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个政治社会的稳定有许多内外在因素 ,但社会的法律、道德、信仰却是维持社会稳定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中国现正处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现代的市场经济转轨时期 ,法律、道德、信仰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 ,重构法律、道德、信仰体系对维护社会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 )完善综合治理的法律体系首先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权利义务关系需要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这个系统工程中 ,权利与义务是一个核心内容 ,它关系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只有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单位和全体公民…  相似文献   

2.
林桂榛 《桂海论丛》2001,17(2):27-28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丰富 ,使得人们的一些陈腐的思想道德观念日益受到瓦解 ,新的合理的思想道德观念也日益生成。但是 ,伴随而来的心无所安、精神空虚的心灵孤寂现象和唯利是图、背道弃义乃至违法犯罪的社会丑恶现象也日益滋生和蔓延。限制市场经济自我发展的负面影响 ,就必须加强对社会道德文明的社会控制与调节 ,从调控主体、调控手段、调控中介、调控力度、调控目标、调控操作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之 ,从而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提升社会的道德文明水平 ,使社会开放、繁荣而稳定。  相似文献   

3.
“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邓红蕾百家论萃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法律与道德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二者不可同日而语。首先,从产生和发展来看,二者存在时期不同。早在法律产生之前,人们就已经朴素地运用舆论、信念和习惯的力量来调节人们的行为,维系正常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其次,起作用的方式不同。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量,道德则是依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起作用。最后,起作用的范围不同,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但法律管的范围相对窄一点。“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重要特色之一,这一…  相似文献   

4.
庞学新 《新东方》2001,10(3):49-52
当代中国的道德转型实质上是由传统德性论向现代功利论的转型,对传统德性论的依赖明显地被置换为对现代功利论的关注。道德转型直接缘起于传统德性论的困境,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伦理需求,而市场经济则以其特有的形式奠定当代社会道德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吴灿新等著的《道德代价论》对道德代价问题研究有如下贡献:第一,对以往国内外道德代价问题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清理和总结;第二,从道德代价本质论、道德代价基础论、道德代价根源论、道德代价调控论、道德代价机制论等不同视角系统分析了道德代价问题;第三,从调控道德代价内外机制等方面开辟了当代中国低道德代价的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发生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成员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使得我们的道德建设呈现出深刻的变化.新旧道德观念和行为互相并存,互为交错,出现道德观念的矛盾、冲突和困惑,道德行为的某些失范.这使道德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突出,又使道德建设在新形势下面临一些难题.应当如何看待和评价当前的道德建设的现状、水准和趋向呢?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提出了许多观点,这些观点丰富了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深入探讨.我们认为,要正确看待和评价这个问题,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这个评价标准应该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为核心,辅以社会伦理道德观念.而社会伦理道德观念这辅助标准本身是优是劣,则必须由市场经济的社会实践予以最终的检验和评价.从这一标准  相似文献   

7.
社会不断变迁,法律欲使其保持自己的社会功用,就必须使自己与日益变化的文明和社会状况相适应。在特定的国家或社群中,人们对法律的态度、理念、价值观以及法律信仰等诸多因素会构成一个国家或区域内的法律文化,而法律文化也与这个国家或社群的历史、社会发展休戚相关。劳伦斯.弗里德曼在他诸多著作当中展现给读者这样一幅景象:在社会的诸多因素(政治、文化、经济、社会价值观以及科学技术)的变迁中,政治、社会价值观和科技的发展是法律制度形成和运作的基础,而法律文化又是法律制度产生的源头。我们必须在这一特定的关系中来理解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特别是美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8.
法治社会并不是纯粹的泛法律社会,依法治国也不是孤立的治国方略。法治带来了道德精神的革命,赋予道德以新的内容。而道德中永恒的精神,如正义、自由、公平、诚信也成为法治的基本价值追求,它对于法治实现的制度前提、主体法律心理、法律实施环节都起着不可忽视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9.
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一方面,道德使法律更善,增加了法律的德性;另一方面,法律使人们对待社会道德问题更加客观,增加了道德的理性。我们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宗教因素尤其是基督教的影响,是西方近代法律体系得以形成的至关重要的前提,可视为研究西方法律传统形成与发展的切入点.对中国来说,宗教对法律的影响表现得不甚突出,但对道德问题的解说则构成理解中国法律传统的知识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和宗教是分别作为中西方法律的超理性背景而存在的,并成为支撑中西方法律存续的大前提.而在当下,两种因素都面临着危机或是挑战,致使法律陷入危险的局面.此时再次讨论信仰问题,或许是必要而紧迫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公安队伍的法制化、正规化建设日趋加快,提高公安机关整体素质和战斗力已成为公安队伍建设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人民警察行为规范的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是人民警察从事公安工作的指南和执法准则,它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公安执法质量和文明程度,也影响公安队伍建设的整体目标和进程。因此,加强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终身教育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2.
周德海 《桂海论丛》2012,28(2):44-48
在国内学术界,有学者试图依据黑格尔的法哲学理论,提出"德—法整合"命题,为在现实社会中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提供理论上的根据和支持。在黑格尔法哲学理论中,是法律统摄并涵盖道德和伦理,而不存在一个道德与法律之间"互动整合"的"德—法整合"关系。因此,从黑格尔的法哲学理论中寻找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思想资源,只能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理论的误解和曲解。  相似文献   

13.
公安队伍的廉政建设刻不容缓。当前导致公安腐败的主要因素有经济体制转型与寻租活动猖獗、权力失控与监督不利、吏制与腐败、经费匮乏与低薪浊廉、法律滞后与执法失职、道德下滑与意识扭曲等。加强公安廉政建设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淡化权力 ,放权促廉 ;强化监督 ,以制护廉 ;深化改革 ,源头正廉 ;从优待警 ,保薪养廉 ;重点惩贪 ,依法保廉 ;崇尚文化 ,以德倡廉 ;为警清廉 ,自律守廉。  相似文献   

14.
壮族习惯法及其特征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习惯法是广西壮族民间强制性的准法规范。它作为一种巨大深厚的社会存量,被特定的社会群体所选择、收纳、共享,成为壮族共遵共循的行为准则。本文着重阐述了壮族在集体生活、社会治安管理、保护人身安全、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等方面习惯法的主要内容。并对壮族习惯法的审理、处罚进行了论述。认为壮族习惯法突出呈现出植根的乡土性、内容的生活性、管辖的地域性、运作的强制性、法规的不成文性、程序的不完善性等特征。并在壮族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维系功能,理顺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调整功能,排解纠纷,协调关系;制约功能,规范行为,惩诫恶行;传承功能,传递民族文化,宏扬民族精神;教育功能,寓理于法,培养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15.
古今中外,无数思想家对法律与道德之关系这一问题进行过研究,却均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笔者认为,分属于不同法律部门的法律规则与道德间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从整体法角度来探寻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想要更为清晰地认识这一问题,须从各个部分法的角度分别进行解读,而刑事法视角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借此视角,我们会发现,道德与刑事法律之间的联系较一般法律更为紧密,法律与道德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则取决于法律反映终极规范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6.
建立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确立法律本身的权威,这是法治社会的一种价值追求。然而,能否实现这种追求,其中的原因不仅仅与国家强制力有关,更主要是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法律的合道德性体现了法律的内在合理性。只有具备了内在合理性的“法”才有可能被大众接受、尊重、维护乃至信仰,从而确立其权威性。  相似文献   

17.
钟建平 《桂海论丛》2002,18(4):61-63
“法德并治”是适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治国理念 ,法律与道德的内在同一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法德并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极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新型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8.
“法治”的内涵在与“人治”、与“法制”的差异中体现出来。“德治”并不是必然与“人治”相联系的概念。相反 ,“德治”作为相对独立的治国方略 ,对于建立“法治国”有着深刻的建设意义 ,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补充。德治既是法治产生的基础 ,又是法治实施的支撑。  相似文献   

19.
诚信与法的一般理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法的历史和原理两方面探讨 ,诚信与法和法治具有内在关系。法治是良法之治 ,但良法的前提是法必须具备诚信这一道德内涵 ,同时 ,良法对诚信的道德建设又有推进之功。从现代经济与法制的关系考察 ,诚信与法的制定和运行是互动的。  相似文献   

20.
矜老恤幼是我国古代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它是传统伦理道德在刑法上的反映,其在立法上追求简省宽宥,量刑上体现悯恤,对历朝的刑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传统法中极具民族特色的法律原则。刑法修正案(八)中若干老幼犯罪的条款传承了此原则,引发社会各界的热议。从《刑修(八)》视角,探讨矜老恤幼原则在刑法中的价值和发展,具有明显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