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新世纪以来,在中国经济开始新一轮高速增长的新形势下,中国确立了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政治主张。中国和日本是东亚的两个大国,在世界上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应该共同推动东亚和谐。为此,中日两国应该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在战略互惠关系下实现中日和谐。  相似文献   

2.
建设"和谐世界"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胡锦涛主席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重要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分析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大势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丰富和发展.这一重要理论对推进中国的外交事业与和平发展道路,对促进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友好合作和共同发展,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致力于和谐世界、和谐社会的构建,这既是中国民心所向,也是顺应世界人民渴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国为推动和谐世界的构建,努力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其中尤为重视同美国的关系。中国无意质疑美国的总体政策取向,更不会挑战美国的地位。只要美国从积极的方面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特别是尊重中国人民在台湾问题上的民族感情,中美关系就能够平稳健康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构建和谐世界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存在不容忽视的严峻挑战,需要从时代角度和战略高度统筹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中亚外交的理论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理论是中国中亚外交的基础.中亚地区形势复杂,各种矛盾和利益交织一起.中国充分认识到中亚地区的特点,提出要把这一地区建设成"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地区.由于中国在中亚地区有较大的影响力,与所有中亚国家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而且有上海合作组织的平台,中国推动中亚和谐地区建设的构想,基本具备了实现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外交理论建设和政策思想探索也出现新的进展.胡锦涛主席提出的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集新时期中国外交理念创新之大成,是中国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外交的总目标、总纲领.这一重要思想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和谐世界理念与日本外交战略的互动,表现为两国战略分歧与战略对话并存: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日本"普通国家论"阐释的大国化战略路径相异,导致两国业已存续的冲突与纷争时有显现、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因而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成为发展双边关系的战略选择。寻求中日双边良性互动,要将两国关系置于国际体系的坐标中进行战略定位,在考量构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相关因素的基础上,突破既往双边关系的局限性,理性调控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互动及走向。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历来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奉行和平的对外政策。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中国向世界发出和平的声音,传递和平的理念,播撒和平的种子,既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殷切期待,也是当代中国应尽的国际责任。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使各国正在成为更加利益交融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也面临着更加纷繁复杂的全球性挑战。如何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9.
和谐世界代表了人类的美好理想,适应了时代潮流和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否定了"强权即是公理"的霸权逻辑,主张通过民主协商、互利共赢、平等协作、求同存异的方式推动人类社会向和平繁荣的方向发展.和谐世界理论具有丰富而全面的内涵.这一理论也成为处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我们要努力实现不同国家间经济、政治、安全、文明的和谐发展,建设民主、公正、和睦、包容的世界,从而实现"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倡导和而不同和互利共赢,倡导新秩序观、新安全观、新文明观、新发展观,主张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合观发轫于中国和平发展备受世界关注之际,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潮流,符合要和平、求发展、谋合作的时代主旋律,不仅指导着中国外交,也逐渐成为引领当前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理念。和合观作为中国外交的新理念,代表了中国外交的主流方向,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中国倡导的这些重要思想和主张继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在新形势下加以丰富发展,形成了具有特定内容的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和合观。和合观念由来已久,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丰富的内涵,目前对和合文化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甚嚣尘上的"中国责任论"对中国的要求,与中国应尽的责任风马牛不相及.中国历来是负责任的国家,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努力营造和谐社会,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就是中国对世界和各国人民应尽的最伟大、最神圣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和谐世界"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建"和谐世界"是一项长期的目标,需要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和谐世界"的思想与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密切相关,将指引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使中国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在转变中的国际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建立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建设“和谐世界”的理论思考%%%%%%%%%%%%%%%%徐坚等2007.1“和谐世界”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俞新天2007.1对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理论的初步认识%%%%%%%%%%%%%岳晓勇2007.4论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程瑞声2007.1软实力建设与中国的和平发展%%%%%%%%%%%%%%%%李杰2007.1论当代国际机制发展趋势与中国的选择%%%%%%%%%%%%夏立平2007.1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徐坚2007.2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变化与影响%%%%%%%%%%%%%郭震远2007.2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透析%%%%%%%%%%%%%%%徐萍赵青海2007.2中国的责任与“…  相似文献   

14.
世界关注中国的发展具有必然性,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国际现象.中国和平发展遵循共生性国际社会内在的发展逻辑,充分利用国际社会中全球体系与国际体系并存而又联系互动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以及史无前例的和平发展空间.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前进,既适应国际社会共生性发展的需要,也将使中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宽广,根本上没有复制“强国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的必要性.中国和平发展既有益于自己的人民,又为推动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正确把握和平、发展与祖国统一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是当前我国对外大战略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谋和平 ,求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只有顺应这一历史潮流 ,通过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 ,共同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才能谈得上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发展。保持世界和平与稳定是中国发展与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前提 ,和平促进发展 ,发展促进祖国统一 ,没有和平与发展就谈不上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对外战略布局需扬长补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代表大会召开以来的中国对外战略布局可以用“积极进取”一词来表达.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战略布局的思想经历了“一条线”和“一边倒”、“三个世界划分”、“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几个发展阶段;中国外交政策也经历了几次大调整,包括中苏结盟及关系破裂、与亚非拉国家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中美关系正常化、改革开放参与全球化,等等.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胡锦涛等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提出的独立自主、和平共 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思想,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对外交往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些价值原则引导着 过去和现在中国的对外战略和政策抉择,并将继续成为未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决策指南。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世界,是时代的呼唤和需要,是人类社会经历全球性战争灾难后针对当代世界仍然存在诸多不和谐现象的一种崇高向往,是人民大众对和平与发展的强烈渴求,这一理念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宋效峰 《东南亚》2011,(1):22-27
国际机制是和谐世界构建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国家利益与世界利益和谐互动的基本手段。构建和谐亚太是推动和谐世界建设的切实步骤,积极参与和完善亚太地区有关合作机制,是保障中国与本地区其它国家共享和平与繁荣的重要条件。当前亚太地区的合作机制建设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也存在若干不足。未来中国与其他相关方仍需立足于地区实际,稳步推进本地区相关合作机制建设,通过和谐地区建构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和战略依托。  相似文献   

20.
中国持续而稳定发展,国际地位凸显.中国面对的国际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尽管机遇是主要的,但伴随发展而起的新挑战也是严峻的.只有及时抓好机遇,认真应对挑战,坚定地走和平发展之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为建立和谐世界、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