界上主要的金融领域公司业绩产生了巨大损失,美国房地产市场也已开始走向衰落。深入探究此次危机,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美国房地产泡沫从产生到破灭的全过程,使我们能够正确看待住房贷款市场的风险和金融创新的两面性,这些都对正处在“风口浪尖”的我国经济有着深刻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世界经济经过2007年以来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正在波动中缓慢复苏。这次由金融危机演变为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引发债务危机,债务危机又导致政治危机,不少发达国家负债式增长不能持续。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2007—2010年世界新增失业人口,55%在经济发达国家,现在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失业率都高于危机前的水平,全球失业创历史新高,达到2亿人,其中年轻人占1/3以上);国际金融体系脆弱,  相似文献   

13.
新词解释     
《社会主义论坛》2008,(10):31-31
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4.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茹璧婷 《理论前沿》2008,(18):38-38
美国次贷危机于2007年2月份显现,3月份初次爆发,此后不断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场,对美国周边市场和全球经济的波及程度也越来越大。由于我国仍然存在一定的资本管制,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中国经济的短期直接影响比较有限,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其对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间接影响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5.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现在还在向更广领域的实体经济扩散和蔓延。各种社会问题随之涌现,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全球经济衰退已不可避免,并预测2009年将是全球最困难的一年,各国虽己采取了大量的救市措施,但都尚未真正取得实效,整个危机尚未“探底”,仍处于发展演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前不久在北京举行。会议以“认真分析世界经济变化趋势,积极研究入世后我国外贸运行情况及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推进外经贸各项改革等应对措施”为主题展开了研讨。现将有关的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世界经济变化的趋势与会代表认为,世界经济在经历了2001年的温和衰退后,2002年开始缓慢复苏。2002年上半年因为消费需求持续回升、石油价格低、各国针对“9.11”事件采用了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世界经济增长迅速;而进入下半年后,股市大幅下降、美国世界通讯等大公司财务造假频频曝光、投资需求增速趋缓,世…  相似文献   

17.
2008年下半年.肇始于美国的金融风暴导致了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作为深深卷入全球化的国家之一,中国也不能幸免。而在这场危机仍未见底时,国家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金融危机会不会导致社会危机的发生。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会不会转变为社会性的“大萧条”?连接社会和经济的最核心、最基本的链条就是“就业”.保就业、进而拉内需,成为我国应对这场危机最关键的战略。  相似文献   

18.
主流经济学对历史的否定使他们构建了过于理想化的模型,由于这些模型过于脱离现实,从而也就无法预测危机的发生。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过度积累。而垄断资本的金融化趋势,却使世界陷入了停滞一金融化的陷阱。随着经济全球化,形成了全球性的垄断金融资本,从而使国际金融资本通过国际劳动套利剥削落后国家的劳动力。新兴经济体的经济虽然获得了发展,但是也受到发达国家的劳动剥削,这引起了新兴经济体内部劳资关系紧张。  相似文献   

19.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已持续了一段时间,各个国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其影响面广,涉及金融、经济乃至国家安全、世界政治格局。对这场危机的未来发展目前还难以确定,会持续到何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如何?见仁见智。但仅就目前而  相似文献   

20.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愈演愈烈,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正在迅速蔓延,对我国经济和企业的影响也逐渐加重.突出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回落,出口增速下滑严重,不少行业增速放缓,有的行业甚至出现亏损.我们要沉着应对,立足自身,抵御严冬,保持云南省属企业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