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倾销”(DUNMPING)一词,实际上是经济学中的概念。是指出口商在海外市场的波动导致了该市场上其他竞争者的销售困难,并以掠夺性的价格消灭进口国的竞争对手,进而图谋垄断进口国市场。作为法律上的名词,《布莱克法律辞典》(Black′s Law Dictionary)是这样定义倾销的:倾销是以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在海外市场大量销售商品的行为。经济学家根据维纳(VINER)的理论将倾销分成三类:偶然性倾销、掠夺性倾销和连续性倾销。  相似文献   

2.
掠夺性定价是滥用知识产权限制竞争行为的一种重要表现,其本质在于排挤竞争对手,以短期损失换取长期利益。对掠夺性定价的规制在美国主要有《克莱顿法》、《谢尔曼法》和大量的法官造法;而在中国,虽然也有相关的法律和规章,但仍存在很多缺漏,可以在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的基础上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当著作权与商标权发生冲突时,著作权人可以选择以侵犯在先著作权为由直接到法院起诉或者向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撤销侵权注册商标。法院审理此类权利冲突案件的基本原则是诚实信用、维持公平竞争和保护在先权利,司法界与学术界对于此类权利冲突案件如何适度保护问题争议很大。  相似文献   

4.
在华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先林 《知识产权》2005,15(6):21-26
伴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利用知识产权优势加强其竞争地位的过程,一些涉嫌滥用知识产权的行为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了,并且往往与限制竞争或者垄断行为联系在一起.这尤其突出地表现为拒绝许可、搭售、价格歧视、掠夺性定价、过高定价等方面.我国亟需建立和完善以反垄断法为核心的规制包括在华跨国公司在内的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5.
张骏 《河北法学》2012,30(9):109-114
纵向限制反垄断法规制以及相关研究一直是反垄断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难点.究其原因乃是纵向限制的福利效果较为复杂.从反垄断的基本法学理论出发,即杠杆理论、掠夺性定价理论、提高竞争对手成本理论和信息不完全理论,阐释其对于竞争的危害,从而为反垄断法规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捆绑折扣是价格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一种有效的商业工具,但有时也可能成为企业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的手段。在执法实践中,欧美竞争执法机关将审查范围限定在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提供的捆绑折扣上,并以“同等效率竞争对手”为参照对象,运用“价格-成本测试”方法、区别不同情形分别适用“整个捆绑件的掠夺性定价分析规则”和“折扣配置规则”对捆绑折扣进行全面评估并设置“软安全港”。虽然欧美竞争执法机关在执法立场和采用的成本基准等方面存在差异,欧美的先进作法对于刚出台不久的中国反垄断法都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反垄断法对掠夺性定价的规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游钰 《法学评论》2004,22(6):47-53
掠夺性定价是反垄断法的重要规制对象 ,其构成要件一般包括主体、主观意图、客观行为、损害后果等几个方面。美、欧对掠夺性定价的规制实践表明 ,掠夺性定价规制标准具有很大弹性 ,而定价与成本的关系问题则是掠夺性定价规制中的核心问题。我国的掠夺性定价集中发生于供需矛盾突出、生产能力过剩的行业 ,参与主体具有多样性 ,持续时间具有短期性 ,解决方式具有特殊性。基于这些特点 ,我国应该采取包括加强政策引导调整相关行业市场结构、完善立法明确规制标准、设立专门执法机关、完善私人诉讼机制等在内的综合方法对掠夺性定价加以规制。  相似文献   

8.
"掠夺性定价"是反垄断法上最难以认定的滥用市场势力的行为。本文深入探讨了"掠夺性定价"的法律认定标准,就完善我国的"掠夺性定价"的立法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9.
国家义务是实现社会保障权的法定义务。探讨社会保障权的可诉性,对全面把握和评判社会保障权之国家义务履行状况,具有决定性意义。以《人民法院案例选》(1992-2010)为参照系,当前中国对社会保障权的维护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险权之工伤保险领域,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国家的尊重和保护义务。在明显具有给付性质或特征的社会保险权之养老保险、社会救助权、社会福利权等领域,国家对其法定义务的履行还任重而道远。在工伤认定案件中,法院对劳动者权利诉求的支持;以及在社会优抚权案件中,法院对《行政诉讼法》的扩张性解释,这些人性化举措都将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相似文献   

10.
法院内审制度是指上级人民法院为了规范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的量刑标准,妥善处理社会影响较大案件、疑难复杂案件,在此类案件由基层法院一审开庭审理之后判决之前,要求基层院将案件报中级人民法院或高级人民法院进行内审程序的制度。法院的这种做法在一定范围内为保证该类案件的统一适用法律,及时消除社会影响,化解社会矛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不仅造成了严重的司法资源浪费,也侵害了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利,且有干扰、影响基层法院独立审判和违反程序法之嫌。  相似文献   

11.
孙笑侠 《现代法学》2001,(1):150-151
李龙教授与汪习根副教授的《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法理学思考》一文从法理学的高度探讨了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作者准确地把握了当今国际关系的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在把握了时代脉膊的同时进行了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2.
范明志 《法学论坛》2003,18(6):86-90
WTO协定在欧共体被视为法律渊源之一,但是在欧共体并不具有直接效力;欧共体法被假定为与WTO协定相一致,但是欧盟法院在具体案件中不以WTO协定作为评价欧共体法合法性的依据。欧盟法院在其判决中对二者之间关系之精心设计,对于刚加入世贸组织的我国来说,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由于《价格法》和《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对价格听证的规定比较粗略,消费者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救济权等得不到真正实现,政府、企业的程序义务、违反义务等得不到真正落实,导致在政府、企业、消费者的利益三角中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使得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从而遭受负外部性。价格听证中的外部性的经济法克服需要:其一,赋予消费者相应的权利并保证其实现;其二,赋予经营者相应义务并保证其实现;其三,赋予政府相应职责并保证其实现。  相似文献   

14.
国际人道法的定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法学界对“国际人道法”的定义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但其法律概念和特征都应当是一致的。狭义的国际人道法学说 ,片面地强调国际人道法与战争法的区别 ,并将它作为单独的法律体系 ;而广义的国际人道法学说 ,则把国际人道法与战争法融为一体 ;两种学说都有理论缺陷。国际人道法是战争法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与战争法的关系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5.
"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宪法章节名称是一个不可回避、不容轻视的问题。我国现行宪法的章节名称,主要是对1954年宪法章节名称的继承。1954年宪法的章节名称,在多方面借鉴了前苏联宪法,但也有创造,如"国家机构"的章名。现行宪法的章节名称,还有完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法》需要注意:《治安管理处罚法》与《行政处罚法》应当是特别法与一般法的关系;与《刑法》之间存在着交叉和衔接关系;实施治安管理处罚不能放弃处罚法定原则;主观状态不应作为治安管理处罚的构成要件;公安机关在确认治安违法事实时应当遵循多元化的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17.
特区立法机关应根据基本法制定法律,特区法院审查特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是否违反基本法的权力被称为"违基审查权"。香港的普通法传统为特区法院的违基审查权提供了法理依据,特区的新法治秩序激活了普通法中法院的司法审查权,而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权的不完整性使特区法院的违基审查成为必要。司法实践表明,特区法院的违基审查权无法挑战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审查权,对基本法的实施总体上是有利的;损害特区行政主导体制的主要因素并非是法院的违基审查,而是立法会的强势地位。作为植根于普通法传统、已有十多年运行实践的权力,特区法院的违基审查权无须再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释法确认。当然,基于其在特区法治秩序中的地位,特区法院违基审查权应受到特区外部与内部两方面的制约。  相似文献   

18.
大陆法系国际私法的理论学说经过无数学者的努力构建与发展,初步奠定了基本模式。自20世纪以来,大陆法系国际私法学说林立,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对荷兰、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希腊等大陆法系国际私法学人与学说的检视和点评,不仅在国际私法理论研究方面有巨大的学术意义,而且在国际私法实务运作方面也极具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章程 《华中电力》2021,(2):196-207
《民法研究指引》一书作为日本民法研究方法的集成,在日本法学界受到极高重视,但此书诞生于20世纪末,其所介绍的论文写作方式与日本继受法学的阶段、司法实务以及学术研究的环境紧密相关。我国研究者借鉴日本法学的研究手法之时,应当立足于我国的学术生产方式进行功能性参照,发挥我国的后发与主体优势,将不同研究方式的功能进行精准定位,在凝聚研究共识、明确研究方向上深化努力。  相似文献   

20.
The Supreme Court's decision in Pacific Bell Telephone Co. v. linkLine Communications, Inc. removed an important tool from competition regulators’ arsenals. Not only did the Court express skepticism about the existence of a price squeeze cause of action, but it also applied the economically mismatched predatory pricing test to price squeeze cases. Unfortunately, the lack of clarity on linkLine's reach also caused significant confusion in the lower courts. Examining these issues, this article clarifie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rice squeeze and predatory pricing claims, and argues that the second step of the predatory pricing test, probability of recoupment, is inappropriate for price squeeze cases and should either be dropped from the test or replaced with a presumption of recou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